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古代社會   》 八、東漢帝國 (一)暴動、反莽和漢帝國的再建      何茲全 He Ciquan

  兩漢之際,農民和豪族強宗是社會上有勢力的兩大階級。農民人數衆多,豪族強宗活動能量大。王莽末年,這兩個階級都起來造反。
  王莽初起時,豪族強宗本來是支持他的。王莽謙讓不受新野田時,有四十八萬多人上書要他接受。在西漢後期,社會矛盾尖銳,農民、奴徒一次次起來暴動,朝廷束手無策情況下,社會上各個階級階層都把王莽看作解决問題的救星,支持他的上臺。居攝元年安衆侯劉崇起兵討莽,因為他認為王莽“專製朝政,必危劉氏。”(《漢書·王莽傳上》)。二年東郡太守翟義起兵反莽,用翟義自己的話說是因為“吾幸得備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漢厚恩,義當為國討賊。”(《漢書·翟方進傳》)。這兩次起兵,雖然一時也聲勢很大,使王莽震懼,但很快就被撲滅了。絶大多數豪族強宗官僚士大夫,都是支持王莽的,就是大多數劉氏宗室也是支持王莽的。
  玉莽末年的農民暴動,即山東的赤眉、荊州的緑林和河北的銅馬,可以看作西漢後期農民、奴徒暴動的繼續,是土地兼併農民貧睏無法生活鋌而走險的結果,而更直接的導火綫則是王莽時期的連年災荒。《後漢書·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後漢書·光武帝紀》:“莽末,天下連歲災蝗,寇盜蜂起。地皇三年,南陽荒饑。”《漢書·王莽傳下》:“赤眉力子都、樊崇等以饑餓相聚,起於琅邪,轉鈔掠,衆皆數萬。”《後漢書·劉盆子傳》:“時青徐大饑,寇賊蜂起,群盜以崇勇猛皆附之。”《東觀記》:“王莽末年,天下大旱,蝗蟲蔽天,盜賊群起,四方潰畔。”(《後漢書·劉縯傳》註引)。他們是饑餓所迫,鋌而走險,目的衹在搶劫吃食,並沒有攻城略地反對王莽奪取天下的大志。《後漢書·劉盆子傳》:“初崇等以窮睏為寇,無攻城徇地之計……泛相稱曰巨人。”
  豪族起事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他們一起兵就是有野心的,力量大的要取天下作天子,力量小的也要割據一方,占一塊地方,稱霸稱王。
  以劉縯、劉秀為例,他們是漢朝宗室,是南陽豪族強宗,一起事就是要恢復漢傢皇業。《後漢書·齊武王縯傳》:“莽末,盜賊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諸豪傑計議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連年,兵革並起,此亦天亡之時,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也。”“於是分遣親客,使鄧晨起新野,光武與李通、李鐵起於宛,伯升自發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部署賓客,自稱柱天都部。”《後漢書·光武帝紀》:“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雲: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光武初不敢當。然獨念兄伯升,素結輕客,必舉大事。且王莽敗亡已兆,天下方亂,遂與定謀。於是,乃市兵弩。十月,與李通從弟軼等起於宛。”
