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国古代社会   》 八、东汉帝国 (一)暴动、反莽和汉帝国的再建      He Ciquan

  两汉之际,农民和豪族强宗是社会上有势力的两大阶级。农民人数众多,豪族强宗活动能量大。王莽末年,这两个阶级都起来造反。
  王莽初起时,豪族强宗本来是支持他的。王莽谦让不受新野田时,有四十八万多人上书要他接受。在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农民、奴徒一次次起来暴动,朝廷束手无策情况下,社会上各个阶级阶层都把王莽看作解决问题的救星,支持他的上台。居摄元年安众侯刘崇起兵讨莽,因为他认为王莽“专制朝政,必危刘氏。”(《汉书·王莽传上》)。二年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反莽,用翟义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汉书·翟方进传》)。这两次起兵,虽然一时也声势很大,使王莽震惧,但很快就被扑灭了。绝大多数豪族强宗官僚士大夫,都是支持王莽的,就是大多数刘氏宗室也是支持王莽的。
  玉莽末年的农民暴动,即山东的赤眉、荆州的绿林和河北的铜马,可以看作西汉后期农民、奴徒暴动的继续,是土地兼并农民贫困无法生活铤而走险的结果,而更直接的导火线则是王莽时期的连年灾荒。《后汉书·刘玄传》:“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后汉书·光武帝纪》:“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汉书·王莽传下》:“赤眉力子都、樊崇等以饥饿相聚,起于琅邪,转钞掠,众皆数万。”《后汉书·刘盆子传》:“时青徐大饥,寇贼蜂起,群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东观记》:“王莽末年,天下大旱,蝗虫蔽天,盗贼群起,四方溃畔。”(《后汉书·刘縯传》注引)。他们是饥饿所迫,铤而走险,目的只在抢劫吃食,并没有攻城略地反对王莽夺取天下的大志。《后汉书·刘盆子传》:“初崇等以穷困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泛相称曰巨人。”
  豪族起事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他们一起兵就是有野心的,力量大的要取天下作天子,力量小的也要割据一方,占一块地方,称霸称王。
  以刘縯、刘秀为例,他们是汉朝宗室,是南阳豪族强宗,一起事就是要恢复汉家皇业。《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莽末,盗贼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于是分遣亲客,使邓晨起新野,光武与李通、李铁起于宛,伯升自发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部署宾客,自称柱天都部。”《后汉书·光武帝纪》:“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
  对于这两股力量,王莽不怕人数众多的农民暴动而怕豪族强宗的起兵,他认为农民只是乌合之众,流窜求食,成不了大事,而豪族强宗是要取天下的。《汉书·王莽传下》说:“初,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訖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莽亦心怪,以问群臣,群臣莫对,唯严尤曰:此不足怪也。自黄帝、汤、武行师,必待部曲旌旗号令,今此无有者,宜饥寒群盗,大羊相聚,不知为之耳。莽大说,群臣尽服。及后汉兵刘伯升起,皆称将军,攻城略地。既杀甄阜,移书称说。莽闻之忧惧。”
  班固东汉初人,记载刘縯事迹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这大体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王莽末年的农民暴动,其起因是经济性大而政治性校他们是为饥饿所迫而起,不是为了反对统治者,不是为了要夺取政权。绿林推刘玄作皇帝,是因为绿林自始就是农民和豪族强宗的混合体;赤眉推出刘盆子,是因为樊崇等曾归附刘玄到朝廷上呆过几天,要效法绿林;而铜马则始终留在地方,为衣食而战,未建旗号,未尝称帝。
  尽管豪族大宗的能量很大,但在政局安定的时代它是难以成事。刘崇、翟义两次起事的失败可以为证。豪族大宗能量的发挥,往往有待于农民暴动这股东风。秦末各阶级各阶层起兵反秦可作很好的说明。没有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暴动,那些六国贵族、英雄豪杰之士恐怕只有隐名埋姓在民间谋些小的生活之路,或为人主丧事切肉,如项梁、陈平,或看守大门如张耳、陈余,或如刘邦作个泗上亭长。但有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暴动开路,这些人就都活跃起来了,纷纷起来逐鹿中原建立功业。司马迁评价陈胜吴广为“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记·陈涉世家》),并为之立《世家》,是有见识的。
