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54節:孔子其人(12)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孔子是教育傢,深深懂得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從政者不可簡單地用刑法來製服人,應該用道德規範來教化人。他說:用刑法來製服人,百姓衹能産生畏懼之心不敢去做違法的事,但不産生羞恥之心。也就是說,他們衹能被動地去服從,而不是主動地去遵守法規。如果把統治方法變一變,首先用道德規範去教化他們,知道怎樣做就是正確的,怎樣做就是可恥的,對是非榮辱分辨得十分清楚,那麽,百姓就好管理了,就歸順於你了。富與教、德與刑都是缺一不可的,應當相互兼顧,互相統一。
  這種兼顧和統一,目的在於使百姓服從統治者。不過,有時百姓不服從統治者是因為別的原因,即統治者重用什麽人的問題。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我怎樣做事百姓纔心服呢?"孔子明確地告訴他:"你要註意用人問題,把正直的人提拔起來,位居枉道者之上,百姓看了就高興,他們就服你;反之,壞人當道,你把枉道者舉得很高,壓在賢人之上,賢愚顛倒,百姓看了就生氣,他們自然就不服。"這裏說到的是一個治國安民的深層次問題,孔子考慮到了,國君往往沒有考慮到。
  治國安邦是一件大事,國傢能否治理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治國者的素質。正因為如此,孔子主張賢人治國,也就是他的賢人政治。
  從政的賢人應具有什麽樣的品德呢?
  孔子說要有五種美德。其一,從政者要給百姓帶來實惠而又不需要從國庫裏拿出什麽,其辦法就是要百姓自己去生財,你看百姓可以在哪方面得到利益,就該允許他們在哪方面發展自己,得到實惠,不要幹預他們。這樣因利而利,國傢並不花錢,衹是個引導問題。其二,迫不得已要役使百姓的時候,要使他們勞而無怨,不因服勞役而怨恨統治者。其三,衹想到自己如何做仁人君子,不貪求別的什麽物質享受。其四,待人接物時,無論人傢勢力大小或從者多寡,都不敢怠慢,做到矜持而不驕傲。其五,註意自己的儀表、衣冠整齊,目光尊嚴、嚴肅莊重,讓人産生敬畏,但又要人感到不那麽兇猛。這五種美德的前兩種都講怎樣愛護自己的百姓,對百姓采取正確態度,後三條是講道德修養,嚴格要求自己,不因為官而忘乎所以。
  一方面應具備五種美德,另一方面還要去掉四種惡行:不教而殺;不事先打招呼,突然檢查人傢的工作成功了沒有;開始懈怠,突然又要限期完成;昭示允諾奬賞,但在出手時又吝嗇起來。
  具備五美,去掉四惡,就算是賢人了。這樣的人執政,就稱得上賢人政治。不過,為官是一件辛苦的事,處處要起表率作用。孔子的學生子路問怎樣從政,孔子告訴他:"當官的人要自己先幹事,起好表率作用,然後纔去叫別人幹。"子路又說:"請再指點我。""你要這樣長期堅持下去,不感到厭倦。"
  為官者的表率作用在孔子看來是極為重要的,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孔子說,為官者的工作方法也很重要,不可操之過急。不要鼠目寸光。孔子的學生子夏當了地方官,來到老師的身邊請教,探討怎樣開展工作的問題。孔子說:"不要性急圖快,慢一點,莫把註意力放在有小利可圖的事情上。你要知道,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孔子要他的學生做事穩操勝券,想事從大處着眼。
  看來,孔子的一套從政理論是有道理的,即使在今天有些理論也用得着,並未過時。可惜,孔子研究怎樣從政很有見地,而自己卻長期未能從政,這實在是他的悲哀。對這種悲哀當時的人也察覺出來了,有的人就大惑不解地問孔子:"你怎麽不去從政呢?"孔子自我解嘲地說:"古書上曾說過,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種道德正是我所提倡的,而且要形成一種道德風氣,把這種風氣影響到社會上,對轉變社會風氣、安定社會秩序起到好的作用,這不也是參加了從政工作?何必一定要做官纔算參加了政治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