  對於這兩股力量,王莽不怕人數衆多的農民暴動而怕豪族強宗的起兵,他認為農民衹是烏合之衆,流竄求食,成不了大事,而豪族強宗是要取天下的。《漢書·王莽傳下》說:“初,京師聞青、徐賊衆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鹹怪異之。……莽亦心怪,以問群臣,群臣莫對,唯嚴尤曰:此不足怪也。自黃帝、湯、武行師,必待部麯旌旗號令,今此無有者,宜饑寒群盜,大羊相聚,不知為之耳。莽大說,群臣盡服。及後漢兵劉伯升起,皆稱將軍,攻城略地。既殺甄阜,移書稱說。莽聞之憂懼。”
  班固東漢初人,記載劉縯事跡可能有誇大的成分。但這大體上是符合歷史事實的。王莽末年的農民暴動,其起因是經濟性大而政治性校他們是為饑餓所迫而起,不是為了反對統治者,不是為了要奪取政權。緑林推劉玄作皇帝,是因為緑林自始就是農民和豪族強宗的混合體;赤眉推出劉盆子,是因為樊崇等曾歸附劉玄到朝廷上呆過幾天,要效法緑林;而銅馬則始終留在地方,為衣食而戰,未建旗號,未嘗稱帝。
  儘管豪族大宗的能量很大,但在政局安定的時代它是難以成事。劉崇、翟義兩次起事的失敗可以為證。豪族大宗能量的發揮,往往有待於農民暴動這股東風。秦末各階級各階層起兵反秦可作很好的說明。沒有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暴動,那些六國貴族、英雄豪傑之士恐怕衹有隱名埋姓在民間謀些小的生活之路,或為人主喪事切肉,如項梁、陳平,或看守大門如張耳、陳餘,或如劉邦作個泗上亭長。但有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暴動開路,這些人就都活躍起來了,紛紛起來逐鹿中原建立功業。司馬遷評價陳勝吳廣為“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記·陳涉世傢》),並為之立《世傢》,是有見識的。
  劉縯、劉秀起兵後不久,就和緑林農民軍結合起來。劉玄、劉縯、劉秀起傢的第一步,都是依靠緑林軍,劉玄還靠緑林軍被立為天子。
  從王莽短命帝國瓦解到東漢帝國建立,中間幾年出現的是群雄紛立、割劇稱雄的局面。勢力強大的,在西南有公孫述,西北有隗囂,東方有劉永、張步、董憲等。這些人沒有能取天下的原因,有的是見事遲,失去逐鹿的時機。有的是地處邊區,鞭長莫及中原;有的是志在劃地自守,觀望時機而終無時機。最後都被劉秀一個個的消滅。
  劉秀成功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一、是有河北作根據地,坐山觀虎鬥,到緑林、赤眉兩敗俱傷的時候,出來收拾局面;二、是得到豪族強宗的支持。三、是收銅馬農民軍,有了一支強大軍隊。此三者,是劉秀勝利的基礎,也是他勝利的原因。
  更始定都長安,派劉秀渡河徇服河北。從此劉秀脫離了緑林集團的羈絆,也避免了他哥哥劉縯被殺的命運。
  劉秀在河北遇到兩個敵對力量,一是王郎,一是銅馬農民軍。王郎在邯鄲稱帝,自稱是成帝的兒子,得到河北大部分郡縣的支持,劉秀一時陷於極端睏境。他靠上𠔌、漁陽豪族強宗和豪傑之士的支持纔轉危為安。
  上𠔌、漁陽的突騎,是天下有名的精銳勁旅。《後漢書·吳漢傳》:“王郎起,北州擾惑。漢素聞光武長者,獨欲歸心,乃說太守彭寵曰:漁陽、上𠔌突騎,天下所聞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銳附劉公擊邯鄲,此一時之功也。”《後漢書·耿弇傳》:“弇曰:……漁陽太守彭寵,公(指劉秀)之邑人,上𠔌太守即弇父也。發此兩郡控弦萬騎,邯鄲不足慮也。”突騎大約多烏桓人,《吳漢傳》說:“建、茂出兵圍漢,漢選四部精兵黃頭、吳河等及烏桓突騎三千餘人,齊鼓而進,建軍大潰。”
