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奔马的故乡——甘肃武威
武威市古称如臧,又名凉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这里既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一度为北方佛教的中心,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历史沿革
据考古证明,早在4000年前,武威居民的文化发展情况已与中原地区相接近。春秋以前属西戎驻地,战国至秦为月氏民族活动地区,秦末匈奴赶走月氏,为休屠王辖地。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大败匈奴,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为显示汉军的武功军威而在这里设置了武威郡。三国时,魏文帝因这里地处西方气候寒冷而设置凉州,上升为全国十三州之一,凉州从此在历史上奠定它的重要地位。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曾建都于此,隋、唐、宋、明、清先后设置过郡、府、州、卫、道。2000多年来,武威一直是“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要隘,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都会之一。
1985年由县建市并为地区行署所在地,2001年撤地改市。
武威文化
武威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五凉文化”。
唐时曾为凉州节度使治所,一度成为中国西北仅次于长安的通都大邑,“凉州七里十万家”、“人烟扑地桑拓稠”,其盛况可见一斑。公元1247年,蒙古国西凉王阔端与西藏佛教领袖萨则班智达在武威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凉州会盟”,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的版图。
明清以来,经济持续发展,文化传承不辍,享有“银武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武威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驿站。武威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其中被中外学者称为“活字典”的西夏碑、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白培寺遗址、因出土“铜奔马”而闻名于世的雷台观被称为“陇右学宫之冠”的文庙,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海藏寺、罗什寺塔、大云寺等几十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有高山草原、冰川雪景、天祝“小三峡”、昌灵山景色、景电二期工程、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沙漠水库和沙生植物等景观。
武威景色
雷台: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位于甘肃武威城区北关中路。
文庙: 位于武威城东南隅,院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庄严雄伟,古柏参天,槐荫蔽日,素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传闻文庙最早建于前凉或西夏时期,碑载复建于明英宗正统二至四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全庙由三组建筑构成,东以供奉“万世文宗”文昌帝君的文昌宫为中心,南为山门,北为崇圣祠,中为孔庙,是供奉“万世师表”孔子的地方,以大成殿为中心,南为戟门、棂星门、状元桥及泮池,北为尊经阁,西为凉州府儒学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