  刘縯、刘秀起兵后不久,就和绿林农民军结合起来。刘玄、刘縯、刘秀起家的第一步,都是依靠绿林军,刘玄还靠绿林军被立为天子。
  从王莽短命帝国瓦解到东汉帝国建立,中间几年出现的是群雄纷立、割剧称雄的局面。势力强大的,在西南有公孙述,西北有隗嚣,东方有刘永、张步、董宪等。这些人没有能取天下的原因,有的是见事迟,失去逐鹿的时机。有的是地处边区,鞭长莫及中原;有的是志在划地自守,观望时机而终无时机。最后都被刘秀一个个的消灭。
  刘秀成功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一、是有河北作根据地,坐山观虎斗,到绿林、赤眉两败俱伤的时候,出来收拾局面;二、是得到豪族强宗的支持。三、是收铜马农民军,有了一支强大军队。此三者,是刘秀胜利的基础,也是他胜利的原因。
  更始定都长安,派刘秀渡河徇服河北。从此刘秀脱离了绿林集团的羁绊,也避免了他哥哥刘縯被杀的命运。
  刘秀在河北遇到两个敌对力量,一是王郎,一是铜马农民军。王郎在邯郸称帝,自称是成帝的儿子,得到河北大部分郡县的支持,刘秀一时陷于极端困境。他靠上谷、渔阳豪族强宗和豪杰之士的支持才转危为安。
  上谷、渔阳的突骑,是天下有名的精锐劲旅。《后汉书·吴汉传》:“王郎起,北州扰惑。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乃说太守彭宠曰: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君何不合二郡精锐附刘公击邯郸,此一时之功也。”《后汉书·耿弇传》:“弇曰:……渔阳太守彭宠,公(指刘秀)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突骑大约多乌桓人,《吴汉传》说:“建、茂出兵围汉,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突骑不仅上谷、渔阳有,幽州十郡都有。刘秀“将发幽州兵”,“即拜(吴)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后汉书·吴汉传》)。十郡突骑,就是幽州兵,当时幽州属下有十郡。
  刘秀征服铜马军,也靠的是上谷、渔阳突骑。《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更始二年)秋,光武击铜马于鄡,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贼食尽,夜遁去。追之馆陶,大破之。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余众合。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
  刘秀对铜马军的政策是以收降编为自己的军队为主。这支农民军比较淳朴,刘秀对之也以诚信为主,以取得他们的忠心。《后汉书·光武纪上》:“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
  败王郎,降铜马,刘秀大体稳住了河北。
  河北成了刘秀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基矗在河北地区内,又有两个地区是重要的,一是北州十郡,特别是上谷、渔阳大郡,这地区向刘秀提供突骑精兵。在古代战争中,骑兵有机械部队的作用,它可以由两翼迂回包抄出敌之后方,消灭敌人。刘秀击败王郎,收降铜马,平定河北,主要靠这支突骑兵。这在《后汉书》《吴汉传》、《耿弇传》、《寇恂传》里,记载的是很清楚的。可以参看。另一地区是河内,河内被比作楚汉战争时刘邦的关中。《后汉书·寇恂传》:“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安,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人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光武谓恂日: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光武于是复北征燕、代。恂移书属县,讲兵习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后汉书·冯弇传》:“光武将北恂燕赵,以魏郡河内独不逢兵,而城邑完,仓廪实,乃拜寇恂为河内太守,弇为孟津将军,统二郡军河上,与恂合势以拒朱鲔等。”河内与关中不同的是:刘邦与项羽相峙于广武,关中是后方;而对刘秀说,河内则是前方,面对着更始的洛阳。形势虽异,而为征服全国的基础则一也。河内、上谷、渔阳皆在河北,上谷、渔阳足兵,河内给粮。河北成为刘秀统一全国足兵足粮的基地。
  刘秀胜利的另一条件是豪族强宗的支持。
  刘秀家族就是南阳大家豪族,有宗族、宾客。刘縯是带领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起兵的,他还派亲客到南阳附近各地联络各地豪族共同起事。刘秀就先和南阳豪族李通、李轶等于宛起兵,然后“将宾客还舂陵”的。他家有膏腴良田,在“南阳荒饥”的时候,他可以“卖谷于宛”。(引句见《后汉书·光武纪上》)。《东观记》说:“时南阳旱饥,而上田独收。”不是膏腴美田,有水利灌溉,何能独收?
