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走向共和 》
康有为梁启超的错在哪里?
盛和煜 Cheng Heyu
张建伟 Zhang Jianwei
最近我的生活习惯有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都与一部央视的电视剧集《走向共和》有关。若在平时,每天的这个时间,我一般都端坐在电脑前用COUNTER-STRIKE消化晚饭,而这部电视剧却让我自动放弃了这一良好习惯,与家里的老婆子争起电视机来了。
过了没多久,老婆子的兴趣也渐渐被我带动起来,和我一起看将起来。当电视剧里的康有为梁启超们搞起了君主立宪,老婆子在一旁问我:“这个维新和孙中山那个共和有什么
不一样吗?”我当时想也没想随口答道:“这个维新是体制内的,孙中山搞的是体制外的。他们最终都要搞宪政,只是一个有皇帝一个没皇帝。”老婆子哦了一声就不再问了。
当电视里的康梁亡命海外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时,老婆子的问题又来了,这一次她的问题让我挠了头:“为什么维新会失败?”好大的一个问题!有点超出了我的能力了。我只好含糊地说:“主要是光绪没权,一旦慈禧觉得维新会危害到她,她就不会维新了。再说康有为也太急了,他那么一弄,那些当官的肯定不乐意,他应该慢慢来的。”
剧集还是一集一集地放着,今天徐锡麟去了我的老家安庆,临行前孙文不让他去,说是梁启超是在让他们送死。这时,许久没有问题的老婆子又发问了:“孙中山为什么不让他回国?他怎么又说梁启超是让他们送死呢?”这个问题让我犯了难,我该怎么回答呢?这次是慈禧要搞新政,她说话该是算数的,可结果是清朝的新政只是徒有其表,并且孙中山的话不幸言中,徐锡麟最后被恩铭凌迟处死,心肝被炒着吃了。
现在我坐在电脑前,想想刚才老婆子的问题,觉得康梁们对形势有些误判了。
我们从小的教育一直都说,中国古代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古代的皇帝是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想康梁们当时一定和我们现在想的一样,康有为不也一直把维新的希望寄托在光绪身上吗?直到维新失败时,他还觉得是慈禧从中作梗欲除之而后快,在他的心里一定是这样认为的:只要把慈禧除掉,光绪掌握了实权,那么维新就一定会成功。直到今天,我们许多人不也还是这么想的吗?
其实康有为错了,他错在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清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一个外族统治的朝代,并且满人在全国人口中占的比例绝对是少数。这就使得满人为了统治一个比自己本族庞大得多的民族时,本能地更多去考虑自己本族的利益和怎么去控制汉人。在清朝官制,大学士尚书侍郎满汉各半外,军机处与六部及封疆大吏绝大多数都是满人。并且在这些官位里,许多都是世袭下来的。这种情况直到太平天国之后才开始由汉人担任封疆大吏,甲午之后又都换回了满人。
清朝是由一个满人来统治的朝代,做为异族,他们之间共同的利益就是维持本民族的统治,这个共同的利益使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所有的满人组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来统治国家,在这个利益集团里,皇帝只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代表或者说是家长,如果这个利益集团不复存在,那么皇帝的统治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电视剧里,慈禧似乎是为了自家的统治万年不变,才开始考虑实行“新政”。但是这个新政先天就不良,如果严格实行,这等于是抛弃了这个利益集团里其他的人,自然会遭到这个利益集团的共同抵制。如果还要维护这个利益集团的共同利益,那么新政还有什么可实行的必要呢?在电视剧里,新官制尚未实行既被群起反对,慈禧似乎最终也意识到了这个利益集团是她“自家”统治的根本,新官制夭折。而可悲的是,康梁们却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皇帝有权并且支持他们,维新自然可能成功。这就是康梁们犯的最大的错误。
在这一点上,孙文应该是早就看清的。他革命的口号第一句就是“驱除鞑虏”,他明白,只有推翻了皇帝和他的利益集团,宪政共和才能实现。
历史往往用自己的行进证明着自己的道理。到了二十世纪的苏联,戈尔巴乔夫也开始了自己的“维新”历程,他“维新”的结果使自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今天我们看来,他的“维新”把一个利益集团送进了坟墓,但他却忘了自己的统治正是由这个利益集团来支撑的。根本不复存在,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王十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大型60集历史剧同步图书《走向共和》 | 《走向共和》美化李鸿章?相关图书即将出版 | 《走向共和》两极争议白热化 导演张黎解迷津 | 《走向共和》编剧盛和煜称:愿为李鸿章负责 | 南方周末:《走向共和》的内幕故事 | 第一章 修园子(一) | 第一章 修园子(二) | 第一章 修园子(三) | 第一章 修园子(四) | 第一章 修园子(五) | 第一章 修园子(六) | 第二章 洋务运动(一) | 第二章 洋务运动(二) | 第二章 洋务运动(三) | 第二章 洋务运动(四) | 第二章 洋务运动(五) | 第二章 洋务运动(六) | 第三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一) | 第三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二) | 第三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三) | 第三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四) | 第三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五) | 第三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六) | 第四章 一局双赢(一)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