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與文明   》 9.鹹味往事(3)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唐代封謚????池之神後,後來各代也屢有封謚。
  宋徽宗崇寧年間分別封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
  大觀二年(1108)又將東、西二池神晉爵為王。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詔賜池神廟號為宏濟祠。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又封東池神為永澤資寶王,西池神為廣濟惠康王,並立石碑為記。元代還對池神廟建築多次修繕。
  明王朝建立後,於洪武元年(1368)正式詔定運城????池神號為“????池之神”。
  明神宗萬歷十七年(1589)賜池神廟號。明代也對池神廟多次進行過修復。
  清代在雍正五年(1727)加封????池之神為“昭惠裕阜????池之神”,規定每年的三、六、九月要祭祀池神,招募僧人朝夕供奉香火。
  在運城????池,歷朝封賜神號的還有衆多的神,而且都建造有神廟。
  衆神中有條山、風洞之神。條山(中條山)和風洞(????風洞)原來為一神,稱為????風神。原來的????風神廟在池神廟的右側。宋代崇寧年間,封????風神為薦寶侯。到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又晉爵封為成寶公。明代洪武元年(1368)又改封為中條、風洞之神。明神宗萬歷年間,巡????御史蔣春芳將條山、風洞二神又分開祀奉。
  又有太陽神。太陽神廟又稱日神廟,在池神廟東。太陽神廟在明萬歷年間由巡????御史汪以時和????運使林國相主持修建。
  還有雨神。雨神廟在太陽神廟左邊,明神宗萬歷三十八年(1610),由巡????御史楊師程創建。
  甘泉神。池神廟前有兩眼淡水泉,經鼕至夏,泉水汩汩不斷。淡水為曬????所必需,被封為甘泉神,宋徽宗崇寧年間封甘泉神為普濟公。甘泉神廟也在池神廟前,始建年代不明。明思宗崇禎年間,由巡????御史楊繩武主持重修。
  土地神。土地神廟在池神廟西。明神宗萬歷三十八年(1610),由巡????御史楊師程建立。
  此外還有關帝。關帝廟在池神廟東側。民間傳說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被黃帝殺死的蚩尤的精靈在????池作亂,宋帝依照護國張天師的建議,擺設香案,祈告已經成為天神的三國名將關羽的神靈下凡除妖。關羽果然率領天兵天將來????池討伐蚩尤,又一次將他殺死,這就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關公戰蚩尤”的故事。關帝因此也受到特別的奉祀,在各傢????號????廠都敬奉有關帝的神位,為他建有祠廟。
  在運城????池的臥雲崗上,以池神廟建築為主體,配以衆多的神廟建築,組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建築群體。池神廟及左右的建築物大都毀於戰火,現存保存下來的衹有池神廟的一些主體建築。在池神廟設立了運城????池歷史博物館,在池神廟嚮前眺望,寬闊的????池盡收眼底。
  這????池確為一寶,皇帝高興了要封它為王。那南風也是一寶,皇帝也要封它為侯。這其實並非是王侯的王與侯不同的是,它們要享受人間香火,接受人們虔誠的獻祭。
  開井娘娘與白鹿泉
  生活在四川????源的納西族,供奉的神中有一位????神,是一位少女形象。相傳是她在牧羊時發現了????水,後來開鑿了????井。
  《????源縣志》記入了這樣的一個傳說,說那裏的????井本來在西漢時便已開鑿,經五代到宋代,????井久已荒蕪,後來就再沒有人知道????井的具體地點了。是一位納西牧羊女重新發現了????泉,清代時人們稱她為“開山姥姥”、“開井娘娘”。傳說她在牧羊時,發現白鹿群在池水邊飲水,她的羊也喜歡飲用池水,當時她發現池水是鹹的,回去告訴別人,於是人們在此掘井,開始提鹵煎????。
  這口井就是現在的白????井,井旁建有一座“開井娘娘”廟。廟中塑一個納西族婦女裝束的開井娘娘,旁邊還塑着一頭牛,表示????泉是由於放牧而被發現的。從前廟中香火旺盛,無論哪個民族煮????和販????的人,都要來到這裏供奉祭祀。
  在巫溪也有相似的傳說。從前有一袁姓獵人,常在大巴山行獵。一天他在寶源山上發現一白鹿,不忍搭箭射殺,從山頂一直追逐到山底的山洞口,白鹿忽然再不見蹤影。獵人覺得口渴,見山洞有泉水涌出,用手捧喝,味鹹微苦,知道是????泉。從此人們置鍋煎????,漸漸人煙雲集,形成一個????鎮。
  上一頁
  [返回目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鹵(1)2.穿井取鹵(2)2.穿井取鹵(3)2.穿井取鹵(4)
2.穿井取鹵(5)2.穿井取鹵(6)2.穿井取鹵(7)2.穿井取鹵(8)
2.穿井取鹵(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陽光産品(1)4.陽光産品(2)4.陽光産品(3)5.造????者:????丁(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