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讲述历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巍峨长城戚继光(1)      万明 Mo Ming    张兆裕 Zhang Zhaoyu

  说起来明朝一代名将戚继光似乎与北京没有太多关系,他既没有在诺大的北京城里置下府宅,也没有墓地留在北京,更不会在京城里有长久的留居时间。但是,看似无缘实关情,当年他的职守与北京的安全极有关联,他在京郊的驻守和修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将他的名字与北京紧密联系在一起。
  戚继光年轻时来京,是轮番更戍5年于北京;中年以后来京,是保卫北京长达16年之久,这就是一代名将与北京的缘分。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后世家山东登州(今蓬莱)。他出身将门世家,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报国。十七岁时父亲病故,由他世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逐渐成长为一名胸有大志、英勇善战,同时又有勇有谋的年青将领。嘉靖年间,侵扰来自两方面,北边有蒙古,南边有倭寇,史称“南倭北虏”,戚继光生逢其时,时代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戚继光一生戎马生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他生平事业的高峰,一个是在沿海抗倭第一线的十几年,在风波中铸就辉煌;另一个是在保卫北京的十几年,于平实中显现奇功。他先是转战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在抗倭战争中脱颖而出,所向披靡,对平定倭乱起了重要作用,那时年青的他写下了充满豪情的诗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正是以这样的胸怀和抱负,在平定东南以后,他调任北方天子脚下的蓟州镇守。
  早在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1548~1552年)之间,21岁的戚继光曾连续5年率山东卫所士卒戍守蓟门(今北京昌平西北),春去秋归。当时正是朝廷多事之秋,严嵩当权,边政废弛,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乘机统兵南下侵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骑兵从古北口攻打到密云、顺义、通州,兵临北京城下。那一年是庚戌年,所以史称“庚戌之变”。戚继光在前一年山东乡试中了武举,到北京参加会试,正遇上这一事件,京师戒严。虽然戚继光因此失去了参加武举、成为武状元的机会,但他入选参加了督防九门,防守北京城。不仅如此,这位年青的军官还上疏朝廷陈述防御方略,得到赏识,刊刻传播于军中,以此崭露了头角。
  20年后,隆庆元年(1567年)底,已经是抗倭名将的戚继光被任命为蓟镇总兵。40岁的他又来到北京。调任前,戚继光怀着一片忠心报国赤子之情,写下了“感恩怀尺疏,直欲捣祁连”的诗句,进京上疏直抒胸怀,提出用3年时间练精兵10万,积极加强北边防卫。然而入京后,他仅被任为神机营副将,神机营是京军三大营之一,那里是勋戚豪贵寄生的地方,军纪松懈,懒惰成风,这样的队伍使他根本无法实现抱负。直到他的老上司谭纶担任了蓟、辽、保定总督以后,事情才有了转机,他任命戚继光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此后,自隆庆二年至万历十一年(1568~1583年),戚继光镇守北京西北蓟州达16年之久,并且施展了他的抱负。蓟州,是明朝设立的九边、也就是九个军事重镇之一的蓟镇,蓟镇负有拱卫京师,守护陵寝的重要任务,有九镇之首之称。昌就是今天北京的昌平,它成为重镇之一,是在“庚戌之变”之后,明朝特别从蓟镇里分离出昌平镇,专门护卫皇陵。保定就是今天的河北保定。虽然后来戚继光只是蓟镇总兵,但是密云和顺义在他的辖区之内。在任期间,他修筑长城,建立敌台,训练精兵,保卫京城,使蒙古骑兵16年不敢进犯。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现存的北京长城是由宣府镇长城和蓟镇长城共同组成的,蓟镇长城是明代长城的精华部分,而蓟镇长城的修筑与戚继光分不开,凝聚了他的智慧和汗水。
  自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蓟镇长城,就担负着拱卫京师的重任。戚继光在任主持军务16年,成为明朝大规模修造长城的时期,建起了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明代帝都的坚固屏障。他不能忘记,当年“庚戌之变”蒙古骑兵就是从蓟镇古北口突破,沿潮白河直打到通州。所以他特别注重边防设施建设,亲自考察边事、地形和军情,对蓟昌镇所辖原有长城普遍进行了改建和重建,还别出心裁建造空心敌台,将长城建筑艺术推进到最高峰。这种在长城沿线新修的高大坚固的敌台,作为边防军驻守的堡垒,既免于守城士卒日夜暴露于风雨中,又大大提高了长城的防御能力。北京长城敌台以古北口、金山岭、司马台最为典型。司马台的敌台,甚至建到了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上,被誉为中国长城之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山东画报出版社
挥师北平忆徐达(1)挥师北平忆徐达(2)挥师北平忆徐达(3)迁都定鼎说朱棣(1)迁都定鼎说朱棣(2)入世异僧姚广孝(1)
入世异僧姚广孝(2)朱能地下犹护主(1)朱能地下犹护主(2)朱能地下犹护主(3)朱能地下犹护主(4)风华当年寻郑和(1)
风华当年寻郑和(2)黑山迷雾辨刚铁(1)黑山迷雾辨刚铁(2)黑山迷雾辨刚铁(3)法海壁画探李童(1)法海壁画探李童(2)
法海壁画探李童(3)名祠沧桑祭于谦(1)名祠沧桑祭于谦(2)名祠沧桑祭于谦(3)梦里登城话阮安(1)梦里登城话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