  突騎不僅上𠔌、漁陽有,幽州十郡都有。劉秀“將發幽州兵”,“即拜(吳)漢大將軍持節北發十郡突騎。”(《後漢書·吳漢傳》)。十郡突騎,就是幽州兵,當時幽州屬下有十郡。
  劉秀徵服銅馬軍,也靠的是上𠔌、漁陽突騎。《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更始二年)秋,光武擊銅馬於鄡,吳漢將突騎來會清陽。……賊食盡,夜遁去。追之館陶,大破之。受降未盡,而高湖、重連從東南來,與銅馬餘衆合。光武復與大戰於蒲陽,悉破降之。封其渠帥為列侯。”
  劉秀對銅馬軍的政策是以收降編為自己的軍隊為主。這支農民軍比較淳樸,劉秀對之也以誠信為主,以取得他們的忠心。《後漢書·光武紀上》:“降者猶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歸營勒兵,乃自乘輕騎按行部陳。降者更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將降人分配諸將,衆遂數十萬。故關西號光武為銅馬帝。”
  敗王郎,降銅馬,劉秀大體穩住了河北。
  河北成了劉秀逐鹿中原爭奪天下的基矗在河北地區內,又有兩個地區是重要的,一是北州十郡,特別是上𠔌、漁陽大郡,這地區嚮劉秀提供突騎精兵。在古代戰爭中,騎兵有機械部隊的作用,它可以由兩翼迂回包抄出敵之後方,消滅敵人。劉秀擊敗王郎,收降銅馬,平定河北,主要靠這支突騎兵。這在《後漢書》《吳漢傳》、《耿弇傳》、《寇恂傳》裏,記載的是很清楚的。可以參看。另一地區是河內,河內被比作楚漢戰爭時劉邦的關中。《後漢書·寇恂傳》:“光武南定河內,而更始大司馬朱鮪等盛兵據洛陽,又並州未安,光武難其守,問於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者。禹曰:昔高祖任蕭何於關中,無復西顧之憂,所以得專精山東,終成大業。今河內帶河為固,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禦衆之才,非此人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光武謂恂日:河內完富,吾將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蕭何鎮關中,吾今委公以河內,堅守轉運,給足軍糧,率厲士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光武於是復北徵燕、代。恂移書屬縣,講兵習射,伐淇園之竹,為矢百餘萬,養馬二千匹,收租四百萬斛,轉以給軍。”《後漢書·馮弇傳》:“光武將北恂燕趙,以魏郡河內獨不逢兵,而城邑完,倉廩實,乃拜寇恂為河內太守,弇為孟津將軍,統二郡軍河上,與恂合勢以拒朱鮪等。”河內與關中不同的是:劉邦與項羽相峙於廣武,關中是後方;而對劉秀說,河內則是前方,面對着更始的洛陽。形勢雖異,而為徵服全國的基礎則一也。河內、上𠔌、漁陽皆在河北,上𠔌、漁陽足兵,河內給糧。河北成為劉秀統一全國足兵足糧的基地。
  劉秀勝利的另一條件是豪族強宗的支持。
  劉秀傢族就是南陽大傢豪族,有宗族、賓客。劉縯是帶領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起兵的,他還派親客到南陽附近各地聯絡各地豪族共同起事。劉秀就先和南陽豪族李通、李軼等於宛起兵,然後“將賓客還舂陵”的。他傢有膏腴良田,在“南陽荒饑”的時候,他可以“賣𠔌於宛”。(引句見《後漢書·光武紀上》)。《東觀記》說:“時南陽旱饑,而上田獨收。”不是膏腴美田,有水利灌溉,何能獨收?
