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 》
象喻的寻求者(1)
魏斐德 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
除一些荒诞哲学家外,传统的中国思想家都把有规律性的理归因于各种发生的事件,他们的困难在于识辨出那些事件中所隐藏着的规律性。因为相互决定的关系,并不像发展规律那样处于不断的相互变化之中,所以辨识出的那些往复循环似乎就是对变化的最合乎逻辑的解释了。很幸运,过去已有经典著作提出了解释这个理的基本线索,如宋代大哲学家朱熹(1130—1200)所写的:
《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易》以形而上者说出在那形而下者上,《春秋》以形而下者说到那形而上?摇?摇?摇者去。[273]
因此,影响历史的个人力量来自于他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能力。这种对限制绝对自由的承认,即对历史和个人所生活的时代的意识,能够使君子知道何时行动和如何行动。
带有必然性的自由构成了《易经》的基本要旨。也许其中的《文言》篇对此做了最好的表述;《文言》应该是孔子对《易经》第一卦“乾”所作的个人注解。此卦本身由六个爻(所谓“九”)组成。按上下顺序一爻一爻地被解释。这样,对原文(读作“潜龙勿用”)的第一爻或者“初九”,《文言》分析如下: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274]
宋代大学者程颐(1033—1107)又对这一段文字作了如下的注释:
初九阳之微,龙德之潜隐,乃圣贤之在侧陋也。守其道,不随世而变;晦其行,不求知于时;自信自乐,见可而动,知难而避,其守坚不可夺,潜龙之德也。[275]
《易》以这种方式描述了一种自然与人之发展的有规律性的循环。君子的艰巨任务是要把日常事件的世界与其顺序精确地连接起来。筮术通常有助于对这个发展阶段的阐释,如《易》不仅仅是一本占卜的经文。它描述了不断转换阴阳关系的一种规则渐进性;这种渐进性只有在个人的极端危险时刻才会被忽视。在这危险时刻———如果君子有了正确的判断———个人必须独善其身,以等待以后个人可以影响(甚或引起)事件的时期。
例如,同一卦的第四爻把龙的徘徊上升描述为“跃在渊,无咎”。如果我们认为龙的飞舞象征着一个新朝代的建立,而且在新朝代建立时期一个学者官员决定支持哪一个想称王者,意味着一个有巨大风险的选择,那么《文言》的注解就越发有意义:“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276]此时,程颐甚至通过极力主张顺时而更加强调这种灵活性:“君子之顺时,犹影之随形,可离非道也。”[277]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前言(1) | 前言(2) | 前言(3) | 前言(4) | 革命奠基人(1) | 革命奠基人(2) | 革命奠基人(3) | 革命奠基人(4) | 革命奠基人(5) | 革命奠基人(6) | 革命奠基人(7) | 革命奠基人(8) | 革命奠基人(9) | 革命奠基人(10) | 红太阳(1) | 红太阳(2) | 红太阳(3) | 红太阳(4) | 红太阳(5) | “独裁者”(1) | “独裁者”(2) | “独裁者”(3) | “独裁者”(4) | “独裁者”(5)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