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從星空到心靈——易中天於丹演講對話錄   》 第54節:之五 歷史總讓人惦記(1)      易中天 Yi Zhongtian    於丹 Yu Dan

  之五
  歷史總讓人惦記
  有一次在中央電視臺,崔永元問我,歷史有什麽用?讀書有什麽用?其實是看對誰有什麽用,不能簡單地講有什麽用。
  古人覺得學習歷史,對統治者有用,對皇帝、宰相、文武百官有用。
  有什麽用?以史為鑒。
  所以司馬光把他的大著作叫《資治通鑒》,"資治"就是幫助你統治,當然也可以說幫助你治理。
  這是給統治者看的。
  我們普通老百姓、人民群衆、草根,他們讀歷史有什麽用?我的結論是兩個字:做人。
  從歷史上看看古人遇到問題是怎麽做的,從中學到一些做人的道理,甚至是方法,但這些要靠大傢自己去領悟,修行在個人。
  我衹是把史實告訴大傢,說遇到這樣的問題,誰誰是怎麽處理的,碰到相同的問題,由你自己去想該怎麽處理。
  我有個觀點,叫"事不同而理同"。
  易中天"品三國",說到底,品的就是人性。
  就是人性嘛!其實,古人也好,名人也好,包括你我,大傢都是人,而且我們都是中國人,衹要是人就有共同的人性。
  古人也好,名人也好,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這些事的背後,他的內心深處為什麽會這樣,他有他人性的東西,所以他會成為這樣一個人。
  我把這些東西拿出來,讓觀衆和讀者看到,所有的古人和名人,他們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沒什麽區別;使我的鄰居、朋友、上司或者是我的晚輩,用這樣的眼光去看這些古人、名人,這樣他們就會覺得親切,然後悟到我們應該怎麽做。
  歷史的空白處以前我們讀歷史的時候,經常衹有訴說,衹是表述,衹說歷史是怎麽回事,有的則衹是研究、考證、分析,很少從人、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去發掘。
  歷史學家會覺得從人性角度去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不科學,會帶上主觀推測。
  其實,歷史上的一件事情,有時會有絶然不同的評論,就是因為資料不充足,很多環節都衹能靠想象和推測,所以不同的史學家對同一歷史事件可能會有完全相反的兩個評論。
  就拿諸葛亮處理李嚴的案子來說,其實劉備當時托孤,同時托了兩個人,一個諸葛亮,一個李嚴。
  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這個結構和當時孫策托孤一模一樣。
  孫策年紀輕輕就死了,他有兩個毛病,一個嗜殺,一個愛美。
  他殺了很多人,也得罪了很多人,他把一個叫許貢的太守絞殺了,許貢的門客要為主人報仇,就在孫策打獵的時候行刺孫策。
  孫策驍勇,人稱小霸王,許貢的門客沒有能把他打死,但在孫策的臉上劃了幾刀。
  醫生給孫策治傷,在臉上貼了許多膏藥,囑咐他不要動怒,一百天後傷就會好的。
  大傢都知道孫策是個帥哥,他愛美,一照鏡子,看見自己漂亮的臉上貼滿了膏藥,他大吼一聲,說:"面如此,尚可復建功立事乎?"我的臉都變成這個樣子了,我還能建功立業?大吼一聲,金創迸裂,血流不止,傷勢惡化。
  臨死前他要托孤,把大權交給弟弟孫權。
  孫權當時衹有十八歲,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十八歲還未成年,所以要托孤。
  孫策把東吳大權托給了張昭和周瑜,一文一武,文臣張昭為正,武將周瑜為副。
  劉備托孤與孫策一樣,諸葛亮與李嚴,也是一文一武。
  可李嚴,八年後被諸葛亮貶為平民。
  有人說,李嚴是合法爭取權益,我與你同為托孤大臣,但地位、權力卻不一樣,諸葛亮是開府的丞相,李嚴也要府,得不到批準。
  諸葛亮丞相兼益州牧,李嚴說我不要州牧,兼個刺史怎麽樣?也得不到批準,兩個人的矛盾越來越多,最後李嚴被處理掉了。
  怎麽被處理掉的呢?這件事很奇怪。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自己統兵到前綫去了,讓李嚴在成都籌餉,供應糧草。
  古時候打仗,糧草很重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運不過去這個仗就沒法打了。
  八月份正值雨季,雨下得很大,道路泥濘,糧草運不到前方去,李嚴就給諸葛亮寫了封信,說糧草我實在運不到,丞相你要不要考慮撤兵?諸葛亮果真就撤了兵。
  消息傳到成都,李嚴卻與大傢說,這很奇怪,丞相為什麽要撤兵啊?我這裏糧草很多啊!劉禪知道了,也不知為什麽要撤兵,問李嚴,李嚴答:"我也覺得奇怪,我猜丞相是'偽退',誘敵深入。
  "等諸葛亮回到成都,事情就暴露了,李嚴前後說法不一樣;諸葛亮把李嚴寫給他的親筆信全部拿出來給大傢看,李嚴沒有話說了,認罪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1)
第3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2)第4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3)
第5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4)第6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5)
第7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6)第8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7)
第9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8)第10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9)
第11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10)第12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11)
第13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12)第14節:之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13)
第15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1)第16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2)
第17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3)第18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4)
第19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5)第20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6)
第21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7)第22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8)
第23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9)第24節:之二《論語》《莊子》裏的生活智慧(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