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下属,又时不时犯这样的毛病,领导就会视你为“危险角色”,对你保持一定的警戒,甚至设法来“制裁”你。这时,即使你有意同领导配合,也为时已晚了,人家可能已不愿赏识你的配合了。对此,不妨谨记经验人士的忠告:不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
吃饭吃个半饱才有助于健康,饮酒饮到微醺才能体会到饮酒的快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隙。留有余地,才会有事后回旋的空间。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要留一点缓冲的余地,才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
某项工作的难度很大,老板将此事交给了一位下属,问他:“有没有问题?”下属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老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这就是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往里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如果你是个细心的人,你就会发现,很多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等,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儿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会很难看的。
我们在工作中更应该注意。上级交办的事当然应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情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当别人有求于你时,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如此,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自己的人生自己把握,一辈子要走的路很长,谁都不能保证将来会是什么样。
说话不留余地等于不留退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逻辑已不适合复杂多变的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有时是你无法承受的,与其与自己较劲儿,不如多用一些缓和语气之类的说话方式。
用不确定的词句一般都可以降低人们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人们因对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谅解来代替不满,有时他们还会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会全部抹煞你的成绩;你若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他们往往喜出望外,这种增值的喜悦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因此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讲的太满,要收放自如,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在适度和完美之间找到平衡。
与同事相处不要情绪化
凡事要三思而行,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看到它的正面和负面,切忌片面性和情绪化。有忧患意识,才是做人成熟的表现。
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观念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带有非常明显的个性特征。人们之间的喜好有时候是无法相容的。但是在办公室,这种情况一定要控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冷静理智,千万不要意气用事。
有一位朋友,在工作中很负责,而且办事也非常利索,工作能力也比较强,上司很欣赏他,并打算给他升职。但是他有个毛病,那就是情绪化特别浓,周围的同事很不满意。两年过去了,这位朋友的职位还是依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朋友在工作中表现出不满情绪,认为自己能力强,没有被提拔,而那些各方面不如他的人在职务上却超越了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