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唐詩百話   》 54.王建:樂府歌行二首      施蜇存 Shi Zhecun

  涼州行
  涼州四邊沙浩浩,漢傢無人開舊道。(韻一)
  邊頭州縣盡鬍兵,將軍別築防秋城。
  萬裏徵人皆已沒,年年旌節發西京。(韻二)
  多來中國收婦女,一半生男為漢語。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韻三)
  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鬥時。
  養蠶繰繭成疋帛,那將繞帳作旌旗。(韻四)
  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傢傢學鬍樂。(韻五)
  溫泉宮行
  十月一日天子來,青繩禦路無塵埃。
  宮前內裏湯各別,每個白玉芙蓉開。(韻一)
  朝玄閣嚮山上起,城繞青山籠暖水。
  夜開金殿看星河,宮女知更月明裏。(韻二)
  武皇得仙王母去,山雞晝啼宮中樹。(韻三)
  溫泉决决出宮流,宮使年年修玉樓。
  禁兵去盡無射獵,日西麋鹿登城頭。(韻四)
  梨園弟子偷麯譜,頭白人間教歌舞。(韻五)
  “王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大歷十年進士,釋褐,授渭南尉,調昭應縣丞。諸司歷薦,遷太府寺丞、秘書丞、侍御史。太和中,出為陝州司馬,從軍塞上,弓劍不離身。數年後歸,卜居鹹陽原上。”
  以上一段王建的小傳,見於辛文房的《唐才子傳》,以後諸書所載王建傳記大多抄用此文。《全唐詩》所載也相同,但刪去了一句“弓劍不離身”。辛文房編寫唐代詩人小傳,他的資料來源,極為可疑。有許多敘述,顯然是從作者本人的作品中意會而得的。即如說王建在邊塞時“弓劍不離身”,就見於他自己的《從軍後寄山中友人》詩,其末句云:“勞動先生遠相示,別來弓箭不離身。”這是做詩,不能作為生話實錄。辛文房卻改掉一個字,作為詩人在塞上的生活實況。由此看來,他這部傳記恐怕很不可靠,不能作為信史。《全唐詩》刪掉這一句,可知也看出了這個缺點。
  這段小傳中最可疑的是說王建於太和中出為陝州司馬。“太和”是“大和”之誤,宋元人的著作中常常把唐文宗的年號“大和”誤為“太和”。大和一共九年,“大和中”就假定是大和五年(831)。王建於代宗大歷十年(775)舉進士,假定他是二十五歲,到大和五年,已是八十一歲的老人了,豈能還出任陝州司馬?因此,我懷疑“大和”是“元和”之誤。“元和”是憲宗的年號,止於十五年。元和八年是公元813年,王建六十三歲,出任陝州司馬,這就極有可能了。王建詩集裏提到的人物,有武元衡相公、張弘靖相公、李吉甫相公、裴相公。考武元衡、李吉甫,元和二年拜相。裴垍,元和三年拜相。張弘靖於元和九年拜相。而文宗大和年初的歷任宰相,如李宗閔、裴度、牛僧孺、李德裕諸人,王建集中均無其名,可知王建歷官止於元和。長慶以後,以至大和,可能他還生存,但已經退隱於鹹陽原上自造的新居中了。他有《原上新居詩》十三首,其中有句云:“長安無舊識,百裏是天涯。”又云:“近來年紀到,世事總無心。”皆可推測其情況。
  王建的文學活動時期主要是唐德宗、憲宗二朝,他和張籍、李益、賈島、孟郊都有交往,也有寄上韓愈的詩。張籍是他三十餘年的老朋友,他們在未成進士前已相識,彼此一起從師學道,又以詩篇相切磋。這些情況,均見於他的《送張籍歸江東》詩和張籍的《逢王建有贈》詩。
  可能是由於“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王建和張籍都作了許多樂府詩,文學史上所謂“張王”,就是專指張籍和王建的樂府詩。張籍有《酬秘書王丞見寄》一詩,是王建官秘書丞時有詩給張籍,張籍回答一首,這首詩的前四句云:“相看頭白來城闕,卻憶漳溪舊往還。今體詩中偏出格,常參官裏每同班。”其第三句大概就是指他們二人作樂府詩,在當時是被目為“出格”的今體詩的。“出格”,是格調與衆不同的意思。
