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外匯理財寶典:外匯投資一本通   》 第55節:第七章 主要貨幣分析(3)      彭鼕初 Peng Dongchu

  (6)日經255指數(Nikkei?225): 這是日本股票市場的主要指數。當日本匯率合理降低時,會提升以出口為目的的企業股價,同時整個日經指數也會上漲;但當股市強勁時,也會吸引國外投資者大量使用日元投資於日本股市,促使日元匯率上升。
  (7)交叉匯率(Cross Rate Effect): 交叉盤匯率也會對日元匯率産生影響。
  (8)經濟和財政政策署(Economic and Fiscal Policy Agency): 於2001年1月6日正式替代原有的經濟計劃署(Economic Planning Agency,EPA),其職責包括闡述經濟計劃和協調經濟政策,包括就業、國際貿易和外匯匯率。
  (9)國際貿易和工業部(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 (MITI)): 負責指導日本本國工業發展和維持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但其重要性比起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已經大大削弱,因為當時日美貿易量會左右匯市。
  五、影響瑞士法郎的因素
  (1)瑞士國傢銀行(Swiss National Bank(SNB)):瑞士國傢銀行在製定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上有着極大的獨立性。一般而言,當國傢銀行想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時,就會買入外幣(主要是美元),並賣出瑞士法郎,從而影響匯率。
  (2)利率(Interest Rates): 瑞士國傢銀行有時使用貼現率的變化來宣佈貨幣政策的改變,這些變化對貨幣有很大影響。但是正常情況下,貼現率卻並不經常被該行作為貼現功能使用。
  (3)3個月期歐洲瑞士法郎存款(3?month Euroswissfranc Deposits):是指存放在非瑞士銀行的瑞士法郎存款。其利率和其他國傢同期歐洲存款利率之差,也是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4)經濟數據(Economic Data):重要的經濟數據包括:國內生産總值(GDP)、貨幣供應量(M3)、消費物價指數(CPI)、工業生産指數(Industrial Production)、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等。
  (5)3個月期歐洲瑞士法郎存款期貨合約(3?month Euroswiss Futures Contract):該期貨合約價格反映了市場對3個月以後的歐洲瑞士法郎存款利率的預期,該合約價格與其他國傢同期期貨合約價格的利差,也可以引起瑞士法郎匯率的變化。
  (6)交叉匯率(Cross Rate Effect):交叉盤匯率的變化也會對瑞士法郎的匯率産生影響。
  (7)其他因素:由於瑞士和歐洲經濟聯繫緊密,瑞士法郎和歐元的匯率顯示出極大的正相關性,即歐元上升的同時也會帶動瑞士法郎的上升,兩者的關係在所有貨幣中最為緊密。
  (8)特殊角色:瑞士法郎有史以來一直充當避險貨幣的角色,這是因為瑞士國傢銀行獨立製定貨幣政策,同時,這也與瑞士全國銀行係統的保密性以及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密不可分。此外,瑞士國傢銀行充足的黃金儲備量也對貨幣的穩定性有很大的幫助。
  附一:歐盟區成員國簡介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EU),是由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ies,又稱歐洲共同市場) 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歐洲統一思潮由來已久,在二戰後進入了高潮階段。1946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歐洲合衆國”。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提出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即舒曼計劃),旨在約束德國。1951年4月18日,法、意、聯邦德國、荷、比、盧六國簽訂了為期50年的《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1955年6月1日,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六國外長在意大利墨西拿舉行會議,建議將煤鋼共同體的原則推廣到其他經濟領域,並建立共同市場。1957年3月25日,6國外長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兩個條約,即《羅馬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年4月8日,6國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决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起來,統稱歐洲共同體,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的《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2年2月1日,各國外長正式簽署馬約。經歐共體各成員國批準,馬約於1993 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歐共體開始嚮歐洲聯盟過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節:前言(1)第2節:前言(2)第3節:第一章 外匯簡介(1)
第4節:第一章 外匯簡介(2)第5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1)第6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2)
第7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3)第8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4)第9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5)
第10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1)第11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2)第12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3)
第13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4)第14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5)第15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6)
第16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7)第17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8)第18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9)
第19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1)第20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2)第21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3)
第22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4)第23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5)第24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