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交鋒三十年   》 第55節:寡頭化vs民粹化:改革共識破裂了嗎?(1)      馬立誠 Ma Licheng

  寡頭化vs民粹化:改革共識破裂了嗎?
  50歲出頭的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平素不苟言笑,總是憂心忡忡的樣子。2007年2月4日,我和他參加了吳敬璉主持的討論央視專題片《大國崛起》的會議,立平發言的第一句就說:"我不看電視,但是有關大國崛起的話題可以說幾句。"
  居住在京郊百旺山下的孫立平雖然不看電視,可是天下事卻盡在視野。他很少接受記者采訪,在有限的采訪中,他對一些媒體放出重話:中國改革的共識已經破裂。這是2006年的事。
  孫立平說,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共識的年代,改革大潮激起無數人的熱情、期盼和行動。到了90年代,改革在民衆中失去了正當性。在一部分人心目中,改革意味着失業、下崗,意味着強勢群體對公共財産和私有財産的瓜分,意味着生活成本和生活負擔不斷增加,社會不公與日俱增,這就瓦解了改革在民衆心目中的正面形象。
  孫教授在2003年10月曾出版《斷裂》一書。書中說,90年代的中國已經變成一個與80年代的中國非常不同的社會。正如此書的書名,他認為眼下的中國的社會已經斷裂。比如發展和環保的關係,在大城市中天經地義,走到窮地方就成了問題。在一個斷裂的社會中,不同群體的差異有時達到無法互相理解的程度。《斷裂》出版後銷得不錯,我到北京朝陽區小莊新華書店買這本書,居然脫銷。店員說,都被朝陽區政府買走了。
  在這位社會學教授眼中,斷裂的表現形式之一,是80年代廣泛的改革聯盟日益淪為狹小的精英圈子,改革的動力已經喪失,中國社會出現了"結構定型、精英聯盟、寡頭統治、贏者通吃"的趨勢。"在逐步定型化的結構中,精英的聯盟應當說是一個明顯的事實。而在最近幾年時間,精英聯盟似乎呈現某種寡頭化的跡象。表現在利益博弈當中,就是贏者通吃的現象。"而大衆則普遍認為,自己成了改革的對象,成了改革成本的承擔者。1995到2005年的10年中,全國大約有6000萬國有、集體企業職工喪失了工作。4000萬農民失去了土地。股民在股市中的損失超過1.5萬億。城鄉差別達6倍之巨。
  孫立平認為,90年代以來進行的一係列改革比休剋療法更為激進,比如國企改革和工人失業。問題不在於激進與漸進,而在於不規範。許多改革都是以非規範化的方式進行的。摸着石頭過河導致了很多問題。其實,河上有船,兩岸也有橋,我們卻一意孤行地摸着石頭過河,像國企改革這樣重大的改革既沒有充分的社會討論,也沒有係統立法。在2005年開展的國企改革討論中,有些省說,我們早就賣完了,怎麽纔討論這個問題?
  孫立平說,關鍵的問題是改革策略的轉換需要以政治體製改革為條件,現在主要是卡在政治體製改革上。由於政治體製改革缺位,在國企改革過程中,民衆的參與和公正的立法都很難實現。當然,除了立法滯後,更重要的是有法不依。中國社會並沒有真正把法律作為推進改革和形成新體製的手段,人們習慣的還是政策、文件、决議、"精神"等非法律手段。
  在孫立平所做的社會學調查中,他發現了這樣的案例--廣西高級人民法院2003年9月下發了一份名為"桂高法(2003)180號"的文件。題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關於當前暫不受理幾類案件的通知》。《通知》規定,對於13類"涉及面廣、敏感性強、社會關註"的案件暫不受理。其中涉及國企改製的有:
  "四、因企業改製或者企業效益不好等原因出現的企業整體拖欠職工工資而引發的糾紛案件,以及因勞動制度改革而出現的職工下崗糾紛案件。"
  "五、政府及其所屬主管部門進行企業國有資産調整、劃轉過程中引發的糾紛案件;政府參與或者依據政府的指令而發生的政策性債轉股糾紛案件;因企業改製過程中違反民主議定原則或者因企業改製而引起的職工安置糾紛案件。"
  在這種情況下,改革走樣、失控,就難以避免了。這個問題不解决,維護改革的共識就非常睏難。破除舊體製好辦,建立新體製要復雜得多,這個問題我們沒有解决好。
  怎麽辦呢?孫立平認為,首先暫停涉及重大利益的改革,停止掠奪利益的戰爭,"與民休息"。其次,對已經進行的改革進行完善,比如通過社會保障對受損嚴重的群體進行利益補償。第三,對於緊迫的改革,必須準備好一個博弈機製。80年代改革的阻力主要是觀念問題,90年代中期之後主要是利益糾葛。現在扭麯改革的技巧相當成熟,"改革改革,一切都假汝之名以行之。"如果不把這一點考慮進去並加以預防,改革變形是必然的。第四,社會道德底綫已經徹底破壞,無論舊體製新體製都無法正常運轉,衹有重建生活的基礎秩序和道德底綫,才能重新啓動改革。
  美國著名的咨詢公司雷曼兄弟公司2002年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最大的風險是拖延必要的改革。孫立平說,中國許多改革確實錯過了合適時機,但他認為,重啓改革機製不是要拖延改革,更不是否定改革,而是要退一步進兩步,為進一步改革創造條件。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不同意孫立平的判斷。俞可平在2006年3曰27日的《21世紀經濟報道》上發表談話說:"有人指出,目前我們對改革已經缺乏基本的共識,20多年前那種對改革的高度共識已經不復存在。我不同意這種判斷。對改革的爭論和分歧,表明我們確實需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但它並不表示社會對改革已經失去基本共識。這裏有一個如何理解共識的問題。共識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共同的看法,那是不可能的事。共識是指多數人普遍類似的態度,它並不排斥少數人的不同態度。我們說民主政治是一種'共識政治',就是指它遵循'尊重多數,保護少數'的基本原則,即民主政治建立在多數同意之上,但它並不排斥並且包容少數人的不同意見。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來理解目前社會各界對改革的各種態度,我認為從總體上看,我們對改革有着基本的共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1)第2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2)
第3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3)第4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4)
第5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5)第6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6)
第7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7)第8節:明星鬍耀邦:思想解放的先鋒幹將(8)
第9節:吳明瑜:我為鄧小平起草科學大會講話(1)第10節:吳明瑜:我為鄧小平起草科學大會講話(2)
第11節:1978: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歷險記(1)第12節:1978: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歷險記(2)
第13節:1978: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歷險記(3)第14節:1978: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歷險記(4)
第15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1)第16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2)
第17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3)第18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4)
第19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5)第20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6)
第21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7)第22節:政治體製改革的第一道閃電(8)
第23節:我與袁庚有神交(1)第24節:我與袁庚有神交(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