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一瞬集   》 第55节:文人何以称“穷酸”(1)      蒋子龙 Jiang Zilong

  第三辑
  省世界
  文人何以称“穷酸”
  相当长的时间来,媒体一直兴趣不减地关注着文人们的“酸事”:重庆富姐作家红艳,以每月不超过一万元的费用包养湖南落魄诗人黄辉,被包养者答应在一年内写出传世之作;另有一作家为吸引消费者,制造点市场轰动效应,竟牵着一头毛驴进书店签名售书;几位诗人在北京一酒吧脱光衣服开朗诵会,被警察及时制止;沈阳一曾经很先锋的作家在火车站设摊讨饭,意在臭一臭停发他工资的单位;挣个千八百万在一般富翁看来也许不算什么,但在文人眼里就是了不得的财富啦,于是便搞出个作家富豪榜……
  这些事若不是出在文人身上,媒体可能没有这么多话好说,即便有人想评点一番,也会就事论事,给一个具体而恰当的说法。天下包养的事情多了,讨饭的人就更是数不胜数,现代人为了推销,什么招儿不能使?别说牵着驴进店,就是赶着羊群进城、现挤现卖羊奶的不都有了吗?动不动就脱光衣服的人就更多了……却没有人拿他们跟“穷酸”两个字挂钩,惟独文人,一干这种事,这个老祖宗留下的现成词儿早就等在那儿了。
  为什么文人总是难以摆脱鬼魅般的“穷酸”呢?
  《现代汉语词典》堂而皇之地解释这个词,就是专用来“讥讽文人”的“穷而迂腐”。范成大的《次韵和宗伟阅番乐》中也有这样的话:“洗净书生气味酸。”陈继儒在《李公子传》里说:“如欲了此君心事,但恐酸秀才正自不堪。”你看看,古人们只要一提到文人,就离不开一个“酸”字。韩愈在《赴江陵途中》说得更狠:“酸寒何足道,随事生疮疣。”文人们的“穷酸”,还是他们惹事生非或遭人非议的根源。
  为什么“穷酸”的都是文人,而文人又确实多“穷酸”呢?看《名人轶事》,朱自清当年也曾查找过这个词的来历,可惜未果。某晚我闲翻《世说新语》,却发现一些跟“穷酸”有关的知识。原来这个词最早是先在江南流行开来,古代读书的学子要到外地求师,需自带饭钵,而江南鱼多,读书人的饭钵中除了鱼再无其他奢华之物。鱼的做法又多是醋烧,简单、便宜又去腥——这就是“穷”而“酸”。因穷就不能不酸,酸还能解点穷,穷出点味道。用好了谁都得承认,“酸”也是一种有益的健康的味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碎语唠叨说随笔第2节:序第3节:征服和被征服(1)
第4节:征服和被征服(2)第5节:征服和被征服(3)第6节:再读岳飞(1)
第7节:再读岳飞(2)第8节:再读岳飞(3)第9节:腌菜何以成“王”(1)
第10节:腌菜何以成“王”(2)第11节:腌菜何以成“王”(3)第12节:腌菜何以成“王”(4)
第13节:2004年的语录(1)第14节:2004年的语录(2)第15节:2005年的语录(1)
第16节:2005年的语录(2)第17节:2005年的语录(3)第18节:评2006流行语(1)
第19节:评2006流行语(2)第20节:评2006流行语(3)第21节:评2006流行语(4)
第22节:评2006流行语(5)第23节:评2006流行语(6)第24节:颖影(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