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媒體人許知遠的青春自述: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 隨意的文化      許知遠 Xu Zhiyuan

  董橋曾提到過一則有趣的故事。劍橋大學曾修繕一所新厠所,按照大學的學生傳統,這所新厠所肯定將要受到那些年輕紳士的靈感污染的。所以聰明的學監索性把厠所的墻壁設計成黑板的樣式,旁邊放上粉筆,隨時塗鴉,並隨時可以擦去。這個學監簡直就是大禹的傳人,知道對於有些“洪水”衹能采取疏導,而不是硬堵的方式。一般認為,厠所塗鴉缺乏藝術文化氣質,主要源於地點與人物不恰當。劍橋是個極好的場所,光名字就已經堆滿了書捲氣,而塗鴉者又都是拜倫、牛頓的師弟們,再加上他們都年輕,這種組合實在讓厠所徒壁生輝。
  北大的厠所文化水平不高。這可能是由於北大的衛生環境糟糕,而文化都是被舒適滋養出來的。王小波把布魯塞爾的公共厠所稱作“文化的園地”,除了因為這是多種文化的交匯中心,更重要的是那裏的收費標準是一美元。這肯定是一個極舒服的場所。一美元的心痛再加上舒適的無所事事,思想與文化肯定會蓬勃而出。北大的衛生場所秉承中國的一貫缺點,無法提供給使用者以從容感。環境的不佳,讓這些豪情與才情都過剩的年輕傢夥們沒有心情孕育出崇高的情感與深刻的思想。一般來講,宿舍樓內的衛生環境最差,也因此這裏的圖畫與文字都流露出一種形而下的趨勢。一看筆記,就知道實在是窮極無聊,纔把平時不好意思說的話厚顔無恥地寫了出來。這裏的記錄充分體現了青春期的抑鬱癥狀和渴望肆無忌憚地急切心情。字跡潦草慌亂,欠磨煉。28樓最有文化意味的一則筆記有這樣一句話:“同學們應該牢記這兩點:讀聖經和保持大便通暢。”這句話讓那個狹小的環境陡升入一個至高境界,我當時深為此公的絶妙想法而折服。後來讀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纔知道,這是一位美國大學校長的話。這位同學如果足夠聰明的話,應該把《聖經》改為《論語》,似乎更有中國特色。
  老圖書館的衛生間曾經讓我感動,那裏曾經上演了有關北大未來出路的討論。淺緑色的門上被密密麻麻地書寫了若幹爭辯意見,句句嘔心瀝血。先是一組有關北大與清華比較的討論文字,明顯分為正反兩方。先是藍黑鋼筆書寫的一段對於北大正在衰落的憂慮感,感慨清華正在成為中國第一高校的事實。接着,一組黑色圓珠筆對此觀點進行駁斥,聲言北大如何如何領先,當時的激憤之情,可以想見。一行文字摞着一行,當然到最後,爭辯改為謾駡,北大方聲言要把清華改為北大工學院,而反方則要北大人認清自己的位置。文字筆記似有七八種之多,中英文夾雜。當然由於情況特殊,環境所限,爭辯雙方未能做到有禮有節,但是參賽隊員對於北大的愛惜之情都是溢於言表的。新圖書館的衛生間修繕得明亮寬敞得多,同學似乎不再好意思往上寫點什麽了,這似乎也從側面印證了北大學生越來越缺乏激情了。
  當年,因為讀了張中行先生的《紅樓點滴》,纔抱了非北大不上的决心。似乎那些看似瑣碎的吃住行,纔真正傳神地反映出北大所特有的魅力。張中行沒有寫過紅樓的厠所文化,民國時肯定缺乏這種條件。可惜,《北大往事》裏的那些傢夥也沒有提及。國外的社會學者在研究校園文化時,厠所文化絶對是重要一章。而一位牛津的教授衹研究牛津教堂彩色玻璃的變遷就可以出一本專著,這的確可以顯現出牛津的傲然氣派。當北大有一天可以把厠所文學弄成一本研究專著時,彼時的北大也一定進人了世界一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海南出版社
目錄自序:46年之後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一(1)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一(2)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二一條人文主義狗(1)一條人文主義狗(2)沒有顔色的青春(1)
沒有顔色的青春(2)荒原上的我們(1)荒原上的我們(2)男人快樂原則(1)
男人快樂原則(2)生於70年代(1)生於70年代(2)優雅的愛情到哪裏去了(1)
優雅的愛情到哪裏去了(2)曖昧的懷舊砸爛背後的眼睛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1)
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2)窺探者的狂歡節(1)窺探者的狂歡節(2)鏡 子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