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感悟   》 第55節:本色於丹(代後記) (7)      於丹 Yu Dan

  於丹:對。
  張越:這是學傳媒的人的一個基本訓練。
  現在我替觀衆問一個問題。有觀衆問,你講仁義禮智信,這個在當今社會還有積極意義嗎?
  於丹:其實,《論語》裏面有很多東西是在孔子那個時代提出來的。今年應該是孔子出生後的兩千五百五十九年,他那個時候提出來的東西,當然有很多是過時的了,比如說禮。那個時候是一個宗法製的社會,禮是維持整個社會結構的一個紐帶,所以孔子對禮有很多迂腐的堅持,比如他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他對魯國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禮行為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如果在禮上越級,孔子認為是不可容忍的事情。再比如他還提出"剋己復禮"的思想,這在朱熹的時代都有過很多的探討。這些東西都屬於過去的時代,但是《論語》裏也有一些我認為是關乎人性、是屬於任何一個文明社會裏核心價值的東西。
  比如說"信"。什麽時候人們可以不守信呢?我曾經說到一個故事,就是現在臺裏正在做的"感動中國"節目裏的。2007年4月,江西有一個農民,在救火的時候犧牲了。他留下三十一歲的妻子陳美麗,她上有年邁的婆婆,下有兩個女兒,一個七歲,一個纔幾個月大。她丈夫臨死的時候,她知道他欠了別人的債。雖然他犧牲了,他的生命可以抵了這個賬,但她還是在村裏貼了還債告示。後來就真的有很多人找她來要錢,纍计起來有五萬多塊錢,其中有將近四萬沒憑沒據。陳美麗就這樣養着老的小的,替她丈夫還債。她衹有一個理由,說她丈夫活着的時候口碑不錯,我要讓他走得心安,讓他走得沒有牽挂。其實像這樣的行為,人是為了什麽呢?就是為了一個字-"信"。這個"信"字不一定就是對別人的,也是對自己內心的。
  再比如說"忠恕"。我們可能說,今天的時代,沒有皇上,不需要愚忠了。什麽是"忠恕"?有人說"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中心為忠",真正的忠誠是忠於自己內心的良知;"如心為恕",他人心如我心,將心比心,你就會懂得寬恕。你覺得這樣的"忠恕",還有"仁愛"、"正義",這些東西一定全都過時了嗎?我就覺得它們沒有過時。我們可以不在學理層面去探討這種精神傳承,我們衹要去看看現在大傢待人接物的方式,還有我們篤信的東西,難道不覺得有很多東西其實都在回歸嗎?
  在農村,可能一個目不識丁的老太太,她也沒念過《論語》,但是她會知道孔夫子。你去農村看春聯,許多人傢貼着"忠厚傳傢久,詩書繼世長"。他們傢沒多少詩書,但是他們懂得為人要厚道的道理,要守信譽,要正義待人。我覺得,這些核心價值是我們血液裏的文化基因,它顛撲不破,不管你寫出來還是不寫出來,它總跟這個時代有着融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孝敬之道(1)第2節:孝敬之道(2)第3節:孝敬之道(3)
第4節:孝敬之道(4)第5節:孝敬之道(5)第6節:孝敬之道(6)
第7節:孝敬之道(7)第8節:孝敬之道(8)第9節:孝敬之道(9)
第10節:孝敬之道(10)第11節:孝敬之道(11)第12節:孝敬之道(12)
第13節:孝敬之道(13)第14節:孝敬之道(14)第15節:智慧之道(1)
第16節:智慧之道(2)第17節:智慧之道(3)第18節:智慧之道(4)
第19節:智慧之道(5)第20節:智慧之道(6)第21節:智慧之道(7)
第22節:智慧之道(8)第23節:智慧之道(9)第24節:智慧之道(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