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先進第十一(2)      李裏 Li Li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說,“孝哉”,閔子騫真是大孝啊,人們都不懷疑他的父母、兄弟對他的稱贊。一般人啊,聽到某某的父母稱贊其兒女,對這種稱贊總是要打點折扣:我這個兒子啊,了不起啊,我這個女兒啊,美若天仙,品學兼優……我們聽到這些話會認為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可是閔子騫呢,他的父母、兄弟對他的稱贊是其他人無法挑剔的,衹有相信,為什麽呢?因為閔子騫是實至名歸。閔損的故事被列入《二十四孝》,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孝子。他的生母早死,他父親娶了一房繼室,繼室生了兩個兒子。閔子騫的後母內心裏面並不喜歡閔子騫,但是,她為了討丈夫的歡心,表面上很賢淑,對三個兒子是同樣的態度,沒有分別。這一年的鼕天,她為了在她丈夫面前表現她的慈愛和賢淑,就給三個兒子縫了三件棉襖——一視同仁,我親生的兒子穿什麽,你閔子騫就穿什麽。閔子騫的父親很高興,覺得妻子很賢惠。結果一傢人在門口賞雪,三個兒子站在一起的時候,後母生的兩個兒子很高興,有說有笑,閔子騫卻冷得發抖,話都說不出來了。做父親的很奇怪:三個兒子都穿了新棉襖,為什麽那兩個不冷,衹有你冷呢?做父親的很惱火,說閔子騫在裝神弄鬼,想要挑撥父親和後母的關係。他去拉閔子騫,可是輕輕一拉就把衣服扯破了,為什麽呢?原來後母生的兩個兒子的棉襖都是用新布做的,唯獨閔子騫的是用朽布做的,所以一拉就破了。拉開之後,沒想到棉襖裏面根本不是棉花,全是塞的蘆花、雜草。做父親的就很氣憤,要把後母攆出去,說她不但不賢淑,而且還欺騙他,還這樣對他的兒子,這個後母要不得,要趕出去。這時候閔子騫跪倒在他父親面前哭,請求父親不要休後母,把後母留下。做父親的不理解,問他為什麽。閔子騫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後母在,衹有我一個人受凍,如果你把後母攆出去了,那三個兒子都要受寒受凍。他這樣一說就把父親感動了,沒有休他後母。閔子騫有至孝之心。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這個南容在《公冶長》篇裏面已經出現過,南容,南宮適。“三”表多次,“復”表反復,多次、反復地念“白圭”這句詩。這句詩出自《詩經·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它的意思是,白玉上的污點尚且可以磨去,可是一個人要是說錯了話,就沒有辦法收回了。南容反復吟誦這句詩,說明其體會很深,就是說,南容這個人說話非常之謹慎。一個對自己的語言很謹慎的人,他的行為也就會很嚴謹。朱子就說,難得有說話不謹慎,而行為很謹慎的人。一個人胡亂說話,做事卻很嚴謹,這樣的情況很少見。南容這個人說話都這麽謹慎,可見他做事也一定很謹慎,所以孔子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孔子在《公冶長》篇裏面說“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說的就是南宮適,他為什麽能夠這樣呢?就是因為他很謹慎。古人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之前不加考慮往往容易引起禍患。所以說話要謹慎。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弟子當中哪一個好學?註意,這個問題已經出現過,魯哀公也曾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魯哀公是國君,季康子是大夫,對國君和對大夫,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樣的,對季康子他的回答是“有顔回者好學”,衹有一個叫顔回的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顔回衹活了三十二歲,他死了以後就沒有好學的了。對魯哀公孔子是怎麽回答的呢?“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孔子回答季康子的時候省略了“不遷怒,不貳過”這兩句,為什麽呢?對國君的問話,孔子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對大夫的問話,孔子是你問什麽,我回答什麽。我不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況且季康子是專權譖越的野心傢,孔子對他是有看法的。為什麽孔子說衹有顔回一個好學呢?這裏的關鍵是學什麽的問題。學什麽?學為聖人之道。以前我給大傢講孔顔樂處,孔子和顔回都很快樂,但是快樂並不是他們的最終追求,他們是要學聖人之道。周敦頤說“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士人希望自己成為賢人,賢人希望自己成為聖人,聖人希望自己成為天人,效法天道。孔子和顔回學聖人之道,學聖人可以和宇宙融為一體之道。一個人能把自己和宇宙視為一體,能夠認識到自己生命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這時候他就懂得了聖人之道。天地有好生之德,萬物都有生命,人是萬物之一,佛傢講同體大悲,就是這麽來的:視自己與宇宙為一體。所以,學聖人之道就是學和宇宙同一之道。學聖人之道的副産品是什麽呢?是快樂。學聖人之道,人就會快樂,單純為快樂而去學快樂的人,他永遠得不到快樂,因為為學快樂而快樂就是自私,你自私的時候就不能和宇宙同一,因此你就不能快樂。孔子說“有顔回者好學”,因為顔回學的是真正的聖人之道,學的是和宇宙同一之道,這是顔回和其他弟子不一樣的地方。其他人的學習或多或少都帶有功利目的:或求學為政,或求學為商,或求學為處事。然而殊不知,求學聖人之道,這些問題便迎刃而解。雖說大傢在一起都讀書,也許態度也一樣,都勤奮好學,但决定問題的關鍵是求學的目的。大傢都讀書,目的各不相同,或為辦公司,或為當官,或為去辦學,這麽多人裏衹有顔回真正好學,因為衹有他的目的是為了學聖人之道。現在國學復興,這麽多人都在學國學,這麽多人都在讀《論語》,是不是聖人之道就能弘興了?不一定,原因就是人們的目的不同,不一定是為了成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