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 第53节:徐复观擎起这把香火的猛士(10)      Zhou Weijun

  徐复观说自己是以"治思想史为职志的",他的成就首先表现在思想史方面,无论学术成果的质和量,都超出一般学者之上。其《两汉思想史》三大册,《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的基础》等思想史著作,都是可以让他名垂学术史的。徐复观半生学术事业最突出、同时最具现实意义的成就,乃在于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爬梳剔抉和对西方现代社会政治的深入研究,"究天人际,通古今之变",从而对古今一切专制政治的无情批判、对中西政治思想及实践之优长和缺失的轩轾批评,以及对儒家德性民主精神的热烈阐扬。
  无惭尺布裹头归
  大学教授对徐复观来说是最神圣的职业,多年来他一直梦寐以求,没想到在1952年他终于梦想成真。这一年台中省立农学院力邀徐复观去讲学,校长林一民满怀诚意地三顾茅庐。这所学校是中兴大学的前身,当时台中没什么著名大学,农学院已经是最好的学校了。校长林一民为了扩大办学影响,求贤若渴,四处搜罗人才,怎么可能会放弃徐复观这位家门口的社会贤达。此时的徐复观因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成了港台知识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加之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并在国民党军政高层摸爬滚打多年,个人本身就极其具有传奇性的魅力,所以农学院邀请徐复观加盟是情理之中。
  徐复观被台中农学院安排讲授"国际组织与国际形势",这门课程对于徐复观可能是勉为其难,他个人兴趣和专长都不在此,所以第二年他旋即提出不再教授这门课,而改教大一的国文课,并由兼任转为专任。大一国文大致等同于现在大学里的"大学语文",对文学历史这些林林总总的基础知识都要有所涉及。徐复观深知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因此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台下基本功的训练上,每次课前他都会认真备课,事先反复高声吟诵课本文章,把所有准备的材料读个滚瓜烂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文章后对前人文采优劣自会观若洞火。这次教课的转变让徐复观对中国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领会,他如此用功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学生感到他的课很有兴味,另一方面他自己可以和早年习得的桐城派文论"重温旧梦"。
  徐复观逐渐对自己在台中农学院任教心存遗憾,因为这所学校毕竟是农业理工为主,学生学习国文的目的是对文化常识进行扫盲,属于专业主课外的玩票性质。所以无论徐复观教得如何精彩,也不可能会培养出中国文化的衣钵传人。这一种只见"开花"不见"结果"的无谓劳动,当然不是徐复观的理想和追求。
  1955年,台中创立了私立东海大学,这所学校是有美援资金作为创校基础的基督教性质大学,无论在师资阵容还是校舍软硬体设施各方面,都是当时台湾新兴大学的典范。校长为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嫡孙、曾纪泽之子曾约农,蒋介石素来崇敬曾国藩,将其著作及语录悬为终生治军与修为之圭臬;曾约农和宋美龄同为基督教教友,所以曾约农受蒋介石夫妇极高的推崇,在台湾学术文化界有着很高的威望。曾约农校长邀请徐复观入东海大学,予以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之位。曾约农认为既然在中国就应当不仅仅以基督精神来办学,比较认同徐复观提出的中西兼通的文化精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前言(1)第2节:前言(2)第3节:前言(3)
第4节:前言(4)第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第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2)
第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3)第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4)第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5)
第1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6)第1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7)第1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8)
第1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9)第14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0)第1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1)
第1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2)第1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3)第1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4)
第1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5)第2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6)第2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7)
第2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8)第2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9)第24节: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