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55節:禮儀傳承與當代教育(10)
彭林 Peng Lin
那麽,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我想結合我在前面講過的內容,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傢參考。
首先,對於古人來說,青少年的教育,第一位的事情不是讀書、學知識,而是學做人,學習做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而且,在儒傢的知識體係裏,讀書與做人是一致的,我們讀《論語》,講的幾乎全是做人的道理。一個有着良好品格的孩子,將來不管從事什麽職業,終究都能胜任愉快的。這一點,無論是對孩子本人,還是對家庭、對社會,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事。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心,正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本意之所在。
而在天才教育之下,人格教育幾乎沒有位置。許多傢長認為,衹有考試成績纔是真東西,品德好管什麽用?衹要不犯法就行。還有傢長認為,老實本分的孩子會受人欺負,是沒有用的表現。我們看到許多孩子手上有一大堆證書,有各種各樣的技藝或者外語能力,可就是沒有做人的合格證書。考上了大學後,必須獨自處理各種關係,由於從小沒有受到這方面的教育,以及父母的溺愛,不懂得尊重老師,不懂得平等對待他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結果既成不了纔,也成不了人。大傢可能還記得,“文革”過後,中國科技大學有一個少年班,招收了一批智力超常的少年,一時轟動全國。可是,在這些人當中,最後不僅沒有幾個是成了大器的,而且還有的人離群索居,甚至出傢,一事無成,令人感到非常惋惜。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我想他們從小缺少人格教育是否也是一個原因呢?
其次,古人是做得多,說得少,而我們正好相反,是說得多,做得少。其中的原因,一是因為古人看重孩子的品行,我們看重孩子的分數;二是因為古代註重禮儀教育,明白禮儀教育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品行必不可少的手段,而我們在“文革”中批判師道尊嚴,學校裏原本就有的禮儀被掃地出門了,如何恢復和重建,似乎沒有人認真地考慮過。大概二十年前,有關部門提出了在中小學提倡“五講四美”的活動,這當然是非常好的主意,可惜由於沒有禮儀這個工具,無法細化,也無法深入。什麽是“講禮貌”?沒有細目。按照一般的理解,似乎就是不打人、不駡人。什麽是“講道德”?也沒有細目。所以,儘管“五講四美”學生都能背得出,可是,它始終挂在墻上,沒有化到學生的言行上。說一套,做一套,成了兩張皮。要改變這種狀況,就一定要推行禮儀教育,讓學生一舉手、一投足,都能顯示出應有的教養,動止進退,處處如儀。
第三,道德原則與行為規範要很好結合。我們前面談到,朱熹在《小學》裏提出了童蒙教育的許多原則,而在《童蒙須知》裏列舉了許多禮儀的細目,這是非常高明的。如果衹會背誦為人的準則,而不能見諸行為,那麽那些準則就是空道理。相反,如果衹會按照規矩做,而完全不知道為什麽要這樣做,孩子的行為就有盲目性,也不能往德的方向提升。
第四,我們當前大中小學的辦學理念,總體上是迷茫的。從小學到大學,孩子惟一的目標是升學,考重點學校、名牌大學,然後可以出國掙大錢,應試教育一條竜。我國古代的教育,有許多很好的理念,可是在淺薄的進化觀的影響下,多被當作封建糟粕或者過時落伍的破爛拋棄了。他們總認為自己要比古人高明得多,所以用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來對待傳統文化,試圖通過割斷歷史來創造輝煌,而不知道衹有不斷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才能發展的道理。他們總認為西方人比中國人厲害,所以他們千方百計地要與國際“接軌”。最後的結果是,人傢的好東西沒有學到,自傢的好東西也丟了,造成了目前這種不中不西的教育,我想大傢都會同意我的這個評語的。
(2004年2月25日在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的講演)本體?功夫?境界:
人文的知識與素養人生與知識的關係,古代有學者表述為:本體、功夫、境界。作為認知本體的人,幾乎沒有生而知之者。要想成賢、成聖,做一名境界高遠的人,需要付出畢生的功夫。功夫是提升本體境界的惟一途徑。功夫在本體自身而言,主要是指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禮記》(宋刻本)、治國、平天下;在教師而言,便是傳道、授業、解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 | 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 | 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 | 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 | 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 | 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 | 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 | 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 | 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 | 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 | 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 | 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 | 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 | 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 | 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 | 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 | 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