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論語》“野孩子”疑雲(3)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學而第一》末後幾章都講“禮”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禮是學習的重要內容;
  《為政第二》以四條“孝”的語錄比喻為政以德的四個階段;
  《八佾第三》全篇探討禮的本意,禮用的原則;
  《裏仁第四》以“孝”的四條語錄闡述曾子提出的“忠恕”的深刻內涵;
  《泰伯第八》有曾子的四條語錄,強調以禮修身的內容;
  《鄉黨第十》以孔子的言行表達孔子在工作生活中禮的行履;
  《先進第十一》全篇討論“禮”的演進應註重情、性的“樸野”;
  《顔淵第十二》全篇貫穿“禮”對裏仁的綱目性作用;
  《季氏第十六》強調學習“禮”才能避免誤入歧途;
  《陽貨第十七》強調禮樂學習應避免“巧言令色”而成偽君子;
  《微子第十八》其實也是講禮,行履、行願。
  綜上可知,整部《論語》都隱含着強烈的曾子風格,貫穿着重禮、重行證的精神內涵——剋己復禮、忠恕。所以,《論語》以曾子主導編輯而成的可能性最大。另外,我們還應註意以下事實:
  其一,《論語》中對子張、子夏在不少地方都隱有批評的用意。相反,對顔淵、曾子等人,評價都非常正面。子夏索居於魏,講學河西,有較大影響,若其整理《論語》,世必有載。而曾子的為人就比較低調,與《論語》的“低調”一致。
  其二,曾子是孔子最年輕的弟子之一,又是在“一以貫之”之道上獲得過孔子印證的人,這符合曾子在《論語》中出現的場合、身份、時間、重要性等等事實。《論語》中,曾參自始至終尊稱“曾子”,曾子的語錄也很多,而且非常重要。如《裏仁第四》中曾子將孔子一以貫之之道,闡述為“忠恕”之門徑,而忠恕(剋己復禮)二字便是《論語》證道修學的核心綱領。《泰伯第八》篇還收錄了幾條曾子臨死前的語錄,也在時間上證明了曾子的弟子最後完成《論語》的可能性。因為曾子去世時,孔子一傳弟子還能活着的實在是極其少了。《子張第十九》篇意在保存孔子死後各弟子教學、傳承的資料,曾子的語錄是壓軸位置,子貢殿後卻意在藉子貢之口贊頌孔子(因子貢在《論語》中並不稱“子”)。可見在編輯者眼裏,曾子的地位超然,僅次於孔子。此篇不見有子、仲弓、閔子騫的語錄列在其中。再者曾子一直生活在魯國,也方便他進行《論語》的編輯工作。
  其三,有子因言談貌似孔子,一度被子張、子夏、子遊等人擁立為師。《孟子·滕文公上》載:
  昔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hào)乎不可尚已。”
  “強曾子”則表明,曾子當時(年僅二十七歲)聲譽日隆,逐漸獲得弟子們的愛戴,是不是其他年紀大的弟子不願意稱非常年輕的曾子為師?又或者曾子之“魯”是象金庸那樣口才不佳,所以其他弟子纔欲以有子“強曾子”?在擁有若為師的事件中,曾子能冒着得罪有若,及子夏、子張、子遊等其他弟子的危險,力阻其事,其中原因何在?就我個人的猜想,曾子尊師、不想有若與師並尊而辱師聖名是其一;其二,若己無道,而使弟子尊之,外示聖人之狀,君子不為也。元音老人在談到宗門法捲傳法時也是感慨連連:禪宗某些法脈,也不管弟子有沒有悟道,衹在老和尚死後,將弟子之一寫入法捲,稱後一祖,對禪宗的弘揚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有道法自宏,“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聖人、師尊之名,可不是幾個弟子擁立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真纔實學、悟道立德纔行的。後來有若遭弟子“起哄”,便是纔德不夠的原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