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 論北大 》
第55節:燕園的三個學生刊物(15)
錢理群 Qian Liqun
批判者由此得出一個結論:《紅樓》第4期的編者追求“真實地反映我校的整風運動的情況”,從編輯思想上看,是犯了一個“資産階級客觀主義”的錯誤:編者“將當時學校大字報上的右派言論和批駁右派的文章兼收並蓄,好像他們自己不是戰鬥的一員,而是站在一旁,嚮讀者指點說:‘你們看啦,當時雙方是這樣鬥爭的!’編輯部缺乏鮮明的立場,缺乏鮮明的戰鬥性”翟奎曾:《評〈紅樓〉》,《紅樓》第5、6期。;而在激烈的階級鬥爭中,“‘客觀主義’其實是更接近右邊的”張建:《什麽傾嚮——評〈遙寄東海〉》,《紅樓》“反右派鬥爭特刊”第4號。。
更為傳達着黨的意志、急劇“嚮左”的批判者所不能容忍的,是《紅樓》第4期編者將這期刊物命名為“整風運動特輯”。後來在批判者的壓力下,《紅樓》編輯部作了這樣的檢討:“當右派面目早已暴露無遺的時候,當同學們正和右派堅决戰鬥的時候,還把右派進攻說成是‘整風運動’,這不消說是多麽嚴重的敵我不分了。”本刊編輯部:《我們的檢討》,《紅樓》第5、6期。在這份檢討中,還特意說明了一個情況:此期刊物是6月初編輯的,當時《人民日報》的社論《這是為什麽》儘管已經發表,但反右運動並未全面展開,北大的反右運動如前所說,是6月16日黨委書記作了全校動員報告以後纔開始的;因此,當時一切都還不夠明朗。但因印刷製版等原因,這期刊物到7月1日纔出版,形勢已經大變了。其實這背後還包含着編輯部同人對前一段運動,以及當下運動的發展方向的一種理解。這集中反映在這一期作為頭條發表的張炯、謝冕的《遙寄東海》一文中。正如編輯部的檢討中所說:“它所占的地位和篇幅,顯然就决定了這一期的基本傾嚮。”本刊編輯部:《我們的檢討》,《紅樓》第5、6期。這篇文章最引人註目,也為批判者抓住不放的,主要有兩點。一是該文在觀察、描述鳴放時期的北大運動時,始終認為儘管“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歸罪於社會制度,實際上是想否定社會主義”,但“在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意見倒是一致的”;他們因此堅持一點:“在新的歷史時期中,黨應當領導人民擴大民主。衹有在民主的基礎上,黨才能永遠不脫離群衆。”
這大概是很能反映這一代青年內心對民主的渴求的,即使是投身於反右運動,也不願意放棄這一基本的,也是根本的要求。因此,他們對當下的運動的理解,也是堅持“左右開弓”,也就是這一期《編者的話》裏所說,要開展“兩條路綫的鬥爭”,即一面進行反右鬥爭,“反對一切反社會主義的思想言論”,一面“支持善意地助黨整風的意見和批評”,也即堅持反對“三害”:黨內的官僚主義、主觀主義與宗派主義。
這一期選錄的發表於5月20日的一首《回答》大概是很能反映編者的立場的:“馬列主義/是我們的靈魂,/教條主義/是我們的死敵。/我們/堅决地/清除教條主義,/我們/更堅定地/保衛馬列主義。/衹有這樣,/我們纔不愧為/真正的/五四父兄的/子弟。”作為這樣的基本思想與立場的體現,這一期除發表了許多可稱為“反右檄文”的雜文、短論及詩歌、小說以外,還以相當的篇幅刊登了《儒林內史》、《新拍案驚奇》這類“反三害”的文學作品,而作為“貼在墻頭上的詩”專欄首篇的《我的弟兄,我的姐妹》,更是高喊:“思想自由之花在五月的陽光下繽紛/真理的聲音像春雷滾過初夏的長空:‘剿滅三害,助黨整風!’”
這樣的聲音出現在反右運動中,自然要被認為是一種幹擾,甚至是繼續放毒。那個時代的邏輯是:黨既然已經發出了“反右”的號令,一切都應該統一到黨的這一意志上,而决不允許有另外的理解與行動。結局衹能是這樣:《紅樓》編輯部最後作出檢討,承認自己“迷失了方向,表現了立場的動搖”本刊編輯部:《我們的檢討》,《紅樓》第5、6期。,並在組織上進行了改組:先是將編委中的右派張元勳、李任等開除見《本刊編輯部開除張元勳、李任》,《紅樓》“反右派鬥爭特刊”第2號。,以後又徹底換班,另組編輯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1) | 第2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2) | 第3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3) | 第4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4) | 第5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5) | 第6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 第7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2) | 第8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1) | 第9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2) | 第10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3) | 第1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 | 第1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2) | 第1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3) | 第1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4) | 第15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5) | 第16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6) | 第17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7) | 第18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8) | 第19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9) | 第20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0) | 第2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1) | 第2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2) | 第2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3) | 第2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