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54節:論人(14)      李鍌 Li Xian

  (一)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③?"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憲問》第一四·四一)
  章旨
  記隱者晨門之言,道出孔子積極救世的精神。
  註釋
  ① 石門魯城外門。
  ② 晨門職司早晚啓閉城門的人,此處蓋賢人隱於守城門者也。
  ③ 奚自從何而來?奚,何。
  析論
  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傳道濟世的抱負和使命感,在當時有人肯定他、贊揚他,但也有人揶揄他、諷刺他,他曾經一度在魯國為官,但不久便辭去,晚年為了尋找實現他政治理想的國君,帶着學生周遊列國。
  其間,孔子曾語重心長地說:"知我者其天乎!"又有一次子路在石門外住宿了一夜,當他第二天入城時,管城門的聽子路提到孔氏,就說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這一章所述重點即孔子這種積極救世的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一語相當準確地表現了孔子當時的睏境,及處於此睏境中那不屈不的勇者形象,流露出當時人們對孔子的同情、瞭解,乃至贊佩、嘆惋的心情。
  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就是明察世態、洞悉政局。孔子並不是脫離現實的夢想者,但在"知其不可"之後,別人抽身而去,明哲保身,孔子則挺身而出,雖不能輓狂瀾於既倒,也要做一棵疾風中挺立的勁草,堅持自己的理想。這種精神給予孔子的政治實踐以獨特的光彩,也對後人有無限的激勵作用,後代有志之士莫不以此自勉,獻身理想,百折不回。他們的獻身實踐,又為這句話增添了許多光芒。
  (二)
  長沮、桀溺①耦②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③焉。長沮曰:"夫執輿者④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曰:"滔滔⑤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⑥?且而⑦與其從闢人之士⑧也,豈若從闢世之士⑨哉?"耰而不輟⑩。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子》第一八·六)
  章旨
  記孔子答隱者之所譏,而述己志。
  註釋
  ① 長沮桀溺楚國二隱者之名。
  ② 耦通"偶",並也。
  ③ 問津問渡口之所在。津,渡口。
  ④ 執輿者在車上執轡的人。本是子路駕車執轡,因下車問路,故由孔子代替。
  ⑤ 滔滔比喻紛亂的樣子。
  ⑥ 誰以易之將和誰來改變此種局勢。以,和下文"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丘不與易也"諸"與"字同義。
  ⑦ 而汝也,指子路。
  ⑧ 闢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遊列國,相繼離開魯、衛、楚等國。闢,通"避"。
  ⑨ 闢世之士避世隱居的人,桀溺自謂。
  ⑩ 耰而不輟謂繼續覆蓋種子,也不告以渡口所在。耰,音yōu,以土覆蓋種子。
  憮然悵惘失意的樣子。憮,音wǔ。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此句承上句省略"同群"。意謂如不與世人同群生活,那麽要跟誰相處而生活呢?徒,輩。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言天下如果太平,則我不必出來改變這種局勢。意指天下不太平,故欲以正道扭轉之。
  析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論道德(1)第3節:論道德(2)第4節:論仁愛(1)
第5節:論仁愛(2)第6節:論仁愛(3)第7節:論仁愛(4)第8節:論仁愛(5)
第9節:論仁愛(6)第10節:論孝友(1)第11節:論孝友(2)第12節:論孝友(3)
第13節:論孝友(4)第14節:論孝友(5)第15節:論修養(1)第16節:論修養(2)
第17節:論修養(3)第18節:論修養(4)第19節:論修養(5)第20節:論修養(6)
第21節:論修養(7)第22節:論修養(8)第23節:論修養(9)第24節:論修養(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