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遠去的國學大師及其時代:狂人劉文典   》 第54節:偶像陳寅恪(6)      章玉政 Zhang Yuzheng

  對於劉文典所擔心的"流俗之譏笑",陳寅恪泰然處之,一笑而過。他說:"彼等既昧於世界學術之現狀,復不識漢族語文之特性,挾其十九世紀下半世紀'格義'之學,以相非難,正可譬諸白發盈顛之上陽宮女,自矜其天寶末年之時世裝束,而不知天地間別有元和新樣者在。"一句話,像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較量,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這當然衹是安慰劉文典的話。其實陳寅恪本人對於這一風波是十分在意的。1934年,陳寅恪又撰《四聲三問》,闡釋四聲之産生與佛教傳入中國的關係,再次強調對偶、平仄、四聲的重要。這兩篇重要的文獻立論清晰、闡述流暢,很好地回應了質疑者的聲音。陳寅恪的好友吳宓就認為:"《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與近作《四聲三問》一文,似為治中國文學者所不可不讀者也。"10 至此,"對對子"風波方宣告結束。
  三十多年以後,陳寅恪重檢舊札,看到當年所寫的《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為之撰寫"附記",補充說明當年出題的動因。在慨嘆劉文典、鬍適均已"並登鬼錄"的同時,回首往事,風起雲涌,沒想到一切真的不過是一場"遊園驚夢"而已!
  "聯大衹有三個教授"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散原老人憂憤絶食而死。
  陳寅恪在匆忙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後,攜帶傢眷倉皇逃離北平。對於當時的情境,陳寅恪夫人唐篔在《避寇拾零》裏有所記錄:"我和寅恪各抓緊一個大小孩(流求九歲,小彭七歲),忠良照料小件行李。王媽抱着纔四個多月的小美延。當時必須用力擠着前進,一傢人緊緊靠攏,深恐失散。直到住進租界,不見日本鬼和太陽旗,心中為之一暢。"11 幾經輾轉周折,一傢人到了長沙,"十一月二十日夜到了長沙,天仍在下雨,幸先發電,有人來接,得以住在親戚傢張宅,到時已在深夜了"。
  到了長沙沒多久,時局變化,陳寅恪一傢不得不再度南行。先是到達香港,唐篔因過度勞累,突發心髒病,不能繼續前行,但陳寅恪惦記着學校事務,遂於春節後衹身取道安南、海防,最終到達雲南蒙自。在歌臚士洋行剛一住下,他就染上了當地盛行的瘧疾,痛苦不堪,過了很長時間纔勉強好轉。
  與陳寅恪住在一起的,還有隨後趕到的劉文典等人。經過在清華大學的同事交往,特別是"對對子"風波之後,劉文典與陳寅恪走得更近了。在清華大學南遷到雲南的過程中,劉文典與陳寅恪所經歷的磨難幾乎一模一樣:都是辭別親人,獨身前往;都是一腔熱血,心憂傢國。還有一個巧合,都是因為這次南遷,劉文典精心收藏的四大箱書籍在香港被日本亂兵劫走;而陳寅恪寄托在長沙親友傢的一批正規圖書,不幸遭遇大火,隨身攜帶的兩木箱珍貴典籍竟然在半途中被人用磚頭換走,其中不乏若幹陳寅恪寫了一半的著作。兩個人同病相憐,平日裏的來往與交談自然就多了許多。
  蒙自雖是偏僻蠻荒之地,但卻有着美麗的自然風光與人文底藴,特別是歌臚士洋行旁邊的南湖。南湖亦叫"學海"、"泮池",一開始不過是個取水坑,後經修繕成為碧波蕩漾的大小兩個湖泊。南湖一年四季碧波萬頃、岸柳成蔭,沿湖內外古跡景點衆多,風光漣漪,蜚聲遐邇。西南聯大的教授們在教書之餘,也沒有什麽好的去處,傍晚時分便經常溜達到南湖岸邊,聊聊天、發發呆。劉文典、陳寅恪、吳宓、浦江清等教授都是南湖的常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1)第2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2)第3節:序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3)
第4節:朋友鬍適之(1)第5節:朋友鬍適之(2)第6節:朋友鬍適之(3)
第7節:朋友鬍適之(4)第8節:朋友鬍適之(5)第9節:朋友鬍適之(6)
第10節:朋友鬍適之(7)第11節:朋友鬍適之(8)第12節:朋友鬍適之(9)
第13節:朋友鬍適之(10)第14節:朋友鬍適之(11)第15節:朋友鬍適之(12)
第16節:朋友鬍適之(13)第17節:朋友鬍適之(14)第18節:朋友鬍適之(15)
第19節:痛斥蔣介石(1)第20節:痛斥蔣介石(2)第21節:痛斥蔣介石(3)
第22節:痛斥蔣介石(4)第23節:痛斥蔣介石(5)第24節:痛斥蔣介石(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