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54节:宋襄图霸,是是非非总成空(3)      刘绪义 Liu Xuyi

  宋襄图霸
  公元前638年,宋楚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大腿受伤,第二年伤发而死。这样的下场,似乎正应了司马子鱼的话。
  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国这样的事在春秋那样一种父诛子、子弑父、兄弟相残的环境下,可以说极其罕见。宋襄公虽然因为是嫡长子而得以立为储君,但根据宋国的传统,兄终弟及都可以,怎么就不能另立公子目夷为君呢?况且他的"仁"此时己举世公认。如果说宋襄公之让国于公子目夷是虚伪的话,倘若万一真的让成了呢?他就不怕假戏真做?退一万步讲,即使宋襄公是假意相让,但比起"郑伯克段于鄢","州吁之乱卫",齐五公子相争来说,宋襄公的做法也够得上仁义了。至于戴孝在身就急急会合诸侯,明摆着是与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有关,倘若宋襄公按照传统的礼仪,待孝服满期后才出面会合诸侯,那不太晚了吗?宋之南有强楚,北有大晋,莫非还会等待宋襄公服孝期满才行动?宋襄公在诸侯中树立威信的目的还不是为了宋国的利益?至于杀人家国君,则是宋襄公采取的一种策略,后面我们会详细讲到,我认为不应该受到严厉的指责,至少杀一君树威比杀戮一国百姓要仁义得多。
  后来,宋襄公邀请楚国参加由他领导的会盟,公子目夷极力阻止,不要与强楚争盟,"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宋襄公不听。公元前639年,宋国主持了由齐、楚参加的鹿上(安徽阜南)之盟,决定以三国之名召开诸侯大会。这年秋天,宋楚陈蔡曹许等国会于宋国盂地(河南睢县西北),宋襄公为显示自己遵守信义,未做军事准备,拒听公子目夷以兵车之会往的建议,固执地要以乘车之会往。没想到楚国则事先埋下了伏兵,结果,宋襄公被楚人劫持并载以攻宋。由于宋国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楚军才没有攻下宋国。楚人知杀宋公犹不得宋国,不愿杀一无用之君,加之鲁僖公为宋国说情,于是在当年冬天释放了宋襄公。
  那些持批评观点的人认为,受此一辱的宋襄公本应清醒了,但他仍执迷不悟,公元前638年,郑国与楚国相亲,宋襄公效法当年的齐桓公,发兵征讨亲附蛮夷的郑国,楚人伐宋以救郑,两军战于泓水。泓水之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例。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对宋襄公在泓之战中的表现,古往今来人们都毁誉不一。毁贬之人除宋国国人外,大司马子鱼也说:"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宋军二度坐失战机,结果不仅宋军遭受大败,连宋襄公也受了重伤,卫队被杀殆尽。第二年宋襄公就因伤而死去。直到现在仍有学者极力贬斥,说他"由于泥守'古道',实行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失去良机而致败,成了一个历史上的笑柄。"
  宋代胡安国《春秋胡氏传》列出宋襄公三条罪,一是平齐内乱立孝公是"奉少夺长"(齐孝公不是嫡长子),二是以小国国君为祭祀牺牲,三是武力胁曹,以证明其无德。泓水之战的表现不过是"计末遗本,饰小名妨大德"。
  怀疑宋襄公作伪的看法到了清代成为主流意见,大多数清儒都对宋襄公不以为然,其思路与胡安国大体相同,而且说法往往更趋激烈。吴曾祺《左传菁华录》说:"(宋襄公)用人于社,昏暴甚矣,一败之后,无以自解,乃姑托以仁人君子之言。何不知羞耻如此。窃谓宋襄公此番举动,是为后世伪道学之祖。"清人高士奇则讥宋襄公为"妇人之仁":"甚矣哉,宋襄之愚也……吁,宋襄其谁欺乎?夫祸莫朁于残人骨肉,而以国君为刍狗。无诡之杀,曾子之用,以视重伤于二毛,孰大?逆天害理之事,宋襄敢行之,而故饰虚名以取实祸,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后来伟人毛泽东还骂他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但是纵观这些激烈言词,大都过于感情用事,缺乏足够的证据,用人于社,怎么就是昏暴甚矣?秦穆公以108人殉葬又该如何论断呢?泓水之战,怎么就是计末遗本?仁义之名怎么就是小名?还是颜世安先生说得好:"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这句话影响很大,很多知识分子蛰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实用主义理念,便常在不自觉之中成为知识分子衡量事情的内在标准。诚哉斯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