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9.咸味往事(3)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唐代封谥盐池之神后,后来各代也屡有封谥。
  宋徽宗崇宁年间分别封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为惠康公。
  大观二年(1108)又将东、西二池神晋爵为王。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诏赐池神庙号为宏济祠。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又封东池神为永泽资宝王,西池神为广济惠康王,并立石碑为记。元代还对池神庙建筑多次修缮。
  明王朝建立后,于洪武元年(1368)正式诏定运城盐池神号为“盐池之神”。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赐池神庙号。明代也对池神庙多次进行过修复。
  清代在雍正五年(1727)加封盐池之神为“昭惠裕阜盐池之神”,规定每年的三、六、九月要祭祀池神,招募僧人朝夕供奉香火。
  在运城盐池,历朝封赐神号的还有众多的神,而且都建造有神庙。
  众神中有条山、风洞之神。条山(中条山)和风洞(盐风洞)原来为一神,称为盐风神。原来的盐风神庙在池神庙的右侧。宋代崇宁年间,封盐风神为荐宝侯。到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又晋爵封为成宝公。明代洪武元年(1368)又改封为中条、风洞之神。明神宗万历年间,巡盐御史蒋春芳将条山、风洞二神又分开祀奉。
  又有太阳神。太阳神庙又称日神庙,在池神庙东。太阳神庙在明万历年间由巡盐御史汪以时和盐运使林国相主持修建。
  还有雨神。雨神庙在太阳神庙左边,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由巡盐御史杨师程创建。
  甘泉神。池神庙前有两眼淡水泉,经冬至夏,泉水汩汩不断。淡水为晒盐所必需,被封为甘泉神,宋徽宗崇宁年间封甘泉神为普济公。甘泉神庙也在池神庙前,始建年代不明。明思宗崇祯年间,由巡盐御史杨绳武主持重修。
  土地神。土地神庙在池神庙西。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由巡盐御史杨师程建立。
  此外还有关帝。关帝庙在池神庙东侧。民间传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被黄帝杀死的蚩尤的精灵在盐池作乱,宋帝依照护国张天师的建议,摆设香案,祈告已经成为天神的三国名将关羽的神灵下凡除妖。关羽果然率领天兵天将来盐池讨伐蚩尤,又一次将他杀死,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帝因此也受到特别的奉祀,在各家盐号盐厂都敬奉有关帝的神位,为他建有祠庙。
  在运城盐池的卧云岗上,以池神庙建筑为主体,配以众多的神庙建筑,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建筑群体。池神庙及左右的建筑物大都毁于战火,现存保存下来的只有池神庙的一些主体建筑。在池神庙设立了运城盐池历史博物馆,在池神庙向前眺望,宽阔的盐池尽收眼底。
  这盐池确为一宝,皇帝高兴了要封它为王。那南风也是一宝,皇帝也要封它为侯。这其实并非是王侯的王与侯不同的是,它们要享受人间香火,接受人们虔诚的献祭。
  开井娘娘与白鹿泉
  生活在四川盐源的纳西族,供奉的神中有一位盐神,是一位少女形象。相传是她在牧羊时发现了盐水,后来开凿了盐井。
  《盐源县志》记入了这样的一个传说,说那里的盐井本来在西汉时便已开凿,经五代到宋代,盐井久已荒芜,后来就再没有人知道盐井的具体地点了。是一位纳西牧羊女重新发现了盐泉,清代时人们称她为“开山姥姥”、“开井娘娘”。传说她在牧羊时,发现白鹿群在池水边饮水,她的羊也喜欢饮用池水,当时她发现池水是咸的,回去告诉别人,于是人们在此掘井,开始提卤煎盐。
  这口井就是现在的白盐井,井旁建有一座“开井娘娘”庙。庙中塑一个纳西族妇女装束的开井娘娘,旁边还塑着一头牛,表示盐泉是由于放牧而被发现的。从前庙中香火旺盛,无论哪个民族煮盐和贩盐的人,都要来到这里供奉祭祀。
  在巫溪也有相似的传说。从前有一袁姓猎人,常在大巴山行猎。一天他在宝源山上发现一白鹿,不忍搭箭射杀,从山顶一直追逐到山底的山洞口,白鹿忽然再不见踪影。猎人觉得口渴,见山洞有泉水涌出,用手捧喝,味咸微苦,知道是盐泉。从此人们置锅煎盐,渐渐人烟云集,形成一个盐镇。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