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美國的夢想   》 第55節:海外的角逐--趕超歐洲(3)      李濤 Li Tao

  幾乎所有參加戰爭的歐洲國傢都沒有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他們自信地等着捷報可以很快傳回國內,然後他們的士兵很快回到國內與傢人團聚。但是,戰爭剛剛開始了1個月,德軍的強大攻勢就讓大傢的期望泡湯了。9月,協約國在東綫和西綫進攻失利。從這個時候開始,歐洲人就知道了一個可怕的事實,這場戰爭不僅在短時間內結束不了,而且可能會牽動整個世界。
  這場戰爭出乎了人們的意料,而且還為以後另一場出乎意料的戰爭埋下伏筆。
  西綫戰役,就在德國的頑強進攻和法國的不屈抵抗下變得冗長。8月3日,德國越過德比邊境,全面入侵比利時,想以此為突破口,快速攻陷法國。法軍在阿爾薩斯和洛林阻擊德軍,但是幾乎全軍覆沒。在比利時奮勇抵抗拖延德軍進程的同時,英國派出了一支精銳部隊突襲德軍的三路大軍。這三路大軍任何一支,人數都超過了英軍所派出的這支精悍的部隊。儘管沒能阻止德軍占據法國北部,但是英軍卻有力地削弱了德軍的戰鬥力,使其鬥志頽靡,後勤物資嚴重匱乏。
  法軍在阿爾薩斯--洛林戰受挫後,退守巴黎。這場戰役,德軍打亂了法軍的作戰節奏,亂了陣腳。在巴黎,法軍養精蓄銳,等待着反攻的機會。9月3日,德軍剋盧剋集團軍抵達馬恩河,在此與先行過河的法軍第5集團軍和英國外側遠征軍展開了一場激戰。大意的剋盧剋集團軍在馬恩河會戰中失利,被迫停止對巴黎的攻勢。在法軍拼死守護下,巴黎沒有淪陷。但是,隨之而來的便是長達3年的西綫戰役。
  在馬恩河會戰之後,西綫就開始了長久的防禦戰術。與此同時,東綫情形也不樂觀。德軍的原計劃是,通過比利時、盧森堡,突襲法國,然後集中兵力對付俄國。因此,戰爭開始的幾個星期,德國的主要兵力都陷在了西綫。俄軍完全有可能趁德軍東綫火力薄弱,轉而攻打德國的東部和奧匈帝國。為了消除這種情況,德軍的高級將領開始拉回一部分兵力對付俄國軍隊。俄軍面對火力強大的德軍在進攻的途中大敗而歸,倉皇撤退。這次敗北,俄軍把自己的軟肋暴露無遺。俄軍將領缺乏基本的作戰素質和戰略頭腦,派往戰場的士兵也根本沒有經過挑選。大概從開始,俄國就不認為這場戰爭打得會如此費力。因此,他們纔敢派遣一些沒有經過訓練,素質低下的農民進行戰鬥。
  俄軍的疏忽讓其成為了參戰國中傷亡最慘重的國傢,連沙皇俄國軍隊都不得不面臨解散的慘痛結局。
  然而,就在德軍占領了俄國東部若幹地區之後,俄軍依然沒有組織有效的進攻或是防禦,而是搞起了內訌。沙皇尼古拉二世對前綫的嚴格控製,導致了接連敗退,慘無人道的戰爭方式也讓農民兵們感到不滿。於是,一場場起義接二連三地出現。俄國國內革命不斷,最終在一場十月革命之後瓦解了俄國的封建統治。接着,俄國新成立的蘇维埃政權宣佈退出戰爭。這場重要的變革,改寫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
  1914年底,意大利就表示了應該發動戰爭的想法。在戰爭開始後,英國為了拉攏意大利,許諾意大利可以控製奧匈帝國從前控製的地區,衹要有本事攻打下來。意大利毫不猶豫地開始了對奧匈帝國的進攻,自信滿滿的意大利人等着拿到這些殖民地耀武揚威。可惜的是,奧匈帝國東部是蜿蜒高陡的阿爾卑斯山脈,易守難攻。而且,意大利軍隊的狀態無法適應戰爭。將士本來對戰爭充滿了厭恨,再加上指揮官指揮不當,决策者又舉棋不定,導致對奧匈帝國的幾次進攻都鎩羽而歸。1917年,意大利陣地幾乎全盤崩潰,戰士們四處逃亡。而此時,英國和法國的西綫戰役已經有效地製止了奧匈帝國的攻勢。與此同時,意大利國內還上演了一場因戰爭而引發的政治動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 牛仔成為世界憲兵(1)第2節:序 牛仔成為世界憲兵(2)
第3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1)第4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2)
第5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3)第6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4)
第7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5)第8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6)
第9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7)第10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8)
第11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9)第12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10)
第13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11)第14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12)
第15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13)第16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14)
第17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15)第18節:國傢的誕生-當自由不再是夢想(16)
第19節:膚色與暴力--邊疆與邊界的命運(1)第20節:膚色與暴力--邊疆與邊界的命運(2)
第21節:膚色與暴力--邊疆與邊界的命運(3)第22節:膚色與暴力--邊疆與邊界的命運(4)
第23節:膚色與暴力--邊疆與邊界的命運(5)第24節:膚色與暴力--邊疆與邊界的命運(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