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55节:宋襄图霸,是是非非总成空(4)      刘绪义 Liu Xuyi

  但是更多的学者还联系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多以宋人为愚蠢的嘲弄对象这样一种现象来说明宋襄公之愚笨而不能变通是宋文化的一种普遍心理与性格所致。如"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的故事,主角便是"宋人耕者";"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的故事主角也是宋人;《战国策·魏策》记有宋人外出学习三年后回家直呼母名的笑话;《晏子春秋》载有宋人沽酒的寓言;《左传》还载有宋大夫狂狡把一个敌兵从井里救出来,结果反而被其俘虏的故事。此外,还有宋元君"匠石运斤"(《庄子·徐无鬼》)、宋人有"不龟手药"(《庄子·消遥游》)、宋人"重带自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楚交战而不知变(《韩非子·五蠹》)、宋人湿木建房(《吕氏春秋·别类》)、宋人以石当宝(《吕氏春秋·阕子》)、宋澄子亡缁衣而强抢路人(《吕氏春秋·淫辞》)等等。这些故事的主角宋人都是集腐机械、幼稚无知、自以为是、冒失蛮干为一体。有人对此进行归纳,"庄子以前的愚人几乎全是宋人,韩非子之后,宋愚人仍然占很大比例。"王利器先生辑录的《宋人愚事录》20则,全都是贬低宋人,每及蠢人蠢事,多系宋人所为。且这些记录多出自于诸子著述。
  为什么包括宋襄公在内的宋人会成为众人讥讽的焦点?真的是他们愚笨、无知、自大、冒失吗?只要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就不难发现,这种指责是不能成立的。举例说来,宋人远祖、亡国之商纣一直就是周朝立国后用以打击、恶魔化前代殷商的重要道具,而作为无道暴君。《尚书》是先秦最可信的典籍之一,历数了商纣的几大"罪状"。其中最大的罪名是酗酒。其次,分别是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听信妇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其实这些都算不上什么特别了不得的罪名,但到了战国及以后,诸种罪名都加诸于其身了。恢复商纣的真实面貌有助于了解殷商文化与宋文化。
  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意识到这种现象,并开始为商纣"平反":
  孔子弟子子贡就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荀子说:"桀、纣……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淮南子》也说:"故三代之善,知岁之积誉也;桀纣之谤,千岁之积毁也。"
  这就是商纣亡国与获得骂名的真相。既然要夺取他的政权,又要他的后代不造反,就只有在名誉上搞臭他,在舆论上战胜他。《尚书》中不少的篇幅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后世丑化宋人,亦出乎同样的心理。
  因此,我认为,东周之世,诸侯力征,相互之间除了武力之外,还有文化上的岐视,特别是针对宋国。虽然在西周之世,宋国被尊为"客",实际上不是把你当主人看。到了东周,齐楚晋等几大国逐鹿中原之时,宋国自始就是他们最强大的阻力。因此,通过歪曲宋人形象来打击殷民的文化自豪感与自尊心就成了最突出的现象,这一点从军事上也可以看出来。其它中原小国一旦受到攻击,一般都有诸侯前来救援,而宋国多次被楚进攻,则少有人救援。《孟子·滕文公下》一语破的:"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一国行王政,竟然成为别国入侵的理由,这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与此同命运的还有杞国,著名的杞人忧天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杞国是夏之后裔,杞受周封,地位本与宋同,但《春秋》有意贬其为子。
  孔子所说"三仁"之一的箕子,名胥余,是殷商王族成员,封国于箕,故称箕子。商朝末年,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曾一度出现严重危机。据说箕子为避祸,曾披发佯狂,纣王见此,以为箕子真的疯了,便将他贬为奴,并囚禁起来。如此箕子才躲过一劫。武王灭商建周后,派人出囚牢中释放箕子,并向箕子询治国之道。这段史事见载于《尚书·洪范》,《史记》亦照单收录。为了瓦解殷商遗民的斗志,箕子后来被远远地赐封到朝鲜,这也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朝鲜半岛地区最早出现的文明,朝鲜首都平壤至今尚有箕子陵。
  箕子远赴朝鲜之前去朝见周天子,过殷商故都,见其宫室毁坏,悲从中来,作《麦秀》诗:"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殷商旧民听了,没有一个不流泪的。
  正因为宋国处于这样一种微妙的境地,宋国三朝老臣正考父,孔子的远祖,其鼎铭就载有:"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左传·昭公七年》).这简直就到了忍辱负重的地步了。
  不过,也正是这样,培养了宋国人不屈的文化精神。《左传·宣公十五年》就体现得很明显,是年楚国围宋都长达九个月,城中缺粮,可宋人哪怕易子而食也不屈服,这种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宋国做得到。也因了这种精神,这才有了宋国封国早,灭国晚,存在时间长达800年。范文澜先生还认为春秋战国三大文化中心,其一就是宋,其光可照后世。我觉得还可以补充一点:中国思想史三分天下,其中一份就在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