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性生活 》 印度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 》
第54节:性爱与艺术(5)
石海军 Dan Haijun
立佛,笈多王朝朝代,约公元5世纪。砂岩佛像,藏于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这里的佛像采用了早期女药叉常有的三曲线姿势,显得更加女性化,佛教女性化是印度和西藏密宗的典型特征,笈多王朝时代的佛教已有密教的倾向。
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这里的佛像采用了早期女药叉常有的三曲线姿势,三曲线式一般是用来刻划女性优美身姿的,但由于印度人特别喜欢这种姿势,所以在男像的刻划中也可以见到三曲线的身体姿势,不过与女人的三曲线不同,男性是头向左侧倾斜等,正好与女性三曲线形成对照。佛陀塑像以三曲线的形式出现也表明,这时期的佛教在精神上已经出现女性化的倾向,佛教女性化是印度和西藏密教的典型特征,显然,这种倾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与三曲线的姿势相适应,曹衣出水式的身体特征也充满了女性的柔和之美。茉菟罗艺术的这种独特风格可能受到希腊、罗马和波斯艺术的影响,是外来艺术与印度婆罗门教、佛教艺术传统结合的产物。
5.非男非女:健陀罗艺术
犍陀罗位于印度河上游,居中西交通的要道,为东西方贸易必经之地。在此形成许多重要城市,如白沙瓦、塔克希拉、哈达,稍西则有贝格兰姆和巴米杨。在这些以商业为主的城市中,佛教和佛教艺术都依靠商人的财富来维持,对于不愿意放弃世俗荣华而又渴望死后得救的人来说,菩萨的神格特别受欢迎。在大乘佛教中,菩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菩萨是指未成佛但即将成佛的神格,当此神格附于某一个人时,这个人便是菩萨。其存在大致分为三种:法身、应身和化身。法身是抽象的,属哲学意义上的实体;应身是以神的方式出现,诞生于偶像崇拜心理;化身是以人身出现,源于人的为善念头,实属伦理范畴。菩萨化身的观念最深入人心,统治者和商人往往扮演菩萨化身的角色,他们资助佛僧、佛寺,吸引了很多远道而来的教徒和艺术家,使佛教建筑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犍陀罗艺术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在题材与风格上可谓五花八门。早在公元初,由中国新疆经阿富汉到波斯之间的大沙漠和草原已经是各游牧民族竞逐之地,来自中国、印度、波斯诸大国的文化在此交汇,商人在其中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佛教徒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大约在公元五世纪末、六世纪初,在当时靠近中国的库车、龟兹、旦旦乌克立等地的艺术开始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展现出一些具有优美线条的白描式壁画。这时期的印度艺术家,向东吸取了中国画家的白描笔法,向西则大量吸收希腊、罗马雕刻技法以及人物造型方面的特征,尤其是后期健陀罗艺术,更为明显地受到了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它的一些建造者可能来自西方。
从健陀罗西行不远,便是哈达城,哈达位于基伯山隘(Khyber Pass)的西端,传说是释伽牟尼头骨珍藏的圣地。再往西便走到了冯都基斯坦。哈达和冯都基斯坦都曾以美丽的泥塑艺术而闻名遐迩,其中尤以冯都基斯坦的泥塑菩萨最为有名。
《菩萨》,局部,冯都基斯坦出土,后期犍陀罗风格,约公元七世纪,泥塑加彩,巴黎吉美尔博物馆。
上图是冯都基斯坦一座寺庙的佛龛中供奉的一个泥塑菩萨像,其优美姿态和细长柔媚的手相具有明显的"风格主义"的作派。丰满圆浑的脸庞上,眼睛如树叶一般,且有点微微翘起,细长的双眉高高扬起犹如弯弓。看来好像过分完美的双唇露出某种神秘的微笑。眉、眼和嘴唇的棱角与光滑的脸庞构成有趣的对照。过分细长的手指看来好像没有骨节,而且与那丰厚的肩臂形成不大对称的比例。从种种特征我们可以辨认出雕像表现的是一位少女,但裸露的胸部却平坦得像是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这种非男非女的佛教造像是如此的奇特,似乎能将人引入一个非现实的梦幻世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
|
|
第1节:概 要(1) | 第2节:概 要(2) | 第3节:《欲经》(1) | 第4节:《欲经》(2) | 第5节:《欲经》(3) | 第6节:《欲经》(4) | 第7节:《欲经》(5) | 第8节:《欲经》(6) | 第9节:《欲经》(7) | 第10节:《欲经》(8) | 第11节:《欲经》(9) | 第12节:《欲经》(10) | 第13节:《欲经》(11) | 第14节:《欲经》(12) | 第15节:旁门左道(1) | 第16节:旁门左道(2) | 第17节:旁门左道(3) | 第18节:旁门左道(4) | 第19节:旁门左道(5) | 第20节:旁门左道(6) | 第21节:旁门左道(7) | 第22节:旁门左道(8) | 第23节:旁门左道(9) | 第24节:旁门左道(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