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五编 文化荟萃(4)
董耀会 Dong Yaohui
清末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三十一岁时单骑出居庸关游八达岭作诗数十章,其中有一首是:“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百万控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作者登上八达岭长城思绪万千,历史、地理、诗词、时事一齐拥上心头。首先想起飞将军李广,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坚守卢龙塞,八达岭与卢龙塞一样重要,也应有李广那样名将把守。作者是傍晚登上长城,西望落日,想象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图景,又看见晴朗的西方长空,那边有的国家,正在蚕食着中国的疆土。塞外的山川虽然雄伟,但是烽火台上却无烽烟燃起。这里曾经牺牲过上百万的将士,想到此处心情极为沉重。最后,只好骑着马踏着深秋寒冷的月色,经过居庸关,走上归途。
八达岭不仅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也是明代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群山苍茫,长城腾飞在高山之颠,宛如巨龙。众多不同身份的作者,登上八达岭触景生情,抒发不同的感受,这是吟咏八达岭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居庸关古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居庸关诗主要内容是吟咏关隘形势的险要,或描绘雄奇的景观。
元代黄缙《居庸关》诗:“连山东北趋,中断忽如凿,万古争一门,天险不可薄”,突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峻形势。元明善《过居庸》诗:“峰势陡回愁障日,地形高出欲扪天”,对关城地势之高作了形象描绘。明代思想家李贽《晚过居庸关》:“重关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清代乾隆《居庸关》称:“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这些诗都从居庸关地势的险要突出居庸关的战略地位。
居庸关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元代诗人萨都剌对此叹道:“关门铸铁半空依,古来几多壮士死。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凄风哭山鬼”(《过居庸关》)。清初顾炎武《居庸关二首》的第二首:“极目危峦望八荒,浮云夕日遍山黄。全收胡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北狩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对于居庸关在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大事作了概括的记录。
居庸关风景优美,“居庸叠翠”为燕京八景之一。金代诗人蔡珪描绘说:“脚侧柴荆短,平头土舍低。山花两三树,笑煞武陵溪(《出居庸》)。元代诗人陈孚写道:“断崖万仞如削铁,鸟飞不度苔石裂。嵯岈枯木无碧柯,六月太阳飘急雪。寒沙茫茫出关道,骆驼狂吼黄云老。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居庸叠翠》)。清末康有为写诗说:“永取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这些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季节描摹了居庸关的壮丽景色。
嘉峪关古诗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嘉峪关诗的突出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描绘大漠雄关的瑰奇景观。有侧重写关的:“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云。”(明·陈棐《祁连山》)有侧重写风沙的;“风摇柽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清·汪漋《敦煌怀古》)。更多的诗是侧重描摹关城的雄姿:“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险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清·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冈峦重叠戴雄关,关势峥嵘霄汉间”(清·宋伯鲁《入关》);“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锁钥九边联漠北,丸泥四郡划安西”(清·裴景福《登嘉峪关》)。明清时期这些诗作从不同侧面展现出“天下雄关”的粗犷而奇异。嘉峪关是西北的军事要冲,许多嘉峪关诗反映了西北政治军事形势。清初,常出兵西北,金戈铁马,鼓角相闻。雍正军机大臣鄂尔泰的《送查大冢宰领大将军敕出嘉峪关》诗就反映这种场面:“宣麻西下领诸侯,小驻筹边望戍楼”,“旌旗一变思汗羽,挞伐重光问虏酋”。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是从嘉峪关向西进军的。幕僚施袖华有诗云:“暮宿嘉峪关,别酒破萧瑟。凌晨出西门,送客旌旗密”(《出嘉峪关作》)。后来西北地区太平无事,但嘉峪关仍驻重兵:“防边自古建雄关,圣代于今卧鼓闲”,“风腾瀚海鲸鲵吼,月冷荒城剑戟环”这是陕西提督周达武《登嘉峪关》里的诗句。随着时代的变化,嘉峪关的国防意义大有不同。
历代长城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长城散文自汉代以来层出不穷,其中包括游记、铭文、记略以及其他议论文和抒情文等。
长城散文的作者,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们都是生活在长城内外的中华儿女。作者们大多登临过长城,但也有的竟是在写作时尚未见过长城的,甚至是远离长城的炎黄子孙(如琼瑶)。这一切使得他们手下的长城散文显现异彩纷呈,气象万千。
北魏的郦道元是第一位用审美的角度将长城当作自然景观加以描绘的作者。他在《水经注》中着力描摹长城的壮美,很少涉及长城的政治军事意义。但早期的长城散文作者大都是从政治军事意义议论长城的,更多的是肯定长城的军事作用。汉代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在其《过秦论》中说秦始皇“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起到了重大防卫作用。在此后一段很长时期内,这便成了人们论证长城作用的主要依据。北魏的光禄大夫高闾在其《请筑长城表》中说,修筑长城有“五利”:一是“罢游防之苦”;二是“北部放牧,无钞掠之患”;三是“登城观敌,以逸待劳”;四是“省境边之虞,息无时之备”;五是“发常游运,永得不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3) | 第一编 历史沿革(4) | 第一编 历史沿革(5) | 第一编 历史沿革(6) | 第一编 历史沿革(7) | 第一编 历史沿革(8) | 第一编 历史沿革(9)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0)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 | 第二编 建筑遗存(2) | 第二编 建筑遗存(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4) | 第二编 建筑遗存(5) | 第二编 建筑遗存(6) | 第二编 建筑遗存(7) | 第二编 建筑遗存(8) | 第二编 建筑遗存(9)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0)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