  現在我選講兩首王建的樂府詩。
  第一首《涼州行》。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在盛唐時期是河西節度使的治所。大歷年間,州城為回紇所侵踞,此詩即描寫當時的邊防情況。
  第一、二句是倒裝句,“漢傢”即指唐朝。“舊道”是指開元、天寶年間的西域通道。因為現在無驍將能開拓邊疆,以致涼州城外又是黃沙浩浩。
  下四句說涼州所屬各縣都已為鬍兵所據,守邊的將軍衹好另外建築防秋的城堡。西北鬍人常常在秋季入侵中國,唐朝在每年秋季都要嚮河洛、江淮一帶徵發兵士,到西域去增防,當時稱為“防秋”。這些萬裏從徵的人都已戰死在邊塞上,可是京城裏還在年年發令輸兵。“旌節”指發兵的符節,“西京”即首都長安。張籍有《西州》詩一首,也描寫這些情況。
  下四句說入侵的鬍人都從中國擄去婦女,其中有半數婦女生了男孩,都能說漢語。這些鬍人從前是不懂農作的,如今卻學我們漢人種起禾黍來了。“蕃人”即“鬍人”,唐宋人寫作“蕃”,明清人寫作“番”。
  再下四句說這些鬍人,現在牧羊的時候也穿了絲織的錦衣。他們本來是披毛氈或獸皮的,但現在卻愛惜氈裘,把它們收藏着,預備作戰時用了。他們現在也能養蠶繰絲,織成一匹一匹的絹帛,卻是用來做旌旗圍繞在營帳四周。這裏的“那將”二字用得較為少見,不知有無誤字。“那”,大概可以作“挪”字講,“那將”,猶言“拿來”。
  最後二句說,城上的山雞已經在角角地報曉,而洛陽城中,傢傢都還在演奏鬍樂呢。
  這首詩的主題是表現涼州淪陷、回紇入侵之後,鬍人日漸漢化,而漢人卻鬍化了。鬍人的漢化,是學習漢人的農桑生産,以加強他們的武備;漢人的鬍化,卻衹是學習鬍人的音樂歌舞,作長夜荒淫的宴樂。
  這首詩的韻法也真有些“出格”。全詩共十六句,如果四句一韻,可以使韻法很整齊,但作者卻以開頭二句為一韻,末尾二句為一韻,中間十二句用三個韻。這樣,使讀者不能在開頭的時候就依照四句一絶的規格讀下去,似乎有些不順口。但是,如果仔細研尋詩意,可以體會到作者是按詩意配韻的。首二句點題,用一個韻。次四句描寫涼州之荒蕪和鬍人的猖獗,也用一個韻。以下兩組各四句,分寫鬍人也從事農耕和蠶織,各用一韻。最後寫洛陽城中漢人之鬍化,以為對比,又另用一韻。韻腳的轉換,應當和詩意的段落配合,這個原則,作者沒有違背,但如果首韻和尾韻的詩意,都能擴大為四句,這首詩的韻法就整齊了。尤其是尾韻,如果有四句,則詩意的對比性可以更為明顯,現在,作者匆匆以二句表過,讀者往往會忽略了它的諷喻意義。
  第二首《溫泉宮行》描寫當時驪山溫泉宮的衰敗景象。前半篇八句,先描寫唐玄宗全盛時期的溫泉宮。玄宗於每年十月一日駕幸溫泉宮,住一個月纔回歸長安。故第一句就點明“十月一日天子來”,確是玄宗的事。御驾從長安到驪山,一路都用青絲繩攔隔,不準人民侵入禦路,以資警戒。路上還要打掃幹淨,鋪灑黃沙,故無塵埃。宮前和宮內的溫泉,各有區別,但每一處溫泉浴池,都用雕刻蓮花的白石砌成。“內裏”是當時稱宮內的名詞。“芙蓉”是蓮花,不是木芙蓉。朝玄閣在驪山上,天寶七年十二月,玄宗夢見了他的遠祖老子(李耳),把鬍玄閣改稱降聖閣。但民間和後世詩人都仍稱朝玄閣。這個“玄”字,因清朝人避康熙皇帝玄燁的諱,古書上所有的“玄”字都被改為“元”字,沿用了幾百年,我們現在把它改正過來。驪山上下都是溫泉宮的建築物,四周有城垣田護,連驪山也圍在城內,故曰“城繞青山”。“竜暖水”的“竜”字,諸本均同,惟《全唐詩》下註曰:“一作籠”,可知有過一個古本是“籠暖水”。這樣,這句詩就有兩種講法。如果原本是“籠”字,則是一個動詞,其主語仍是“城”字。城繞青山,又把溫泉籠在城裏。如果是“竜”字,則是一個名詞,而“暖”字是一個動詞了。溫泉浴池中,泉水都從銅竜口中流出,這樣,可使泉水保暖,故曰“竜暖水”。但吳昌祺註曰:“竜暖水者,燒銅竜投水中也。”這個講法,異想天開,肯定是錯的。溫泉本來是暖的,何必燒銅竜投入水中呢?而且“燒銅竜”也不可想象,每人入浴,都要燒一條銅竜嗎?下面“夜開金殿”二句就是寫玄宗與楊貴妃在夜半同看天空中星河的故事。