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法律與影像的結合:影像中的司法   》 第54節:評《法外情》(圖)      徐昕 Xu Xin

  社會還需要些什麽?
  ——評《法外情》
  王 曉
  【片 名】:法外情
  【導演】:吳思遠
  【主 演】:劉德華,葉德嫻
  【出品公司】:美亞娛樂
  【出産地區】:中國香港
  【海報來源】:http://www.kdtvs.com/kdying yuan/2005-04/03/cms9627article.shtml
  主人公劉志鵬在天主教孤兒院長大,一直不知道其生母是風塵女子,更不知其母在暗中資助他赴英國
  就讀法律。從倫敦大學法學院畢業回港後,他滿懷理想地進入律師界,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律師。此
  時,城內發生一起殺人案,老妓女劉惠蘭被控殺死嫖客,而該嫖客係社會名流之後,妓女因為沒錢請律師
  即將被判入獄。劉志鵬不理會世俗的眼光和壓力,接手了其律師生涯第一個案件,不計代價為被告劉惠蘭
  伸張正義,甚至放棄了他與大律師女兒的愛情。憑藉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細緻、認真、專業的調查取證,
  他在庭審中充分展現了雄辯之才。然而就在幾可獲勝之際,主控官突然使出一招殺手鐧——傳喚當年孤兒
  院接收孤兒的修女,以期證明律師與被告實為母子關係。修女在情與法之間徘徊……隨着結尾一句百感交
  集的“恭喜”,劉志鵬匆匆離開。在情與法的較量中,情的理智最終戰勝了法的冷漠和無情。
  影片以《法外情》為題,其用意自然在一個“情”字上。“情”在很多情況下往往和法律相統一。然
  而,一般意義上的“情”是指和法律的冷漠無情相對應的社會道德和公序良俗。所以,在較多的情景下,
  情與法是不兼容,甚至相互排斥的。法律是調整社會秩序的規範之一,但此外,道德、風俗、習慣、慣例
  都是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處理社會矛盾和衝突的規則。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日益與穩定的法律之間存在
  着某些不可調和的衝突,而立法的不成熟、不完善也可能導致情與法的不兼容。本片中,修女瑪利亞在作
  證時內心的矛盾衝突正是情與法交鋒的直接表現。在庭上,主控官要求修女說出劉志鵬是不是被告的親生
  兒子。如果她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麽根據英國法“辯護律師不能與被告有親屬或血統關係,故意違反者將
  視作藐視法庭,所涉及案件一律發回重審”之規定,本案將發回重審,並且劉志鵬將不能再擔任劉惠蘭的
  辯護律師。如果她的答案是否定的,則法官將判被告勝訴,但修女瑪利亞卻違背了其所遵守的“不說謊”
  的信仰,違反了法律規定的證人不得作偽證的規則。此時,修女內心必定無比矛盾和彷徨,情與法難以抉
  擇。在兩難的夾縫中,她第一次選擇了說謊。在衆人的目光中,她緊握胸前的十字架,說了一聲:“No!
  ”被告勝訴了。
  雖然修女違背了她的誓言——作證前手拿聖經嚮上帝發誓她所說的都是真話,也違反了法律——證人
  須陳述真情。但作為觀衆,我們理解她的選擇,甚至贊賞、信任她對上帝的違背和對法律的違反。為什麽
  ?這是因為,主導我們生活的不僅僅是“法”,更多的是“法”以外的東西。在這個案件中,至少在很多
  類似的案件裏,社會公衆會傾嚮於選擇“情”大於“法”。社會不僅需要依靠法律來維護秩序,也需要法
  外情來維係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寬容。在相當多的情境中,用法律解决不好的衝突,往往可以用情感等道
  德領域的原則來適當、合理地加以處理。人道的“情”代替了冷漠的“法”,變通的、親和的法外情代替
  了僵硬、死板的法律,結果取得了更好的社會效果。
  當然,“法外情”並不是什麽“法外施恩”,也不是“人情”和“濫情”。有人認為“徇情枉法”的
  現象太多,“法外施恩”、人情關係太多,以至處處遷怒於“情”,認為在“法”與“情”之間衹能選擇
  “法”,完全置“情”於不顧。而現實卻告訴我們,法律和人情哪一項也丟不得。人情的存在不是太多,
  相反卻少的可憐。現實生活的許多實例不斷在拷問我們的良知:“人情”何在,“人心”何在?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一個人的信仰和道德淪喪,衹剩下一副空皮囊,則見利忘義
  、見死不救也就不足為奇了。現世的一切法律,對此也毫無辦法!法律衹能強製人們遵守法律,卻不能強
  求他們遵守道德,更不能要求人們對自己的良心負責。法外情屬於道德的範疇。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
  依賴於道德而存在,但又不完全依附於道德規範。而正是因為有道德的支撐,法律制度纔更能發揮道義方
  面的作用。倘若法律不承認或者捨棄道德因素,那麽,它是否有拘束力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約束力都
  是有疑問的。
  誠然,修女違背了現實的法律,甚至神的法律,但她卻依從良知,遵循了更高的“自然法”。這種法
  不可能完全反映在所謂的法條上,甚至有時與法條相衝突,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着。它存在於每一個有
  良知的人心中,在適當的時候,它發射出仁慈但威力無比的光芒。它時刻在提醒着我們遵從良知,約束着
  我們的行動。這種法不需要專門機構製定,但卻要我們自身不斷地去感悟和提升。
  良好社會秩序的建構不僅需要完備的法律,更需要良心、人情、道德的有力支撐。法循乎情,情合於
  法,也許在現實中不容易實現,但卻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善的法治應當是法與情的融洽,而不應該是
  瑪利亞們所面對的令其內心倍受煎熬的艱難抉擇。
  除了法律,社會還需要什麽?影片的名字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出版社
第1節:目錄第2節:評《聖皮埃爾的寡婦》(1)(圖)第3節:評《聖皮埃爾的寡婦》(2)(圖)
第4節:評《聖皮埃爾的寡婦》(3)第5節:評《暴劫梨花》(1)(圖)第6節:評《暴劫梨花》(2)
第7節:評《因父之名》(1)(圖)第8節:評《因父之名》(2)第9節:評《失控的陪審團》(1)(圖)
第10節:評《失控的陪審團》(2)第11節:評《完美世界》(1)(圖)第12節:評《完美世界》(2)
第13節:評《少數派報告》(1)(圖)第14節:評《少數派報告》(2)第15節:評《少數派報告》(3)
第16節:評《他不壞,他是我爸爸》(1)第17節:評《他不壞,他是我爸爸》(2)第18節:評《律政俏佳人》(圖)
第19節:評《亞當的肋骨》(圖)第20節:評《永不妥協》(1)(圖)第21節:評《永不妥協》(2)
第22節:評《陌路人》(1)(圖)第23節:評《陌路人》(2)第24節:評《魔鬼代言人》(1)(圖)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