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解“毒”於丹 》
快樂的莊子?抑或是痛苦的莊子(1)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文/莊樗
翻遍《於丹〈莊子〉心得》,我們可以看到,她又一次同《於丹〈論語〉心得》一樣宣揚她的快樂哲學。這一次,她藉助的是“逍遙遊”的概念,把莊子解讀成逍遙出世,活得非常瀟灑的人。
這是有所偏頗的。
那些沒細心讀書的人們總以為《逍遙遊》是一篇教人如何逍遙的文章,其實莊子論證的是如何的不得逍遙,如何的受囚於世間,而教人逍遙的獨門心法在《齊物論》中。
不得逍遙的論述,讓我們看到了人生活在世界上的痛苦,這是無法言說的憤怒。這種憤怒看似毫無緣由,事實上卻伴隨着人的生活的始終。可以說,人之為人的缺陷最大、最主要的一點應當是指人無法超越自己所在的時空的囚禁。
也正是如帕斯卡爾所說:“在我們與地獄或天堂之間,衹有生命是在這兩者之間的,它是全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
莊子是有“大愛”之人,心腸極熱,而不是像人誤解的那樣是冷心冷眼,不關心時事世事的人。
莊周之所以終生不仕,不願參與政治,不願厲行王道,是因為他看到了所謂的政治放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不過是一些遊戲和騙局。即便是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天下,為了百姓,結果難免一樣,墜入歷史的騙局。
莊周的痛苦來自於他的熱情,他有多大的熱情去憂心人的存在,便有多大的痛苦。他冷眼醒醒於世,如清代的鬍文英在《莊子獨見》中所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挂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意思是說:莊子雖然冷眼看人世間熙熙攘攘為名利而來往,但卻是不能捨卻那份熱情;冷眼下隱藏的是他那滿腔熱血,也因為他的憤怒終是讓他不能忘懷。這份“大愛”就是阻止他不能逍遙遊的原因。正因為選擇的是冷眼看待的態度,所以,天下的是非麯直,他都能超乎其外。雖然他知道那份“大愛”到頭來是毫無用處,但依然冷眼熱心,那種他倡導的以“齊物論”來達“逍遙遊”,也始終未能做到。
這就是莊子自身的矛盾。他知道“道”是不可言說的,卻要說出來;明白“得意而忘言”,卻仍然要將之告訴世人;知道齊物才能逍遙,自己卻不願放棄那份對世人的憐憫和熱愛。
鬍文英又寫道:“莊子最深情,人衹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怨在天下;三閭之哀在一時,而漆園之哀在萬世。”
三閭大夫屈原的自殺是源於自身信念的危機。信念和理想支撐屈原生活在人世間,這是活着的根基,一旦那些信念和理想被抽離、被否認,他便墮入了虛無之中。於是,他以死來捍衛自己的信念。我們看到了屈原作為一個愛國者的崇高形象。他奉行的是王道,心牽的是楚懷王所在的國傢。他的痛苦不過是一時的人世盛衰變遷。而莊子看到了更寬廣、更深入骨髓的痛苦,那種任何時代,任何人都無法逃避開的痛苦。
這種痛苦也就是人的局限性,人在世上所受的羈束與桎梏。於是,深受莊子影響的阿根廷作傢說:“我最大的悲哀就在於我是博爾赫斯。”人之所以為人的悲劇性便在於此。正因為如此,博爾赫斯一輩子都在以文字來營造迷宮。在他的作品裏,迷宮是作為世界的一個象徵,人永遠無法超脫迷宮(即這個世界),唯有在死亡來臨之際。
莊子思想和屈原的“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實質並不會矛盾。這兩個浪漫主義的合流集中在唐代李白身上。
近代著名詩人龔自珍在《最錄李白集》中說:“莊騷實二,不可以並,並之以為心,自白始。”如果說在李白之前,還有晉代的陶淵明,是搖擺在兩者之間的話,自李白開始,後世的詩人們身上集合莊騷兩者思想的倒不算少。屈原的遠大政治抱負、積極用世,被後世的詩人們納入了儒傢的傳統中,而莊子主張的自然無為,齊物而超越的逍遙自由,卻是深滲到詩人們的血液裏了,但兩者本是一對矛盾、相互排斥的思想,李白、蘇軾卻能夠把它們集於一身。進則儒,退則道。更甚是可以說,進則是孔傢的進取心態和屈原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英雄情結,退則是老子、莊周的醒醒無為地痛苦,心中未曾放棄尋找那種“惡乎待哉”的逍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 | “冕”就是指當官嗎(1) | “冕”就是指當官嗎(2) | “冕”就是指當官嗎(3)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