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乱世浮生   》 第54节:郑振铎:"为愚公移山之业"(2)      帅彦 Shuai Yan

  但是,战局最终还是在朝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1937年11月10日,日军在上海浦东登陆,11日,日军侵入上海南市,12日,最后一批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除租界外,上海大部地区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上海沦为"孤岛"。对于上海沦陷的情景,郑振铎回忆说:"'四行孤军'的最后枪声停止了。临风飘荡的国旗,在群众的黯然神伤的凄视里,落了下来。"上海沦陷后,郑振铎的心情无疑是沉痛的,所有的一切在此时郑振铎的眼里都抹上了一层灰色。他在文章中写道:"血似的太阳向西方沉下去。暮色开始笼罩了一切。"上海沦陷之后,积极参与抗战救亡活动的郑振铎自然也就陷入危险之中。为安全计,郑振铎不得不匆忙离开了家。国破家亡自然难免凄楚之感,郑振铎曾有文字记述自己离家的情景,满怀凄凉悲怆之感:"我带着异样的心,铅似的重,铁似的硬,急忙忙的赶回家,整理着必要的行装,焚毁了有关的友人们的地址簿,把铅笔纵横写在电话机旁墙上的电话号码用水和抹布洗去。……小箴已经有些懂事,总是依恋在身边。睡在摇篮里的倍倍,却还是懵懵懂懂的。看望着他们,心里浮上了一缕凄楚之感"。从此以后,郑振铎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告别了往日平静而愉悦的家居生活,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迁徙流离而孤独凄苦的生活。在迁徙流离的八年里,有一个细节很值得我们注意,自从匆忙离家之后,郑振铎就脱去了一贯的西服皮鞋,换上了青布长衫和圆口布鞋,这种生活上的细节或许也是郑振铎一种民族意识的表现吧。
  上海沦为"孤岛"之后,郑振铎明白,作为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手中的笔就是他的武器。因此,他充分发挥自己熟悉历史的特长,开始撰写一组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文章--《民族文话》。郑振铎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写作这样一组文章是含有深意的,在《民族文话自序》中,郑振铎写道:"我们民族是-个慷慨悲歌,舍生取义的民族;没有一个民贼,没有一次外来的侵略,能够消灭了或减低了我们民族意识的。……气节、人格、信仰乃是三个同意义的名词,坚定、忠贞、牺牲乃是每个人所应有的精神。"这一段"自序"将郑振铎此时写作《民族文话》的目的交待的非常清楚,就是以此来激发民族的信心,鼓励民族的气节。这一段话事实上也是郑振铎在抗战时期所坚守的立场以及他的信念,其语气激昂慷慨,掷地有声,当为郑振铎当时情绪的一种自然流露。
  上海沦陷之后,文化界人士的处境日益艰难。1938年初,《社会日报》负责人蔡钧徒被日伪杀害,蔡的头颅还被挂在法租界总巡捕房对面的电线杆上。郑振铎的朋友,《大美晚报》经理张似旭和《华美晚报》经理朱祖同,也曾各自收到日伪特务寄来的方盒一个,内各藏一只鲜血淋漓的人手,并各附有恐吓信,说如果继续坚持反日态度,将有更"佳"的礼物。郑振铎友人中最先遇难的是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基督教徒,为人慷慨激昂,疾恶如仇,为郑振铎挚友。1938年4月7日,准备离开上海的刘湛恩在乘坐公共汽车经过静安寺路时遇刺身亡。得知友人遇刺身亡的消息,郑振铎既悲且愤。而更重要的是,当得知刘湛恩是死于某些无耻中国人之手时,单纯而耿直的郑振铎更是无法面对这一个事实。在他看来死亡并不可怕,在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死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在他心里最可怕而可悲的是在战争中一个民族的民族气节和人格的丧失。刘湛恩的死似乎在向他证实,他内心所认为的最可怕的东西正在发生,他甚至因此而开始怀疑自己对于抗战的信念。对于刘湛恩遇害后自己的反应和内心复杂的情绪,郑振铎回忆说:"执着报纸的手因愤激而微微的抖着。1939年3月,上海汉奸团体组织的亲日游行友人里第一个为国牺牲的人,第一个死于自己人的手里的人!我不能相信:竟会有人替敌人来暗杀爱国之士的!""我伤心!我失望!我悲哀!我郁郁闷闷的感到心头上有一个瘤结,化不开、消不去!我不仅仅伤心湛恩先生的死,不仅仅悲哀一个同道的伟大的人物的凋谢,我是对于整个民族的融铸为一体的抗敌的信念有些因失望而不能十分坚持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序言(1)第2节:序言(2)
第3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1)第4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2)
第5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3)第6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4)
第7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1)第8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2)
第9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3)第10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4)
第11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5)第12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6)
第13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1)第14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2)
第15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3)第16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4)
第17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5)第18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6)
第19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第20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2)
第21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3)第22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4)
第23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5)第24节: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