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歷史的壞脾氣 》
警惕“兒戲戰爭觀”的重現
張鳴 Zhang Ming
早聽說電影《小兵張嘎》改編成電視劇了,衹是鄙人一嚮對所謂的“名著”改編印象不好,所以並沒有註意。這幾天看書看纍了,打開電視,手裏拿着遙控板,一通鬍摁,居然瞥見此劇正在“熱播”,忍不住多看了一會兒。發現原來在那裏,戰爭已經變成了地道的兒童遊戲,比當年的“嘎子”更進了一層:嘎子和胖墩們,出入戒備森嚴的日軍司令部,就跟到他們二姨傢串門一樣,連票都不用買。
出於宣傳革命英雄主義的需要,在過去相當長的歲月裏,我們的電影戰爭題材占了絶大部分;而戰爭片無論拍得好壞,調子都差不多相近,無論是殲滅戰的大場面,還是遊擊戰的冷槍冷炮,敵人總是一片片地倒下,我軍縱然死上一個也難。其效果,在小孩子看來是這樣的:打仗好玩。文革時期享有豁免權,得以跟八個樣板戲一起放映的《地道戰》《地雷戰》《南徵北戰》特別典型,而文革時期遭到禁映的《小兵張嘎》也是如此,雖然此劇老少咸宜,尤其受小觀衆的喜愛(本人就是其中一個)。那年月,由於受這種戰爭片的影響,跟我上下歲數的少年們,對於戰爭有着近乎狂熱的追求和喜愛。1969年“珍寶島事件”期間,我們自覺自願,沒黑沒夜地挖地道,衹是我們那裏地下水位太高,地道沒等挖完就被淹掉了,怎麽也找不到《地道戰》的感覺。大一點的孩子們還設法做土製火藥槍,甚至比着《地雷戰》的樣子做地雷(最後被老師製止)。大傢衹有一個念頭,盼望着仗快點打起來,打得越大越好。
盼望打仗,當然是希圖通過戰爭當英雄。雖然大人也告訴過要戰鬥就會有犧牲,但潛意識裏都覺得英雄挺好當的,無論敵人武器怎樣精良,人數如何衆多,但都可以被幾個毛孩子捉弄得團團轉,一個一個地被幹掉。無論國民黨還是日本人,都衹是革命的好人(包括紅孩子)的武器運輸隊,和供他們戲耍而且可以隨便殺掉的狗熊。
中國的孩子真是有幸,在全世界(包括前蘇聯)都在反思戰爭的殘酷性的時候,而我們的電影卻硬是給孩子的心靈中留下了戰爭好玩的強烈刺激,以至於天天盼着戰爭的早日到來。當年中蘇戰爭沒有爆發,在今天看來算是萬幸,可是在那時的我們看來卻是萬分的遺憾。不過,比我們年紀大一些、同樣受過這類電影熏陶的哥哥姐姐輩,似乎比我們更有幸,他們中的不少人居然趕上了真刀真槍地操練電影裏教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講,文革中武鬥能夠那麽迅速地從棒子、紮槍升級到槍炮甚至坦剋,而且全面演練攻堅戰、遊擊戰、麻雀戰,這一切跟我們強烈的宣傳甚至教學目的的戰爭片不無關係。衹是,這些招數沒有機會在“帝修反”身上施展,全用在了“本來沒有根本利害衝突”(毛澤東語)的自己人頭上。
將原本殘酷、血腥的戰爭變成好玩的兒童遊戲,不僅麯解了戰爭,而且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孩子血腥的習性。雖然文革已經過去了,那一代認真操練過戰爭遊戲的人們,也許已經意識到戰爭並不怎麽好玩。開放以後的大人孩子也看過了《野戰排》《最漫長的一天》《這裏的黎明靜悄悄》這樣真實地反映戰爭殘酷的片子,但是,長期隱藏在人們心裏的嗜血因子其實並沒有真的消除。我們看到網上和生活中,一談到跟某些大國的關係,動輒冒出來“打”、“殺”、“剁”、“滅掉”這樣的豪言壯語。臺灣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化人竜應臺(註意:人傢是女性),僅僅因為寫了一篇讓某些人感到不快的文章,就招來若幹網友要殺她全家的威脅。看到這些東西,真不知道我們是否滑進了時間隧道,掉到了獵人頭的野蠻時代。
電視劇《小兵張嘎》在暑假熱播,想必是在打正在放假的孩子們的主意,以提高收視率。我相信,肯定有孩子像當年的我一樣,喜歡這種戰爭遊戲,進而喜歡戰爭。但是我還是認為,讓孩子討厭戰爭、遠離戰爭可能更好。當戰爭真的來臨的時候,孩子們更可能地是做了真正的炮灰(被炮彈炸成了灰),而拿起武器捲入戰爭的孩子,如果不是不得已的話,一般都是無法言說的悲劇。當我們看到在電視鏡頭中,那些拿着武器相互開火如同遊戲一樣的非洲孩子時,難道有誰會贊美他們的英雄主義?
當年,我正沉迷於渴望戰爭的幻想的時候,有位老人告訴我一句話:寧為太平犬,不為戰亂人。我花了幾十年的功夫,纔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僅因為我天性愚鈍,實在是當年的電影《小兵張嘎》太迷人了(當年的小嘎子,演技絶對比現在的高一大截)。正因為這樣,《小兵張嘎》還是歇歇吧,無論它是電影還是電視劇。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五四”傳統與軍閥餘蔭 | 北京兵變與袁世凱 | 袁世凱的“選舉” | 買個總統當當 | 軍漢“韓青天” | “臭棋簍子”段祺瑞 | “三不知將軍”和他的詩 | 孫殿英和他的“麻將相術” | “馬桶將軍”的用人術 | 藉佛法鬥架的武夫 | 各大馬路巡閱使 | 神仙治軍 | 昔日南天王 | 別個世界裏的第一夫人 | 總理縣長唐紹儀 | 順人章士釗 | 簧聲戲影裏的西太後 | 西太後、義和團和公使夫人 | “官屠”刀鈍 | 康熙的才學 | 雍正的天真 | 《三國演義》與隆科多的晦氣 | 道光皇帝的考試規則 | 關於三個“猛人”的神話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