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講述歷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巍峨長城戚繼光(1)      萬明 Mo Ming    張兆裕 Zhang Zhaoyu

  說起來明朝一代名將戚繼光似乎與北京沒有太多關係,他既沒有在諾大的北京城裏置下府宅,也沒有墓地留在北京,更不會在京城裏有長久的留居時間。但是,看似無緣實關情,當年他的職守與北京的安全極有關聯,他在京郊的駐守和修築萬裏長城的功績,將他的名字與北京緊密聯繫在一起。
  戚繼光年輕時來京,是輪番更戍5年於北京;中年以後來京,是保衛北京長達16年之久,這就是一代名將與北京的緣分。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後世傢山東登州(今蓬萊)。他出身將門世傢,自幼喜讀兵書,勤奮習武,立志報國。十七歲時父親病故,由他世襲了登州衛指揮僉事,從此逐漸成長為一名胸有大志、英勇善戰,同時又有勇有謀的年青將領。嘉靖年間,侵擾來自兩方面,北邊有蒙古,南邊有倭寇,史稱“南倭北虜”,戚繼光生逢其時,時代是他施展才華的舞臺。戚繼光一生戎馬生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他生平事業的高峰,一個是在沿海抗倭第一綫的十幾年,在風波中鑄就輝煌;另一個是在保衛北京的十幾年,於平實中顯現奇功。他先是轉戰浙江、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在抗倭戰爭中脫穎而出,所嚮披靡,對平定倭亂起了重要作用,那時年青的他寫下了充滿豪情的詩句:“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正是以這樣的胸懷和抱負,在平定東南以後,他調任北方天子腳下的薊州鎮守。
  早在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1548~1552年)之間,21歲的戚繼光曾連續5年率山東衛所士卒戍守薊門(今北京昌平西北),春去秋歸。當時正是朝廷多事之秋,嚴嵩當權,邊政廢弛,蒙古韃靼部俺答汗乘機統兵南下侵擾。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騎兵從古北口攻打到密雲、順義、通州,兵臨北京城下。那一年是庚戌年,所以史稱“庚戌之變”。戚繼光在前一年山東鄉試中了武舉,到北京參加會試,正遇上這一事件,京師戒嚴。雖然戚繼光因此失去了參加武舉、成為武狀元的機會,但他入選參加了督防九門,防守北京城。不僅如此,這位年青的軍官還上疏朝廷陳述防禦方略,得到賞識,刊刻傳播於軍中,以此嶄露了頭角。
  20年後,隆慶元年(1567年)底,已經是抗倭名將的戚繼光被任命為薊鎮總兵。40歲的他又來到北京。調任前,戚繼光懷着一片忠心報國赤子之情,寫下了“感恩懷尺疏,直欲搗祁連”的詩句,進京上疏直抒胸懷,提出用3年時間練精兵10萬,積極加強北邊防衛。然而入京後,他僅被任為神機營副將,神機營是京軍三大營之一,那裏是勳戚豪貴寄生的地方,軍紀鬆懈,懶惰成風,這樣的隊伍使他根本無法實現抱負。直到他的老上司譚綸擔任了薊、遼、保定總督以後,事情纔有了轉機,他任命戚繼光總理薊、昌、保定練兵事務。此後,自隆慶二年至萬歷十一年(1568~1583年),戚繼光鎮守北京西北薊州達16年之久,並且施展了他的抱負。薊州,是明朝設立的九邊、也就是九個軍事重鎮之一的薊鎮,薊鎮負有拱衛京師,守護陵寢的重要任務,有九鎮之首之稱。昌就是今天北京的昌平,它成為重鎮之一,是在“庚戌之變”之後,明朝特別從薊鎮裏分離出昌平鎮,專門護衛皇陵。保定就是今天的河北保定。雖然後來戚繼光衹是薊鎮總兵,但是密雲和順義在他的轄區之內。在任期間,他修築長城,建立敵臺,訓練精兵,保衛京城,使蒙古騎兵16年不敢進犯。
  長城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跡。現存的北京長城是由宣府鎮長城和薊鎮長城共同組成的,薊鎮長城是明代長城的精華部分,而薊鎮長城的修築與戚繼光分不開,凝聚了他的智慧和汗水。
  自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薊鎮長城,就擔負着拱衛京師的重任。戚繼光在任主持軍務16年,成為明朝大規模修造長城的時期,建起了完整的長城軍事防禦體係,成為明代帝都的堅固屏障。他不能忘記,當年“庚戌之變”蒙古騎兵就是從薊鎮古北口突破,沿潮白河直打到通州。所以他特別註重邊防設施建設,親自考察邊事、地形和軍情,對薊昌鎮所轄原有長城普遍進行了改建和重建,還別出心裁建造空心敵臺,將長城建築藝術推進到最高峰。這種在長城沿綫新修的高大堅固的敵臺,作為邊防軍駐守的堡壘,既免於守城士卒日夜暴露於風雨中,又大大提高了長城的防禦能力。北京長城敵臺以古北口、金山嶺、司馬臺最為典型。司馬臺的敵臺,甚至建到了高聳入雲的懸崖峭壁上,被譽為中國長城之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揮師北平憶徐達(1)揮師北平憶徐達(2)揮師北平憶徐達(3)遷都定鼎說朱棣(1)遷都定鼎說朱棣(2)入世異僧姚廣孝(1)
入世異僧姚廣孝(2)朱能地下猶護主(1)朱能地下猶護主(2)朱能地下猶護主(3)朱能地下猶護主(4)風華當年尋鄭和(1)
風華當年尋鄭和(2)黑山迷霧辨剛鐵(1)黑山迷霧辨剛鐵(2)黑山迷霧辨剛鐵(3)法海壁畫探李童(1)法海壁畫探李童(2)
法海壁畫探李童(3)名祠滄桑祭於謙(1)名祠滄桑祭於謙(2)名祠滄桑祭於謙(3)夢裏登城話阮安(1)夢裏登城話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