  劉秀傢族,不但自己是豪族強宗,他傢的親戚朋友也都是豪族強宗。外祖樊傢是南陽湖陽豪族,為鄉裏著姓。“世善農稼,好貨殖”,他外祖樊重,“課役童隸,各得其宜”,“開廣田土,三百餘頃”。(《後漢書·樊宏傳》)。他姐丈鄧晨,“南陽新野人,世二千石”。劉秀起兵,鄧晨“將賓客會棘陽”。(《後漢書·鄧晨傳》)。劉秀陰皇后,新野人,豪族大傢。劉縯起事,後兄陰識“率子弟宗族賓客千餘人往詣伯升”。(《後漢書·陰識傳》)。和劉秀一塊起兵於宛的李通,“南陽宛人也,世以貨殖著姓”,“後傢如宮廷”。李通起事後,“兄弟門宗六十四人”被誅。(《後漢書·李通傳》)。緑林係統頭領議立天子時,王“常與南陽士大夫同意立伯升”。(《後漢書·王常傳》)。這是緑林係統中的豪強派,這一派支持劉秀傢族。農民派支持劉玄。
  豪族強宗既然是社會上一有勢力階層,劉秀傢族起事後,所到之處即留意爭取當地豪族強宗的支持。各地豪族強宗對劉秀結納豪強的態度也是有所聽聞的。劉秀到河北後,上𠔌郡功曹寇恂對太守耿況說:“今聞大司馬劉公伯升母弟尊賢下士,士多歸之,可攀附也。”(《後漢書·寇恂傳》)。寇恂上𠔌昌平人,“世為著姓”。(同上)。他和耿況之子耿弇率先帶領上𠔌突騎歸附劉秀。耿弇傢族原是巨鹿大姓,武帝時“以世二千石,自巨鹿徙”茂陵。(《後漢書·耿弇傳》)。《後漢書·吳漢傳》說吳漢“南陽宛人也,傢貧給事縣為亭長”。但是他在“王莽末,以賓客犯法,乃亡命至漁陽,資用乏,以販馬為業,往來燕、薊間。所至皆交結豪傑。”有賓客,還以販馬為業,往來燕薊間,此其人不得謂為傢貧。蓋魏晉以下,以世傢門第為榮,恥貧賤出身;戰園秦漢以自貧賤起為榮,不以貧賤為恥。此時代風尚不同。吳漢率漁陽突騎歸附劉秀。吳漢為人質樸少文,甚得劉秀親信。《後漢書·劉植傳》:“劉植,巨鹿昌城人也。王郎起,植與弟喜從兄歆率宗族賓客聚兵數千人據昌城。聞世祖從薊還,乃開門迎。世祖以植為驍騎將軍,喜、歆偏將軍,皆為列侯。”《後漢書·耿純傳》:“耿純,巨鹿宋子人也。……巨鹿大姓。……世祖自薊東南馳,純與從昆弟訢、宿、植共率宗族賓客二千餘人,老病者皆載木自隨奉迎於育。拜純為前將軍,封耿鄉侯,訢、宿、植皆偏將軍。”耿弇、劉植、耿純,都是河北豪族強宗。
  劉秀對於河北豪族強宗,傾心交結。他對耿弇說:“當與漁陽、上𠔌士大夫共此大功。”(《後漢書·耿弇傳》)。劉秀的郭後,真定人,“為郡著姓”。(《後漢書·光武郭皇后紀》)。是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劉秀娶郭為後,就是為了結納河北大族和真定王劉揚。劉揚本是支持劉玄的,由劉植的牽綫和聯姻郭氏,劉揚轉而支持劉秀。
  在徵服各地的割據勢力時,無不註意爭取傢族強宗的支持。例如吳漢平定平原時,“鬲縣五姓共逐守長據城而反。諸將爭欲攻之,漢不聽,曰:使鬲反者,皆守長罪也。敢輕冒進兵者,斬,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長,而使人謝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歸降。”註說:“五姓,蓋當土強宗豪右也。”
  總觀劉秀之勝利,可以看出:他對當時社會上兩大勢力階級,皆能攏絡為我用。銅馬的降附,構成他的軍力基礎;豪族強宗之支持,構成他的政治社會基矗王莽因失掉農民和豪族強宗士大夫的支持而亡,劉秀因得到農民和豪族強宗士大夫之支持而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二)國人
(三)衆、庶、民(四)私徒屬
(五)隸臣妾(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三)公田和私田(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二)城邦國傢(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四)禮、刑、兵、稅、役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