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感悟 》 青春長徵路 》
第55節:第十六章:突破臘子口(3)
鄭昱 Zheng Yu
有人提議,如果能組織一支迂回部隊,攀上臘子口上的峭壁,就可以從上面攻擊敵人的碉堡了,再配合正面進攻,一定可以攻下這塊硬骨頭。一位苗族小戰士站了出來,主動請戰。他介紹自己說,從小就經常爬峭壁懸崖打柴、採藥。他表示,衹要一根頂部綁着鈎子的長竿子,用鈎子勾住懸崖上的樹根或者石頭縫,他就能沿着長竿爬上去。於是紅四團集中了一些會爬山的戰士,他們在苗族小戰士的帶領下,由團長王開湘親自指揮,攜帶了手榴彈和匕首短刀,慢慢接近懸崖,消失在大傢的視綫之中。苗族戰士手持帶鐵鈎的長竿,順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後將事先接好的綁腿纏在樹幹上放下來,後來的戰士拉着綁腿一個接一個地全部上去。”
趁着爸爸喝茶的空當,春春問:“叔叔,我前段時間在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好像對這一段有點印象呢。這個苗族的小戰士叫李小猴,人長得精瘦精瘦的,個子也不高,但是個很聰明的小黑孩子!”
爸爸說:“呵呵,具體這個小鬼的名字我記不清了,不過這個小鬼算是立下了大功。沒有他,紅軍說不定就很難突破臘子口了!”
爸爸講完了整個故事:
“在團長王開湘率領下,幾十名戰士悄悄地迂回到臘子口右側,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敵人後面去。同時,負責正面攻擊的楊成武也製定了新的進攻方案。他决定重新組織了突擊隊,率領戰士們從正面進行夜襲,奪取木橋。如果偷襲不成就連續發動進攻,達到疲勞敵人,消耗敵人彈藥,造成敵人恐慌的目的。
楊成武將重新組織的突擊隊員編成了三個突擊小組,然後又將三個突擊小組兵分兩路,第一路派一個小組的戰士沿着峭壁到橋底下,然後接近橋上的敵人展開突然襲擊;另一路派兩個小組先到橋邊,等到第一路打響以後,就增援第一路攻上橋。
到了深夜,敵人眼看紅軍很久都沒有動靜,以為紅軍休息了,就放心地在碉堡中睡了起來。這時候,第一路的戰士們已經沿着峭壁,悄悄鑽到橋下了,他們趟着河水悄悄地接近橋頭。突然‘咔嚓’一聲,一位戰士不小心折斷了樹枝,大傢停止前進,過了半天,敵人也沒有反應,於是再次開始行動,沒多久一位戰士在黑暗中突然跌到水中。
不好!敵人真的被驚動了,敵人從碉堡中衝了出來,對着橋下一陣掃射,大傢不敢再動,衹有躲在岩石後面等待有利的時機。另一路的戰士們這時候已經到了橋邊,他們趁着敵人嚮橋下瘋狂掃射的時候,馬上扔給敵人一排手榴彈,趁着敵人驚慌的時候,又進入了敵人在橋頭修築的工事,嚮敵人發動了進攻。橋頭的敵人面對這突然到來的襲擊,不知所措地亂成了一團。
躲在橋下岩石邊的第一路戰士順勢立馬跳上橋去,拔出大刀,同敵人展開搏鬥。正當正面戰鬥激烈進行的時刻,忽然敵人後方的山上,升起了一紅一緑兩個信號彈。原來迂回部隊已摸到臘子口右側峭壁上。馬上,空中又升起了三顆標志着發動總進攻的紅色信號彈,頓時,四面八方都響起了紅軍將士們激烈的吶喊和衝殺聲。紅軍突然出現在敵人的後方,嚇得敵人魂飛魄散,他們本來混亂的形勢變成更亂了。
懸崖上面的迂回部隊充分地發揮他們居高臨下的優勢位置,嚮敵人沒有頂蓋的碉堡扔下一個又一個手榴彈,又拿起機槍對着碉堡內的敵人掃射,打得敵人四處逃散,有的跌下了懸崖,有的跌進河中,有的被打得頭破血流,有的被炸得血肉模糊。橋上的敵人聽到後方的慘叫,知道紅軍已經抄了他們的後院。敵人沒有了碉堡的火力掩護,正面進攻的戰士們一鼓作氣,一個接一個衝上橋頭,發起了更為猛烈的攻勢。敵人四面受敵,被打得潰不成軍,衹有丟下槍支到處逃命。兩路紅軍聯合行動,把敵人的殘部逼到了懸崖邊上,他們走投無路,衹有老實投降。”
爸爸講完故事後的這天晚上,我在論壇上又看到了春春的帖子:
攻剋臘子口
17日早晨,先遣隊紅四團攻下了天險臘子口,疲憊的宣傳隊員興奮地高唱起凱旋的歌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湖南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目錄 | 第3節:第一章:離開瑞金(1) | 第4節:第一章:離開瑞金(2) | 第5節:第一章:離開瑞金(3) | 第6節:第一章:離開瑞金(4) | 第7節:第二章:血戰湘江(1) | 第8節:第二章:血戰湘江(2) | 第9節:第二章:血戰湘江(3) | 第10節:第三章:翻越老山界(1) | 第11節:第三章:翻越老山界(2) | 第12節:第三章:翻越老山界(3) | 第13節:第四章:黎平會議(1) | 第14節:第四章:黎平會議(2) | 第15節:第五章:紅小鬼的故事(1) | 第16節:第五章:紅小鬼的故事(2) | 第17節:第五章:紅小鬼的故事(3) | 第18節:第六章:渡烏江天險(1) | 第19節:第六章:渡烏江天險(2) | 第20節:第六章:渡烏江天險(3) | 第21節:第七章:遵義會議(1) | 第22節:第七章:遵義會議(2) | 第23節:第七章:遵義會議(3) | 第24節:第七章:遵義會議(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