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55節:論人(15)      李鍌 Li Xian

  孔子懷抱濟世熱忱,一心救世,當他周遊列國時,途中曾遇到兩位耦耕的隱士,子路嚮他們問津,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兩人對孔子率弟子碌碌奔波,而徒勞無功的行為,大不以為然,故明知是孔子門徒,長沮卻始終不肯告知渡口所在,還加以反諷。桀溺則不信孔子有能力改變混亂的政局,說完話便低頭工作,不理會子路。子路無奈返回,告知孔子此事。孔子深為感慨,認為人與棲息山林的鳥獸不同,不應逃避人世。
  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兩種不同人生觀所表現出來的處世態度:隱者以為天下無道,政治黑暗,難以有所作為,因此高舉遠引。孔子則完全相反,"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說明了正因天下無道,所以必須挺身而出,以澄清局勢,造福百姓。如果說在天下無道,舉世皆濁的環境下,賢者為了潔身自好,而遁世隱居與山林鳥獸同群,那麽必然"小人道長",天下將永遠處於"無道"中。孔子棲棲遑遑地奔波遊說,正因不忍人民處於天下無道之中。從這章記載可以看到孔子的為人:衹要是有利人民,合乎義理的,沒有不盡力為之奮鬥的。
  我們今日所身處的社會已有日漸混亂的趨勢,如果學習隱者孤高自清,獨善其身,當然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並不會犯科觸法,招致物議。但進一步想想,假如社會一亂,每個人都為了顧全自己,爭相逃避,不肯出來奉獻心力,那是不是太消極悲觀了嗎?我們大傢既然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分子,當然就負有社會責任,如果每個人都有孔子這種積極樂觀的入世態度,那麽我們的社會終究會充滿希望的。
  (三)
  叔孫武叔①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②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③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絶④,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⑤也。"(《子張》第一九·二四)
  章旨
  子貢贊美孔子之德,有如日月,並申辯毀謗者之不自量。
  註釋
  ① 叔孫武叔姓叔孫,名州仇,謚武,魯大夫。
  ② 無以為言不要如此毀謗。無,通(毋),禁止之詞。
  ③ 逾超越。
  ④ 自絶自己絶棄於日月,比喻自己自絶於孔子。
  ⑤ 多見其不知量恰好顯示他不知量力罷了。多,適,剛好。
  析論
  弟子與孔子相處日久,親受孔子教澤沾溉、人格熏陶,對他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其道德學問、胸懷氣度、人格修養等,發出由衷的贊美與心悅誠服之情。如子貢曾數次針對時人對孔子的誤解或毀謗,而為孔子澄清或辯白。從子貢的義正辭嚴,一再捍衛孔子聖道之不容誣衊的態度來看,足見他對孔子無限崇仰之心。
  本章記叔孫武叔毀謗孔子,子貢挺身為老師辯護,並以日月比喻孔子學問道德之崇高和偉大,是任何人無法超越的。不自量力的人詆毀孔子,既無損於他日月般的光輝,也無損於孔子崇高的形象。子貢之語,足見孔子之偉大,有如日月經天。
  司馬遷說:"夫使孔子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能對老師博大精深的學問道德有深切的體驗,又能進一步弘揚老師之道,子貢堪稱孔門傑出之士。
  問題與討論
  1. 在現今的社會,你認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是否可取?請說明理由。
  2. 於貢以孔子之德有如日月,以斥責毀謗者,這樣說有什麽作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論道德(1)第3節:論道德(2)第4節:論仁愛(1)
第5節:論仁愛(2)第6節:論仁愛(3)第7節:論仁愛(4)第8節:論仁愛(5)
第9節:論仁愛(6)第10節:論孝友(1)第11節:論孝友(2)第12節:論孝友(3)
第13節:論孝友(4)第14節:論孝友(5)第15節:論修養(1)第16節:論修養(2)
第17節:論修養(3)第18節:論修養(4)第19節:論修養(5)第20節:論修養(6)
第21節:論修養(7)第22節:論修養(8)第23節:論修養(9)第24節:論修養(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