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詩經》心得   》 第54節:第五章(8)      劉緒義 Liu Xuyi

  讀《詩經》,我們感受到,《詩經》時代的貴族是充滿高貴氣質的,因而也獲得人們的尊敬和歌頌。但是另一方面也有許多道貌岸然的貴族充斥其中,成為詩人譏諷的對象。
  衛惠公就是這樣一例。
  惠公即位時尚年幼,小小年紀做了一方諸侯,便自以為有才能,瞧不起大臣們,便有詩人作詩譏諷他。這便是這首《芄蘭》。
  但是,千百年來,關於詩旨的爭論不斷出新。一種說法認為是刺詩。但是究竟刺誰,又有不同的看法。《毛詩序》說:“刺惠公也,驕而無禮,大夫刺之。”有人說是刺“衛國小學之教不講”,有人說是“刺霍叔,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亂”,又有說是“刺童子早婚”,等等。一種說法是美詩,如徐紹楨《學壽堂詩說》說:“當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國君之禮,其大夫作詩美之,欲勉其進德耳。”還有一種說法是戀歌。朱東潤《詩三百篇探故》說:“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為女子戲所歡之詞。”今人多以為是男女戀歌,甚至還有人說這是在寫孌童癖。舉凡上述異說,其實都是打着“詩無達詁”的幌子在自說自話。
  要讀懂這首詩,關鍵在於首句的起興。而現代說詩者恰恰忽視甚至開了興的事物,就文字來解文字。詩以芄蘭起興,引出詩人所要比的對象。芄(音wán)蘭,蔓生植物,《詩經》中的戀詩題材沒有以這樣一種蔓生植物來起興的。人們衹註意了“芄蘭”可食,而不知道詩人用“芄蘭之支”、“芄蘭之葉”的真實用意,就在於以這樣一種矮小的蔓草長出了枝葉和果莢來比喻童子佩觿、佩韘。小小的芄蘭長出葉和果,說明它顯得長大或成熟了,與童子佩觿、佩韘一樣,都是指以小充大、以幼稚裝成熟。
  那麽翻譯過來就是:
  小小芄蘭長枝了,無知小孩佩大錐。雖然佩着大錐了,我還能不瞭解他。裝模做樣擺架式,長帶飄地無收拾。
  小小芄蘭長葉了,幼稚孩童佩韘决。雖然佩上韘决了,我還一樣調戲他。裝模作樣擺架式,長帶飄地不收拾。
  芄蘭那樣蔓生的小草如果開花還可以欣賞,但長枝和葉,並不好看,這就和童子如果保持其原有的天性,尚還可愛,而佩着成人之物裝腔作勢,就顯然很滑稽可笑了。
  我們小孩子喜歡穿着父母的鞋子在屋裏走,那種假裝大人模樣確實可笑,但天真和稚氣卻是可愛的。如果我們穿着大人的鞋子外出正兒八經地做出一幅大人的架式頤指氣使,那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僅自己纍,而且別人看着也討嫌。這與大人假裝兒童忸怩作態和裝瘋賣傻一樣,別人不以為此人有毛病纔怪。
  周代禮製,貴族男子佩觽佩韘標志着對內已有能力主傢,侍奉父母;對外已有能力從政,治事習武。正因為如此,所以詩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覺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漢了,一下子穩重老成了許多,連那些經驗豐富的大臣們都看不上眼了。詩的末兩句活畫出一幅童子裝大人的容儀姿態,可笑之極。詩人顯然是有意附加在後,詠嘆一番,從而突顯出諷意更加深長。
  讀了這首詩,我們的腦海裏一下子就冒出一幅狗坐轎子或者沐猴而冠的滑稽圖。
  楚漢戰爭期間,有人勸項羽仍在鹹陽建都,因為“這裏關中地區,有險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毀,殘破不堪,同時又懷念故鄉,一心想回東方,便說:“人富貴了,應歸故鄉,富貴不歸故鄉,好比‘衣綉夜行’(穿着錦綉衣服在黑夜裏走),誰看得見!” 那人聽了這句話,覺得項羽要作為一位英雄,實在不夠,心裏不免對他鄙視。於是在背後對人說:“人傢說楚國人(指項羽)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果然不錯!”不料給項羽知道了,立刻把那人抓來,投入鼎鑊給煮了。
  歷史上這樣的場景太多了。狗坐轎子,不識擡舉。沐猴而冠,道貌岸然。這樣的人物舉不勝舉。轎子本是人坐的,而一隻狗偏要做一回人來坐轎,它始終還是狗,丟不掉這個本性。李敖先生解釋“沐猴而冠”,說“沐猴而冠”並不是猴子洗了澡以後戴帽子,而是那個德性就像是不該戴皇帝帽子的人戴了那頂帽子。今天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個局面:半老徐娘強作少女,胸無點墨強作滿腹經綸。寫了幾篇文章就要充大師,賺了點錢就要裝大款。諸如此類,不都是如詩中所譏諷的童子麽?更多的人甚至為了能夠做一回“沐猴而冠”,千方百計,一旦有了機會,譬如上了一次主席臺,或者與名人握了一次手,合了一回影,如中大奬,欣喜莫名。總之是趨之若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1)第2節:第一章(2)第3節:第一章(3)第4節:第一章(4)
第5節:第一章(5)第6節:第一章(6)第7節:第一章(7)第8節:第二章(1)
第9節:第二章(2)第10節:第二章(3)第11節:第二章(4)第12節:第二章(5)
第13節:第二章(6)第14節:第二章(7)第15節:第二章(8)第16節:第三章(1)
第17節:第三章(2)第18節:第三章(3)第19節:第三章(4)第20節:第三章(5)
第21節:第三章(6)第22節:第三章(7)第23節:第三章(8)第24節: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