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5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5)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臨喪不哀”,到殯儀館吊喪,沒有一點哀戚之意,毫不相關,何必去呢?這個“喪”是狹義的,至於廣義的,對於某一件沉重的大事,假如沒有沉痛的心情,也是屬於“臨喪不哀”。所以他說,像這個樣子的社會就沒有什麽可看了。這是孔子感嘆當時文化思想的衰落。
  居上要寬、真誠待人在古代軍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以愛帶兵,視卒如子,關心體貼士兵的生活疾苦,從而形成上下級之間“親而不離”、“信而不疑”、情同父子、親如手足的上下關係。以這種官兵關係為基礎,在兩軍陣前廝殺之時才能喚起手下士兵拼力死戰的感情,正如《孫子兵法?地形》中所說:“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據歷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常屈尊禮賢,關心下屬的生活疾苦。大臣李晚年得了暴病,藥方上說需用“鬍須灰”做藥引方可治愈。李世民知道後,“乃自剪須,為其和藥”,李被感動得“頓首見血,泣以懇謝”。大臣馬周患了重病,李世民不但派名醫去治療,而且“躬為調藥”,讓皇子“親臨問疾”,可謂關懷得無微不至。貞觀末年,唐朝發動對外戰爭,某大將在出徵時為弩矢射中,李世民“親為之吮血”,將士聞之,莫不感動。甚至普通士卒有了病,他也要“召至御前存慰,付州縣治療”,士卒深受感動,都誓死為其效力。
  “士為知己者死”,領導者視卒如子,對下屬的疾苦時刻在心,才能贏得下屬愛戴。因此,如果要抓住下屬的心,就要從內心出發去關懷下屬,不必專門花費精力和時間,衹需留心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真誠以待,就能打動人心。
  關心下屬疾苦,就要讓自己站在下屬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下屬着想。古代的賢德之君,吃飽時能夠想到有人在挨餓,穿暖時能夠想到有人在受寒,安逸時知道有人在辛勤勞作,懂得民間疾苦才能治天下。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基本已不再為吃穿發愁,但不幸的人往往各有各的不幸,為上者應體恤下屬、真心關切,才能使得上下一心、同舟共濟。
  人盡其纔,物盡其用 子曰:“孟公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論語?憲問》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 孔子說,孟公這個人,要他做趙、魏大國中的大老,是十分合適的人選,其才能、學問、道德都適合擔任此職;但是如果滕、薛兩個小國傢請他做大夫,要他在實際政務上從政則十分不當。
  結合現實,南先生指出:有許多人擔任要職出類拔萃,但是要他改做實際工作,去執行一個具體任務,則未必能夠完成。有的人學問好、有見地,能提出許多有益的意見建議,但讓他去實際從事行政工作,卻發現其無法胜任。有的人實際工作做得很好,但將他提拔到高一級的地位,反而讓他無所適從。所以,作為領導,知人善任是一門學問;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對自己的認識也是一門重要的學問,要明確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