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未死的沙威 》
第55节: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1)
梁晓声 Liang Xiaosheng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我先朗诵一首台湾诗人羊令野的《红叶赋》: 我是裸着脉络来的,唱 着最后一首秋歌的,捧出一掌血的落叶啊。我将归向我第一次萌芽的土。 风为什么萧萧瑟瑟,雨为什么淅淅沥沥,如此深沉的漂泊的夜啊,欧阳修 你怎么还没有赋个完呢?我还是喜欢那位宫女写的诗,御沟的水啊缓缓地 流,小小的一叶载满爱情的船,一路低吟到你跟前。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对文学的理解也以多元为好,一个人过分 强调自己所理解的文学理念的话,有时可能会显得迂腐,有时会显得过于 理想主义,甚至有时会显得偏激。而且最主要的是我并不能判断我的文学 理念,或者说我对文学现象的认识是否接近正确。人不是越老越自信,而 是越老越不自信了。这让我想起数学家华罗庚举的一个例子,他说人对社 会、对事物的认识,好比伸手到袋中,当摸出一只红色玻璃球的时候,你 判断这只袋子里装有红色玻璃球,这是对的,然后你第二次、第三次连续 摸出的都是红色玻璃球,你会下意识地产生一个结论:这袋子里装满了红 色玻璃球。但是也许正在你产生这个意识的时侯,你第四次再摸,摸出一 只白色玻璃球,那时你就会纠正自己:“啊,袋子里其实还有白色的玻璃 球。”当你第五次摸时,你可能摸出的是木球,“这袋子里究竟装着什么?” 你已经不敢轻易下结论了。
我们到大学里来主要是学知识的,其实“知识”这两个字是可以,而 且应当分开来理解的。它包含着对事物和以往知识的知性和识性。知性是 什么意思呢?只不过是知道了而已,甚至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同学 们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所必须练的其实不过是知性的能力,知性的能力 体现为老师把一些得出结论的知识抄在黑板上,告诉你那是应该记住的, 学生把它抄在笔记本上,对自己说那是必然要考的。但是理科和文科有区 别,对理科来说,知道本身就是意义。比如说学医的,他知道人体是由多 少骨骼,多少肌肉,多少神经束构成的,在临床上,知道肯定比不知道有 用得多。
但是文科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不能仅仅停止在“知道”而已,尤其 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比如说我在讲电影、中外电影欣赏评论课时,就要捎带讲到中外电影史;但是在电影学院里,电影史本身已经构 成一个专业,而且一部电影史可能要讲一学年。电影史就在网上,你按三 个键,一部电影史就显现出来了,还需要老师拿着电影史划出重点,再抄 在黑板上吗?
因 此 我 讲 了 两 章 以 后 , 就 合 上 书 了 。 我 每 星 期 只 有 两 堂 课 , 对 同 学 来说,这两堂课是宝贵的,我恐怕更要强调识性。我们知道了一些,怎样 认识它?又怎样通过我们的笔把我们的认识记录下来,而且这个记录的过 程使别人在阅读的时侯,传达了这种知识,并且产生阅读的快感?本学期 开学以来,同学们都想让我讲创作,但是我用了三个星期六堂课的时间讲“人文”二字。大家非常惊讶,都举手说:“人文我懂啊。典型的一句话 就够了——以人为本。”你能说他不知道吗?如果我问你们,你们也会说“以人为本”;如果下面坐的是政府公务员,他们也知道以人为本;若是 满堂的民工,只要其中一些是有文化的,他也会知道人文就是以人为本。 那么我们大学学子是不是真的比他们知道得更多一点呢?除了以人为本, 还能告诉别人什么呢?
如 果 我 们 看 一 下 历 史 , 三 万 五 千 年 以 前 , 人 类 还 处 在 蒙 昧 时 期 , 那 时人类进化的成就无非就是认识了火,发明了最简单的工具武器;但是到 五千年前的时候已经很不一样了,出现了城邦的雏形,农业的雏形,有一 般的交换贸易,而这时只能叫文明史,不能叫文化史。
文化史,在西方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五百年,那时出现了楔形 文字。有文字出现的时候才有文化史,然后就有了早期的文化现象。从公 元前三千五百年再往前的一千年内,人类的文化都是神文化,在祭祀活动 中,表达对神的崇拜;到下个一千年的时候,才有一点人文化的痕迹,也 仅仅表现在人类处于童年想象时期的神和人类相结合生下的半人半神人物 传说。那时的文化,整整用一千年时间才能得到一点点进步。
到 公 元 前 五 百 年 时 , 出 现 了 伊 索 寓 言 。 我 们 在 读 《 农 夫 和 蛇 》 的 时 候,会感觉不就是这么一个寓言吗?不就是说对蛇一样的恶人不要有恻隐 吗?甚至我们会觉得这个寓言的智慧性还不如我们的“杯弓蛇影”,不如我 们的“掩耳盗铃”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 因为我们不能把寓言放在公元前五百年的人类文化坐标上来看待。公元前 五百年出现了一个奴隶叫伊索,我个人认为这是人类第一次人文主义的体 现。想一想,公元前五百年的时候,有一个奴隶通过自己的思想力争取到了自己的自由,这是人类史上第一个通过思想力争取到自由的记录。伊索 的主人在世的时候曾经问过他:“伊索,你需要什么?”伊索说:“主人, 我需要自由。”他的主人那时不想给伊索自由。伊索内心也不知道自己能不 能获得,他经常扮演的角色也只不过是主人有客人来时,给客人讲一个故 事。伊索通过自己的思想力来创造故事,他知道若做不好这件事情,他绝 然没有自由;做好了,可能有自由,也仅仅是可能。当伊索得到自由的时 候,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的主人也快死了,在临死前给了伊索自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上海三联书店 |
|
|
第1节:目录 | 第2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1) | 第3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2) | 第4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3) | 第5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4) | 第6节:十种关系(下篇)(1) | 第7节:十种关系(下篇)(2) | 第8节:十种关系(下篇)(3) | 第9节:十种关系(下篇)(4) | 第10节:读书与人生(1) | 第11节:读书与人生(2) | 第12节:读书与人生(3) | 第13节:读书与人生(4) | 第14节:读书与人生(5) | 第15节:读书与人生(6) | 第16节:读书与人生(7) | 第17节:虚假柔情似水(1) | 第18节:虚假柔情似水(2) | 第19节:虚假柔情似水(3) | 第20节:关于说话 | 第21节:纸篓该由谁倒空 | 第22节:读书与人生(1) | 第23节:读书与人生(2) | 第24节:一个国家的明信片(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