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55節:宋襄圖霸,是是非非總成空(4)      劉緒義 Liu Xuyi

  但是更多的學者還聯繫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多以宋人為愚蠢的嘲弄對象這樣一種現象來說明宋襄公之愚笨而不能變通是宋文化的一種普遍心理與性格所致。如"守株待兔"(《韓非子·五蠹》)的故事,主角便是"宋人耕者";"拔苗助長"(《孟子·公孫醜上》)的故事主角也是宋人;《戰國策·魏策》記有宋人外出學習三年後回傢直呼母名的笑話;《晏子春秋》載有宋人沽酒的寓言;《左傳》還載有宋大夫狂狡把一個敵兵從井裏救出來,結果反而被其俘虜的故事。此外,還有宋元君"匠石運斤"(《莊子·徐無鬼》)、宋人有"不龜手藥"(《莊子·消遙遊》)、宋人"重帶自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宋楚交戰而不知變(《韓非子·五蠹》)、宋人濕木建房(《呂氏春秋·別類》)、宋人以石當寶(《呂氏春秋·闋子》)、宋澄子亡緇衣而強搶路人(《呂氏春秋·淫辭》)等等。這些故事的主角宋人都是集迂腐機械、幼稚無知、自以為是、冒失蠻幹為一體。有人對此進行歸納,"莊子以前的愚人幾乎全是宋人,韓非子之後,宋愚人仍然占很大比例。"王利器先生輯錄的《宋人愚事錄》20則,全都是貶低宋人,每及蠢人蠢事,多係宋人所為。且這些記錄多出自於諸子著述。
  為什麽包括宋襄公在內的宋人會成為衆人譏諷的焦點?真的是他們愚笨、無知、自大、冒失嗎?衹要瞭解當時的文化背景就不難發現,這種指責是不能成立的。舉例說來,宋人遠祖、亡國之商紂一直就是周朝立國後用以打擊、惡魔化前代殷商的重要道具,而作為無道暴君。《尚書》是先秦最可信的典籍之一,歷數了商紂的幾大"罪狀"。其中最大的罪名是酗酒。其次,分別是不用貴戚舊臣、登用小人、聽信婦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其實這些都算不上什麽特別了不得的罪名,但到了戰國及以後,諸種罪名都加諸於其身了。恢復商紂的真實面貌有助於瞭解殷商文化與宋文化。
  事實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意識到這種現象,並開始為商紂"平反":
  孔子弟子子貢就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荀子說:"桀、紂……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淮南子》也說:"故三代之善,知歲之積譽也;桀紂之謗,千歲之積毀也。"
  這就是商紂亡國與獲得駡名的真相。既然要奪取他的政權,又要他的後代不造反,就衹有在名譽上搞臭他,在輿論上戰勝他。《尚書》中不少的篇幅就是這樣一種手段。後世醜化宋人,亦出乎同樣的心理。
  因此,我認為,東周之世,諸侯力徵,相互之間除了武力之外,還有文化上的岐視,特別是針對宋國。雖然在西周之世,宋國被尊為"客",實際上不是把你當主人看。到了東周,齊楚晉等幾大國逐鹿中原之時,宋國自始就是他們最強大的阻力。因此,通過歪麯宋人形象來打擊殷民的文化自豪感與自尊心就成了最突出的現象,這一點從軍事上也可以看出來。其它中原小國一旦受到攻擊,一般都有諸侯前來救援,而宋國多次被楚進攻,則少有人救援。《孟子·滕文公下》一語破的:"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一國行王政,竟然成為別國入侵的理由,這就是當時的真實情況。
  與此同命運的還有杞國,著名的杞人憂天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杞國是夏之後裔,杞受周封,地位本與宋同,但《春秋》有意貶其為子。
  孔子所說"三仁"之一的箕子,名胥餘,是殷商王族成員,封國於箕,故稱箕子。商朝末年,商王朝統治集團內部曾一度出現嚴重危機。據說箕子為避禍,曾披發佯狂,紂王見此,以為箕子真的瘋了,便將他貶為奴,並囚禁起來。如此箕子纔躲過一劫。武王滅商建周後,派人出囚牢中釋放箕子,並嚮箕子詢治國之道。這段史事見載於《尚書·洪範》,《史記》亦照單收錄。為了瓦解殷商遺民的鬥志,箕子後來被遠遠地賜封到朝鮮,這也是目前能夠找到的朝鮮半島地區最早出現的文明,朝鮮首都平壤至今尚有箕子陵。
  箕子遠赴朝鮮之前去朝見周天子,過殷商故都,見其宮室毀壞,悲從中來,作《麥秀》詩:"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殷商舊民聽了,沒有一個不流淚的。
  正因為宋國處於這樣一種微妙的境地,宋國三朝老臣正考父,孔子的遠祖,其鼎銘就載有:"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餘侮。"(《左傳·昭公七年》).這簡直就到了忍辱負重的地步了。
  不過,也正是這樣,培養了宋國人不屈的文化精神。《左傳·宣公十五年》就體現得很明顯,是年楚國圍宋都長達九個月,城中缺糧,可宋人哪怕易子而食也不屈服,這種精神在春秋戰國時期衹有宋國做得到。也因了這種精神,這纔有了宋國封國早,滅國晚,存在時間長達800年。範文瀾先生還認為春秋戰國三大文化中心,其一就是宋,其光可照後世。我覺得還可以補充一點:中國思想史三分天下,其中一份就在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