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旷世才女魂归何处:张爱玲传   》 清水浑水(6)      Yu Bin

  但是,就像《倾城之恋》中说的,“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也许的确“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可是容得下她这样一个成名心切,不想“平凡”,而今已变得大红大紫的人物吗?能让她惬意地保持着个人主义的一方净土吗?
  原先持个人主义立场,在日本人的淫威下屈服,或从原先立场后退的,大有人在。周作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文学革命的领袖人物之一。20年代即倡导“个人的人间本位”,后宣布退出社会活动,转而经营“自己的园地”,超脱于一切党派、思潮、争论之上,闭户读书,以其渊博的学识、清明的智慧烛照人生社会,隐然是纷攘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一位高洁出尘的隐士。在中国思想文化界,他简直就是一种人格,一种处世风范的象征。像这样一个洁身自好的人物,当然无比爱惜自己的羽毛。他羁留日本人控制下的北平,原也只想维持往日舒适闲逸的生活原型,缄口搁笔,闭门“苦住”。但是日本人不让他享受这样的清静,必要令他为己所用。威逼施压之下,周作人终于就范,由北京大学图书馆长、文学院长而“国府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督办,恂恂儒者竟至于穿上军装,戴上日本人的战斗帽。作为一个清高自恃的个人主义者,周作人的这番遭际不禁使人想起《红楼梦》中妙玉的一句判词——“欲洁何曾洁”。
  但是张爱玲的处境是不同的。周作人不仅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影响巨大,而且精通日文,对日本文化了解甚深,在日本也有一定知名度,所以早被日本文化特务打了主意。周作人一旦变节,全中国文化界皆为之震动,沦陷区的许多文人也跟着纷纷“落水”。张爱玲不过是个刚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子,出道甚晚,无党无派,没有号召力;即便大红大紫,也只不过是个有“俗名”的职业小说家而已,并无太大的利用价值。
  沦陷后的上海,许多在“孤岛”时期呐喊抗日,痛斥投降派的作家处境险恶,一些作家为此蹲日伪的班房而终不屈服,胆怯者则急于洗刷自己,主动“洗心革面”,摇身登上“和平文坛”。张爱玲则没有反日的“前科”,且素不问政治,所写不过男女之私、家长里短,从政治的角度看是个没有色彩、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所以轮不到她来面临上面那些“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刻。而且以她或深或浅有些交往的那些人物论,她也算是“朝中有人”的,真的遇上要她在政治上表态的局面,为她搪塞、说项亦并非不可能。
  平心而论,在某种程度上,在有限的范围内,张爱玲的确仍然可以保持她的个人主义。沦陷区的大环境也留下了这样的缝隙。
  日本人以武力占领了中国的东南半壁河山,但中国政府并未俯首称臣,左右支绌忙于在军事上、政治上站稳脚跟的日本人,实在无暇顾及意识形态的控制,而且也根本拿不出一套稍微像样点的文化政策。日本宣传家声称侵略之举有反共防共的意义,但中国老百姓对政治毫无兴趣;他们奢谈亚洲的兴起,称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是亚洲人起而反抗西方帝国主义,但这说辞鬼也不信。拿不出可以充当意识形态的货色,只好又把孔教抬出来维系人心,以造就“中心意识”,利其统治。然而也不过是虚应事故,走走过场。周作人写《中国的思想问题》,坚持其理性态度,与日伪所倡孔教大有违碍,虽有日本狂热分子片冈铁兵跳出来斥责“反动老作家”,但日方很快息事宁人,以不了了之。后来周作人一口咬定此事是他的学生沈启无从中捣鬼,登报声明,将其革出师门,一场风波遂染上私人恩怨色彩。
  在文学方面,日伪配合“大东亚圣战”,曾鼓吹“大东亚文学”,与抗战文艺唱对台戏,又有所谓“和平文学”。但抗战文艺有民众的民族情绪作基础,“和平文学”之流则既是暗地的宣传,又不得人心,徒增人恨,鼓动家唇燥舌焦给文坛指“方向”,可他们自己终亦数不出几部作品能算作是他们的“进账”,很快自感无趣,偃旗息鼓。南方沦陷区与东北、华北沦陷区更有不同,日本人在那边经营日久,根基稍深,尚可拼凑一些文艺机构组织,在其操纵下搞些有规模的活动,上海、南京这边则是一盘散沙,不成阵式。所以,沦陷区的文坛终形成这样的局面:只要不涉政治,不谈国事,没有明显的反日倾向,各种作品均听之任之。而且30年代成名的作家大多退入大后方,沦陷区文坛实际上仍遥尊那边为主力,甚至日本人控制的报刊、“文坛动态”等专栏内也常登那些一贯宣传抗日的作家的消息,意识形态的半真空状态,于此可见一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南京大学出版社
引言1引言(1)引言(2)从前(1)
从前(2)从前(3)从前(4)家庭生活场景(1)
家庭生活场景(2)家庭生活场景(3)家庭生活场景(4)家庭生活场景(5)
家庭生活场景(6)“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1)“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2)“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3)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4)“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5)“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6)读书岁月(1)
读书岁月(2)读书岁月(3)读书岁月(4)读书岁月(5)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