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讲述历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巍峨长城戚继光(2)
万明 Mo Ming
张兆裕 Zhang Zhaoyu
戚继光修筑长城的空心敌台,首先是在今天北京密云西北开始修筑的,他亲到石塘岭(今密云水库西北边)主持。据记载,蓟昌二镇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今昌平西北),延长2400里,犬牙交错地修筑墩台共计3000座。以敌台来说,在隆庆三年(1569年)这一年,就修筑了472座,到五年(1571年),蓟镇从山海关到石塘岭增修818座,昌镇从黄花镇到镇边城建199座,后来万历初年,戚继光又在居庸关以西增建,先后共建1337座敌台。此外还有关城、城堡、哨墙、铺房、烽墩等一系列配套的军事建筑工程。例如古北口、金山岭一带山坡平缓处,敌骑易于突破。除了设置密集的敌台外,他还在敌台两侧随山势设置了道道哨墙和层层阶梯,护卫着敌台。建筑奇特,配套设施巧妙。蓟镇东西二千里之间,但见城台耸立,蔚为大观。当年戚继光就是以它们守卫了京师北京,给百姓带来了和平与安定。至今历经近500年沧桑,这些军事防御设施仍然大多保存完好,作为建筑艺术的精品供人们欣赏。
位于燕山长城脚下的密云白龙潭,传说潭中住有一条白龙,广播雨露,为百姓耕耘造福,有求必应,极为灵验。这里山清水秀,林深幽静。"白龙昼饮潭,修尾挂石壁",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的诗句。作为军事家的戚继光也在那里留下了著名诗刻:
紫极龙飞翼北春,石潭犹自守鲛人。
风云气薄河山迥,阊阖情开日月新。
三辅看天常五色,万年卜世属中宸。
同游不少攀鳞志,独有波臣愧此身。
石刻上苍劲豪迈的笔迹,是戚继光于万历三年十月十六日亲自书写。此诗前有序,讲到蓟镇石匣营南十里就是龙潭,这年冬天戚继光驻防在石匣,集结练兵。他在闲暇之时与将士同游龙潭,写下诗句。戚继光一向重视练兵。他不仅于帅府止止堂向所部将校讲授韬略和治军练兵之道,写成了军事名著《练兵实纪》,还提出“练兵先练将”,倡办武庠(军校),主张从实践中锻炼、造就精通韬略的良将;而且找出蓟镇守军的七大弊端,针对弊端采取措施,加强练兵,注重战术训练,全面提高战斗力。这首诗是48岁的戚继光在练兵之余到白龙潭所作,至今保存完好。可惜他所驻防的石匣营早已隐没于今天的密云水库之下,无处寻踪了。
在蓟州16年,戚继光给百姓带来和平与安定,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在密云县城东门外路北原八蜡庙院内,有戚继光镇边功绩碑,又名十面碑。十面碑共有两座,为亭式结构,分立在南北甬路的两侧,原称"燕山勒功碑"。碑高约5米,碑顶、碑身、碑座均为青石雕刻而成。碑身共分l0个平面,碑上镌刻着名将领戚继光、谭纶调任北方练兵驻防的事迹。碑文是万历元年(1573年)兵部侍郎,也是文学家汪道昆所撰写的。
今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有一柄明代军刀,上面刻着“万历十年 登州戚氏”,是戚继光在蓟州任上所铸。也就是在这一年,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后,曾得到张氏赞赏和倚重的戚继光也被牵连,次年被调往广东,远离京师重地。蓟镇百姓舍不得他走,依依送别,这种感人情景被诗人陈第写入了诗篇:“辕门遗爱满江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旗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直至抗日战争时期,蓟县关公、岳飞旁仍配有戚继光的牌位,受到人们春秋两次祭祀。
明代长城中,居庸关雄伟壮丽,山海关气势磅礴,金山岭险峻挺拔,司马台高耸入云,它们依托着群山,如波涛起伏,气象万千,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与之相联系的,是一个不朽的名字戚继光。 (万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山东画报出版社 |
|
|
挥师北平忆徐达(1) | 挥师北平忆徐达(2) | 挥师北平忆徐达(3) | 迁都定鼎说朱棣(1) | 迁都定鼎说朱棣(2) | 入世异僧姚广孝(1) | 入世异僧姚广孝(2) | 朱能地下犹护主(1) | 朱能地下犹护主(2) | 朱能地下犹护主(3) | 朱能地下犹护主(4) | 风华当年寻郑和(1) | 风华当年寻郑和(2) | 黑山迷雾辨刚铁(1) | 黑山迷雾辨刚铁(2) | 黑山迷雾辨刚铁(3) | 法海壁画探李童(1) | 法海壁画探李童(2) | 法海壁画探李童(3) | 名祠沧桑祭于谦(1) | 名祠沧桑祭于谦(2) | 名祠沧桑祭于谦(3) | 梦里登城话阮安(1) | 梦里登城话阮安(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