這是他倆愛情的秘史,宮女們不敢停留在殿裏,都被打發到殿外月光下去守衛了。“知更”即每人值班守一個時辰。白居易《長恨歌》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李商隱《馬嵬驛》詩云:“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都是說玄宗與貴妃在七月七日同看星河,有感於牛郎織女的故事,訂了密約,願意世世為夫婦。這件事也記載於《太真外傳》,大概當時廣泛地流傳於人民口頭。王建采用這件事寫入這首詩,其實不很適當。“看星河”是七夕的故事,十月裏已看不到星河了。
  下半篇八句就描寫開元、天寶以後的溫泉宮。“武皇”指玄宗,“王母”指貴妃,“得仙”與“去”,都代替一個“死”字。山雞是野禽,現在飛到宮中樹上來叫了。華清池中的溫泉,無人沐浴,决决地流出宮外。宮中樓閣,經常損壞,管理宮城的官員年年要加以修葺。守衛宮城的禁兵已經撤退,無人射獵,每到太陽西下,野鹿居然都跑上城頭,這一切就是溫泉宮的現狀。至於往日住在宮中的人物呢,自從皇帝和貴妃死後,侍候他們宴樂的梨園子弟都失去了生活依靠,大傢把宮中的麯譜偷走,流落在民間作歌舞教師。唐太宗名為世民,唐人都要避諱,遇到“世”字,都改用“代”字,遇到“民”字,都改用“人”字。因此,在唐人著作裏,“人間”就是“民間”。
  這首詩的韻法,也不能令人愜意。第三韻和第五韻,都是單句韻,音節太急促。第五韻的詩意與《涼州行》的尾聯同樣是表現得不夠強烈。此外,“山雞”和“麋鹿”二句意味重複,顯得思想窘促。這些都不能不說是缺點。
  我們不妨把這首詩與韋應物的《溫泉行》作比較。韋應物是從自己的回憶來描寫的,所以用一大段詩句寫溫泉宮的繁盛情況,也是他自己的得意時期。王建沒有這種生活經驗,所以用客觀的寫法。因此,他這首詩就顯得缺乏感情了。
  樂府詩復興於李、杜。李白所作,多數還是擬古樂府,仍沿用樂府舊題,杜甫則創造了新樂府,為唐詩開闢了一個新園地。王建、張籍、李益繼承杜甫的傳統,也作了很多新樂府詩,於是後世有“張王”之稱,實則張王之間,還有優劣,歷來詩評傢大多以為王勝於張。
  自從“張王”並稱以後,李益卻冤枉地被遺忘了。李益在當時也善作歌詩,與李賀齊名。《舊唐書》本傳稱李益“每作一篇,教坊樂人以略求取,唱為供奉歌辭。好事者畫為屏障。”現存的李益詩,歌行衹有《六州鬍兒歌》,《漢宮少年行》等六七篇,而絶句式的小樂府卻有數十首,或者就由於他專作小樂府,故後世不與“張王”並論。然而他的邊塞絶句,也不在王昌齡、王之渙之下,衹因生在中唐,不得與盛唐諸詩人角逐,這也還是一件冤事。
  張王二傢樂府,上不及杜甫,下不及白居易。杜甫雄渾沉鬱,白居易諷喻銳利。至於結構佈置,杜甫和白居易同樣嚴謹。張王所作,則氣息清淡,組織鬆懈,無驚人的章句,衹能在大歷、貞元間,暫時擅名而已。前人評論張、王樂府,都不免溢美,惟有鬍應麟說:“張籍、王建,稍為真澹,而體益卑卑。”(《詩藪》)這個評語,我以為是中肯了。
  一九七九年四月三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王績:野望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3.楊炯:從軍行
4.五七言絶句四首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8.雜言歌行三首9.陳子昂:感遇詩(上)
10.陳子昂:感遇詩(中)11.陳子昂:感遇詩(下)12.王梵志詩
13.初唐詩餘話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18.高適:燕歌行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22.邊塞絶句四首23.五言絶句四首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