  刘秀家族,不但自己是豪族强宗,他家的亲戚朋友也都是豪族强宗。外祖樊家是南阳湖阳豪族,为乡里著姓。“世善农稼,好货殖”,他外祖樊重,“课役童隶,各得其宜”,“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后汉书·樊宏传》)。他姐丈邓晨,“南阳新野人,世二千石”。刘秀起兵,邓晨“将宾客会棘阳”。(《后汉书·邓晨传》)。刘秀阴皇后,新野人,豪族大家。刘縯起事,后兄阴识“率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往诣伯升”。(《后汉书·阴识传》)。和刘秀一块起兵于宛的李通,“南阳宛人也,世以货殖著姓”,“后家如宫廷”。李通起事后,“兄弟门宗六十四人”被诛。(《后汉书·李通传》)。绿林系统头领议立天子时,王“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立伯升”。(《后汉书·王常传》)。这是绿林系统中的豪强派,这一派支持刘秀家族。农民派支持刘玄。
  豪族强宗既然是社会上一有势力阶层,刘秀家族起事后,所到之处即留意争取当地豪族强宗的支持。各地豪族强宗对刘秀结纳豪强的态度也是有所听闻的。刘秀到河北后,上谷郡功曹寇恂对太守耿况说:“今闻大司马刘公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士多归之,可攀附也。”(《后汉书·寇恂传》)。寇恂上谷昌平人,“世为著姓”。(同上)。他和耿况之子耿弇率先带领上谷突骑归附刘秀。耿弇家族原是巨鹿大姓,武帝时“以世二千石,自巨鹿徙”茂陵。(《后汉书·耿弇传》)。《后汉书·吴汉传》说吴汉“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但是他在“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为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有宾客,还以贩马为业,往来燕蓟间,此其人不得谓为家贫。盖魏晋以下,以世家门第为荣,耻贫贱出身;战园秦汉以自贫贱起为荣,不以贫贱为耻。此时代风尚不同。吴汉率渔阳突骑归附刘秀。吴汉为人质朴少文,甚得刘秀亲信。《后汉书·刘植传》:“刘植,巨鹿昌城人也。王郎起,植与弟喜从兄歆率宗族宾客聚兵数千人据昌城。闻世祖从蓟还,乃开门迎。世祖以植为骁骑将军,喜、歆偏将军,皆为列侯。”《后汉书·耿纯传》:“耿纯,巨鹿宋子人也。……巨鹿大姓。……世祖自蓟东南驰,纯与从昆弟訢、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老病者皆载木自随奉迎于育。拜纯为前将军,封耿乡侯,訢、宿、植皆偏将军。”耿弇、刘植、耿纯,都是河北豪族强宗。
  刘秀对于河北豪族强宗,倾心交结。他对耿弇说:“当与渔阳、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后汉书·耿弇传》)。刘秀的郭后,真定人,“为郡著姓”。(《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是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刘秀娶郭为后,就是为了结纳河北大族和真定王刘扬。刘扬本是支持刘玄的,由刘植的牵线和联姻郭氏,刘扬转而支持刘秀。
  在征服各地的割据势力时,无不注意争取家族强宗的支持。例如吴汉平定平原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注说:“五姓,盖当土强宗豪右也。”
  总观刘秀之胜利,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社会上两大势力阶级,皆能拢络为我用。铜马的降附,构成他的军力基础;豪族强宗之支持,构成他的政治社会基矗王莽因失掉农民和豪族强宗士大夫的支持而亡,刘秀因得到农民和豪族强宗士大夫之支持而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序言壹 由部落到国家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 (一)殷商社会和经济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三)灭商后商周两族的关系
二、阶级分化和演变 (一)贵族(二)国人
(三)众、庶、民(四)私徒属
(五)隶臣妾(六)《诗经》中所见各阶级的生活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制的史影(二)周王、诸侯、贵族土地所有制
(三)公田和私田(四)国与野的不同田制
(五)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四、早期国家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二)城邦国家(三)国(地缘)与家(血缘)两系的合一
(四)礼、刑、兵、税、役贰 古代社会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经济社会变化 引言
(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二)城市交换经济的兴起 1.交换和商人的活跃
(二)城市交换经济的兴起 2.货币和城市兴起(二)城市交换经济的兴起 3.交换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