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情到深處即為詩 》
第55節: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2)
納蘭秋 Na Lanqiu
他看到了她,他像着了魔似的嚮她走近,他不敢正面看她,衹是隔了牡丹花叢,含情脈脈的註視着她的背影。不料,她突然回過頭來,目光正好落在他的面龐上,那一瞬間,四目相對,他七魂沒了六魄,愛情産生了。
有時候愛情就這麽簡單,僅僅需要一個眼神,如此而已。
後來,他知道了她的名字叫柳枝,是洛陽一個富商的女兒。她知道了他的名字叫李商隱,是客居在當時名聲顯赫的令狐楚府中的一位年輕有為的詩人。他愛慕她的芳華,她渴慕他的才華,落花有意,流水有情,兩個年輕人相愛了。
他們開始頻繁的約會,記不清有多少次約會了,每一個次約會都是那麽艱難,因為他們是兩個不同階級的人,他們不是天造地設的一雙,她躲避着她的父母,悄悄的和他來往。每一次約會都是那麽浪漫都是那麽幸福,每一次約會他都會為她寫一首詩。每一首詩她都如獲至寶,捧在懷裏,晚上,枕着它入眠。
可是好景不長,這場註定沒有結局的愛情兩年後隨風而去,柳枝被她的父母許配給了一個有權有勢的王侯,她是一個柔弱的女子,她沒有半點反抗能力。
最後一次約會了,從此兩個人相忘於江湖。
可是,愛上一個人衹需要一秒鐘,忘記一個人卻需要一輩子。他怎麽忘得了呢?於是,他為她寫: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東風雖無力,也令百花殘,百花雖無力,也令東風難,東風若有意,莫叫百花殘,百花若有情,莫叫東風難。"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李商隱對柳枝的愛情宣言,悲哀的是,千載以後,這兩句詩成了被誤讀最多的兩句詩。
走了柳枝,來了宋華陽。
宋華陽是李商隱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他與她的愛情因為兩個人的身份而遭到後人的非議。
他們的愛情發生在一座道觀裏,李商隱和宋華陽都是修道之人。兩個修道之人發生戀情,不亞於和尚犯了淫戒,這在任何時代任何人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李商隱也是有文化修養的人,他為什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這一切得益於那個開放的朝代。在唐朝,由於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榜樣作用,很多女子紛紛進入道觀,明裏修道,暗地裏和紈絝子弟幹着偷且之事。更有開放的女子,比如魚玄機,把道觀當成了青樓,明目張膽的誘惑一個又一個男人前來和她共渡春宵。
原以為此生衹愛柳枝一人,她走了之後,心裏感到從未有過的失落,帶着一顆看破紅塵的心,他登上了玉陽山,企圖以修道之心來減輕他失戀的痛苦。無奈,他塵緣未了,六根未淨,道術還未修完一半,他又被愛情狠狠的撞了一下腰。
他遇見了比柳枝更讓他心動的如花美眷--宋華陽。
宋華陽是公主的侍女,陪伴公主到玉陽山修道,居住在西峰的靈都觀裏,而李商隱就居住在靈都觀對面的靈隱觀,兩觀衹相隔百餘米。
公主是不是真心來修道我們不得而知,但宋華陽肯定不是真心來修道的,她衹是一個普通的女子,有着世俗的七情六欲,衹是迫於公主的權威,她纔入了道觀。於是,這個可憐的女子一面陪着公主心不在焉的研習道術,一面在腦海裏憧憬着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快點到來。
感謝上天對她不薄,就在那個春雨瀟瀟的午後,她遇見了她的白馬王子李商隱。
當時李商隱走在路中,突然下起了雨,沒有帶雨具的他正在躊躇之際,一把芬芳的雨傘已經悄然舉過了他的頭頂,他回過頭來,一雙清澈的眸子熾烈的看着他。
那一刻,他忍不住牽起她的紅酥手,他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就這樣牽着一個陌生女子的手,漫步在雨中。很短的一段路程,他們走了很長時間。到了她的道觀,他們分別。她把傘送給他,目送他離開。
就是那把傘吧,李商隱不做道士了,他要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他與她,幹柴遇到烈火,很快就墜入情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詩人的眼淚為誰而流 | 第2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1) | 第3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2) | 第4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3) | 第5節:卓文君,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4) | 第6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1) | 第7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2) | 第8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3) | 第9節:駱賓王,前途未卜,英雄上路(4) | 第10節:王勃:生如夏花(1) | 第11節:王勃:生如夏花(2) | 第12節:王勃:生如夏花(3) | 第13節:陳子昂:千古文人俠客夢(1) | 第14節:陳子昂:千古文人俠客夢(2) | 第15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1) | 第16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2) | 第17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3) | 第18節:孟浩然:人生不堪說(4) | 第19節:李季蘭,春心怦動(1) | 第20節:李季蘭,春心怦動(2) | 第21節:李季蘭,春心怦動(3) | 第22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1) | 第23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2) | 第24節:李白,為夢碎為夢醉(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