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歷史與意志: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   》 象喻的尋求者(1)      魏斐德 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

  除一些荒誕哲學家外,傳統的中國思想傢都把有規律性的理歸因於各種發生的事件,他們的睏難在於識辨出那些事件中所隱藏着的規律性。因為相互决定的關係,並不像發展規律那樣處於不斷的相互變化之中,所以辨識出的那些往復循環似乎就是對變化的最合乎邏輯的解釋了。很幸運,過去已有經典著作提出瞭解釋這個理的基本綫索,如宋代大哲學家朱熹(1130—1200)所寫的:
  《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易》以形而上者說出在那形而下者上,《春秋》以形而下者說到那形而上?搖?搖?搖者去。[273]
  因此,影響歷史的個人力量來自於他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能力。這種對限製絶對自由的承認,即對歷史和個人所生活的時代的意識,能夠使君子知道何時行動和如何行動。
  帶有必然性的自由構成了《易經》的基本要旨。也許其中的《文言》篇對此做了最好的表述;《文言》應該是孔子對《易經》第一卦“乾”所作的個人註解。此卦本身由六個爻(所謂“九”)組成。按上下順序一爻一爻地被解釋。這樣,對原文(讀作“潛竜勿用”)的第一爻或者“初九”,《文言》分析如下:
  竜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竜也。[274]
  宋代大學者程頤(1033—1107)又對這一段文字作了如下的註釋:
  初九陽之微,竜德之潛隱,乃聖賢之在側陋也。守其道,不隨世而變;晦其行,不求知於時;自信自樂,見可而動,知難而避,其守堅不可奪,潛竜之德也。[275]
  《易》以這種方式描述了一種自然與人之發展的有規律性的循環。君子的艱巨任務是要把日常事件的世界與其順序精確地連接起來。筮術通常有助於對這個發展階段的闡釋,如《易》不僅僅是一本占卜的經文。它描述了不斷轉換陰陽關係的一種規則漸進性;這種漸進性衹有在個人的極端危險時刻纔會被忽視。在這危險時刻———如果君子有了正確的判斷———個人必須獨善其身,以等待以後個人可以影響(甚或引起)事件的時期。
  例如,同一卦的第四爻把竜的徘徊上升描述為“躍在淵,無咎”。如果我們認為竜的飛舞象徵着一個新朝代的建立,而且在新朝代建立時期一個學者官員决定支持哪一個想稱王者,意味着一個有巨大風險的選擇,那麽《文言》的註解就越發有意義:“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276]此時,程頤甚至通過極力主張順時而更加強調這種靈活性:“君子之順時,猶影之隨形,可離非道也。”[277]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前言(1)前言(2)前言(3)前言(4)革命奠基人(1)革命奠基人(2)
革命奠基人(3)革命奠基人(4)革命奠基人(5)革命奠基人(6)革命奠基人(7)革命奠基人(8)
革命奠基人(9)革命奠基人(10)紅太陽(1)紅太陽(2)紅太陽(3)紅太陽(4)
紅太陽(5)“獨裁者”(1)“獨裁者”(2)“獨裁者”(3)“獨裁者”(4)“獨裁者”(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