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云中谁寄锦书来(2)
李格非回到京师是颇合时机的,当时神宗皇帝刚刚去世,哲宗幼帝才即位,朝政全由太后高氏把持,她信任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集团,而苏轼也属于旧党的重要人物,一并受到太后的重用。苏轼是个爱才之人,奖掖了不少后生晚学,许多身份低微而才华横溢的人获得了世人的重视,使元祐时期的文风出现了鼎盛局面。李格非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也为东坡先生所提携,逐渐因文才出众而受到世人的注目。李格非在这个时期与陈师道、张耒等诗人也有所唱和。
但当时的政治局面并不是旧党完全掌握着,新派势力也不甘大权旁落,因此斗争异常激烈。李格非因为政治观点倾向于保守,且性格刚正,与新旧两党中的文人都有广泛的交往,因此便被卷入了斗争的旋涡,备受牵连。首先在元祐末年,高氏去世,哲宗稍微大了些,也就亲自执政。这位哲宗一直做着傀儡皇帝,为了发泄心头的怨气,便报复和排斥旧党重臣,苏轼首当其冲。不过哲宗以及得势的新党大臣还算手下留情,他们只是把怨恨发泄在一些旧党要臣身上,诸如李格非这样的边缘人,而且官职也不高的,起初不会受到太大牵连。比起黄庭坚等苏门四学士,这个"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到反而受到了新党的重用,他们要让李格非做检讨官。这个检讨官的主要职责,就是收集元祐大臣的黑材料,以便在贬谪惩治他们时找到理由。李格非性格梗直,而且本来政治取向就倾向于旧党,朝廷这次阴险的任命被他断然拒绝了,因此也就得罪了当政者,一下子就被逐出京师,当然这是后话。
李格非的才学、性格、以及政治看法无疑都遗传到了李清照身上。李清照在家乡出生后没几年,就和母亲一起被李格非接到了京师。父母的温馨呵护,家庭的浓郁文化气息以及秀美的湖光山色,让李清照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着独特和敏锐的感知力,同时也培养着她的细腻感情。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曾经从山东迁来的李清照,已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活泼和天真变成了此时的含蓄和娴静,她已是个落落大方的闺中淑女。闺中的生活是幸福自由的,但内心却抑制不住一份来自青春的寂寞。这个时候,她已表现出出色的文学才华,在一首词中,她这样写道: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春色显然已经深了,李清照时而独自徘徊在小院中,时而对窗独坐抚琴遥思,可是重帘遮挡,光线昏暗,那份寂寞孤单之情无人能懂,无人可诉。看那薄暮时缠绕于远山的云絮,还有那晚风吹拂下的蒙蒙细雨,李清照知道春光将逝,梨花恐怕也要纷纷凋落了。户外的景色逐渐黯淡下来,春天的美景良辰逐渐远去,李清照这个少女心头一丝丝飘忽的愁绪却久久挥之不去。
又是一个春天,她走了出去,到郊外散心。她留恋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她要在闲散又自由的漫步中把寂寞忘却,要将眼前最后的几缕春光,来慰藉自己惆怅的情怀,可归来后却仍然愁肠百结: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一场雨疏风骤,肯定摧残了踏青时见着的海棠。李清照没有出门,她昨夜醉了,不知何事,也许有宽慰不了的感情。她借人之口来问自己这个帘中人,知道么,外面一定是绿肥红瘦的狼籍之景了。思春之愁变成了伤春之哀,这是李清照和一般女子的不同处。许多女子也有这样敏感的心灵,也对美好年华珍惜不已,可她们不会这么强烈,不会这样伤情。她们也许会轻易地将自己的终生随便托付给某个男子,从此相夫教子,度过一生。李清照不会这样轻率,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美好向往让她如此深沉、如此执著,她借惜春来自惜,而伤春的结果却是自伤,她寂寞地醉在了淡淡的酒意里,面颊红润。
到了清明时分,春风和煦,江梅虽已凋残,杨柳还是依依。这是闺中少女最快乐和忙碌的时候,可以和女伴们一起斗草比试、一起荡秋千。清晨那玉炉中沉香的袅袅残烟,久久回味的昨夜梦境,李清照淡淡的愁丝如远山的雾霭难以散却。在这么一个大好春光里,本应该活泼欢快、生活自在的少女,为何还是愁似去年。大约此时的李清照,已有明显的性别觉醒意识,这份思春情怀预示着她真的成熟长大了。一首词中,她写到"黄昏疏雨湿秋千"这样一句,作为词人的她,并不愿明明白白地将愁绪所指道破,怀着少女的那份羞涩矜持,只是用黄昏时分疏雨打湿秋千的画面来表达。待字闺中,到了婚嫁年龄的李清照,由于这份矜持,少了一些少女的天真烂漫,多了些娴静与成熟。
她在等待命运中的那位郎君出现。
二
历史把绣花球投给了一位幸运的男子,这个人就是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赵明诚出生的家庭也有极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同是官宦家庭。赵挺之的官做得极大,自神宗熙宁三年登进士第后不久,便被授予德州通判之职。在地方上,他与其他官员比显得敏捷而有才干,擅长处理棘手复杂的日常政务,属于酷吏一类,前文中说到的黄庭坚就曾与之在山东一起任过职,最后还被这个赵挺之诽谤了一本。可见赵在官场的声誉不怎么好,不过就是这样一位为了作官不择手段的人,反在哲宗元祐元年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召试馆职,除集贤校理,次年转为监察御史。宋代的君王非常重视谏官,做谏官的人基本上都是皇帝的亲信,负责监督朝廷百官的职守,具有广泛的发言权,最重要的是以后升迁起来会比一般的官员要快得多。因此,赵挺之仕途上可谓顺风顺水,前程光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