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张其成讲读《老子》:大道之门   》 第54节: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Zhang Jicheng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语译】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虽然小到不可见,但天下没有人能够使它臣服。王侯如果能够守住它,万物就会自动来归顺。天地相交会,就会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发号施令就自然均匀和谐。
  万物开始兴起就产生了名称,名称已经有了,就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譬如"道"存在于天下,好比河溪流向江海。
  【感悟】
  "道"是老子最基本、最高的范畴。在很多篇章中都进行了描述,如"道"是玄妙的、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这一章,老子又强调"道"是无名的,是不可名状的,没有名称的。正如第二十五章所说,我不知道它的名称,只是勉强取了一个名字叫"道"。所谓名称是在万物产生之后,人们为了区别、辨认而取的,是后天的产物。荀子曾说过"名无固宜",就是说名称本来没有固定合适的实体,都是后来约定俗成的。所以千万不要舍本逐末,不要陷在后世的名称中不能自拔,要适可而止。"道"是老子勉强取的名称,是质朴的,实实在在的,没有经过任何改造。这是说明"道"的真实性与本然性。
  我们在第二十五章看到老子的"道"又叫"大","道大"是"四大"中的第一"大",这里为什么又说"道小"?其实两者并不矛盾。"道"本来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它大到无边无际,小到无边无际;它大到无形无状,小到无形无状。这里的"小"是指小到看不见,隐而不见,就是第四十一章所说的"道隐无名"。其实大小只是从不同角度看的结果,其本质都是"无"。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这么小的东西它的作用肯定也不大,殊不知,"道"虽小,却具有无比巨大的作用。正是因为"其小无内",所以谁也战胜不了它。前面有很多章节描述了"道"具有产生天地万物的作用,具有使万物生生不息的作用,按照"道"来做人、做事、治理国家,就可以安宁、长久、不殆,这里进一步说明领导者要守道,这样你的人民,你的下属不需要你发号施令就会自觉自愿地归服于你,百姓之间也不会争强斗勇,而是均衡相处、和谐自乐。说明"道"本身就是自然和谐的。
  领导者不仅要知道,还要守道。这个"道"不是名称上的"道"。如果光停留在名称层面,而不是从心灵上真正地感知,那么是很危险的。老子一贯反对所谓的名称--名分,一旦有了名称、名分,必然会有所谓的正名分,这恰恰是社会混乱、争权夺位的深层原因。所以老子反对儒家的"正名",对待"名"一定要"知止"。庄子也说:"名也者,相轧也。"
  统治者如果从心灵上、行为上而不是名称上知道、守道了,那么天下百姓就会像小溪流都归附于江海一样归附于你。这就是守道的效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导语:打开智慧的大门(1)第2节:导语:打开智慧的大门(2)第3节:导语:打开智慧的大门(3)
第4节:导语:打开智慧的大门(4)第5节:导语:打开智慧的大门(5)第6节:导语:打开智慧的大门(6)
第7节:导语:打开智慧的大门(7)第8节:导语:打开智慧的大门(8)第9节:导语:打开智慧的大门(9)
第10节:导语:打开智慧的大门(10)第11节: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1)第12节: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2)
第13节: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3)第14节: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4)第15节: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
第16节: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2)第17节:第三章 不尚贤第18节:第四章 道沖不盈
第19节:第五章 天地不仁第20节:第六章 谷神不死第21节: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22节:第八章 上善若水(1)第23节:第八章 上善若水(2)第24节:第九章 功成身退(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