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话 》 解析人格触摸灵魂的书:童话人格 》
《狮子王》三(1)
柯云路 Ke Yunlu
当然,《狮子王》触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绝非仅在这里。如果我们将《狮子王》放在对俄狄普斯神话与《西游记》的破译之后,我们就可以经过一个更深入的剖析过程看清楚这个童话故事内部隐藏的真正情结与意义。 《狮子王》是辛巴的故事,辛巴是主人公,是孙悟空,是儿子的代表,是儿童的代表。辛巴的故事就是一个儿童的梦。只有从对辛巴成长过程的分析中,我们才可能真正发现《狮子王》艺术力量的根源。 在这里,俄狄普斯情结的理论首先使我们有所发现。 《狮子王》同样非常主要地贯穿了木法沙和辛巴这样一对父与子的关系。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儿童的俄狄普斯情结远不像俄狄普斯神话那样直露了,它以更隐蔽得多的形式流露出来。现代艺术家懂得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普斯情结的概念,他们自觉的意识完全有可能将任何俄狄普斯情结的原始表现予以否决。 然而,这是自觉了的、成熟了的人类文化观念,是成年人的观念。 对于年幼的男性儿童,无论他在怎样成熟的伦理道德文化熏陶下,恋母憎父情结总是存在的。儿童那种幼稚的、痴心妄想式的弑父娶母愿望,也同样会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它依然有可能透过种种辉煌的伦理道德文化有隐蔽的表现形式。 这样,我们便在《狮子王》中看到了,辛巴虽然没有像俄狄普斯那样无意中弑父,然而,他却以更加无意识的方式杀害了父亲。 这或许是弑父情结更加隐蔽变相的实现。 也许《狮子王》的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他想远远躲开俄狄普斯神话情节,以完全歌颂的方式来表现父与子的关系时,潜意识却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将隐藏在作者或者说整个现代人类社会中的俄狄普斯情结作了显露。父亲的死虽然由于儿子的年幼无知,然而,年幼无知的过失毕竟像一把利剑结束了父亲的生命。 这样,从故事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俄狄普斯情结的表现。只要看透这一点,就能由此出发,看清楚《狮子王》的真正力量。我们就会看到辛巴这个小儿子的全部人生故事的动力,以及他牵动观众的力量来源。 一,因为幼稚的过失,使父亲为自己牺牲了生命。 这种无意识的弑父行为自然在辛巴内心造成了强烈的愧疚与罪过感,刀疤的指责更强化了他的罪过感。这种罪过感浓重地笼罩着辛巴的心灵,也会同样浓重地笼罩着观众的心灵。它与人们在儿童时期形成并潜伏下来的俄狄普斯情结相共鸣。 这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揪动的是人们深层潜意识的能量。 当小辛巴看到父亲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时,当他逃离狮子王国远走他乡时,他那年幼无知而又无援无助的哀泣极大地感染了观众。他们也许不曾自觉这里的原因,然而,一定在情绪深处领会到一种巨大的歉疚与罪过感的冲击力。 二,这种罪过感又有冤屈的性质。 在故事中,父亲由于救护辛巴而受伤,受伤后又死于刀疤的迫害,是刀疤残忍地将木法沙推下了悬崖。正是这种安排,一方面使辛巴承担了父亲因他死去的巨大歉疚,另一方面又使辛巴蒙受了某种程度的冤屈。 这样,对这种冤屈有朝一日得以洗刷的期待,成了故事具有巨大牵动力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辛巴的行动在观众心目中保持着一个悬念,他自始至终在默默而有力地喊着一句话:儿子没有罪。这样,洗刷自己的歉疚与洗刷冤屈结合在一起,辛巴的命运就更有了牵动人心的力量。 无意中弑父娶母的俄狄普斯是令人同情的;而在无意中让父亲为自己牺牲,又在一定程度上蒙受不白之冤的辛巴是更加令人同情的。 三,辛巴的不幸遭遇使人们期待着故事的发展,他应该洗刷自己的歉疚与罪过,他还应该洗刷自己蒙受的冤屈,而这两者又与为父亲报仇结合在了一起。 在这个现代童话中,导致父亲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刀疤的加害,这就为辛巴提供了讨回血债、为父报仇的条件。这样,就不只是弑父情结之后无以摆脱的愧疚与罪过感,而且有了洗去愧疚、赎下自己罪过的积极表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作家出版社 |
|
|
一 为什么活着(1) | 一 为什么活着(2) | 二 人格的概念(1) | 二 人格的概念(2) | 三 童年(1) | 三 童年(2) | 狼来了一 | 狼来了二 | 狼来了三(1) | 狼来了三(2) | 狼来了四 | 狼来了五 | 狼来了六 | 狼来了七 | 俄狄普斯情结一 | 俄狄普斯情结二 | 俄狄普斯情结三(1) | 俄狄普斯情结三(2) | 俄狄普斯情结三(3) | 俄狄普斯情结四(1) | 俄狄普斯情结四(2) | 俄狄普斯情结五(1) | 俄狄普斯情结五(2) | 俄狄普斯情结六(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