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读苏东坡:女性情感卷   》 薄命佳人:颜色如花命如叶(1)      东方龙吟 Dong Fanglongyin

  说到这儿,我们必须提到苏轼名作之一《贺新郎》。这是一首屡让世人称赞,也每每让人如同猜谜的作品,主旨究竟表达什么,为谁而作,至少有五六种见解,可谓众说纷纭,弹讥四起 。由于下文还要专论,这里仅录该词的《序》:
  余倅杭日,府僚湖中高会,群妓毕集,惟秀兰不来,营将督之再三,乃来。仆问其故,答曰:“沐浴倦卧,忽有扣门声,急起询之,乃营将催督也。整妆趋命,不觉稍迟。”时府僚有属意于兰者,见其不来,恚恨不已。云:“必有私事。”秀兰含泪力辩,而仆亦从旁冷语,阴为之解。府僚终不释然也。适榴花开盛,秀兰以一枝藉手献座中。府僚愈怒,责其不恭。秀兰进退无遽,但低首垂泪而己。仆乃作一曲,名《贺新郎》,令秀兰歌以侑觞,声容妙绝,府僚大悦,剧饮而罢。
  这篇长序见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东坡词》,有人说这是根据宋人杨湜《古今词话》改写的,为此还有一系列是是非非,我们将辟专节评述。这里只想说明一点,从此序中,可以看到苏轼在尴尬的场合里,会极力为官妓解围,至少在宋人的传说中曾经如此。
  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还有一首《薄命佳人》诗,显然在写歌妓。诗的原文是:
  双颊凝酥发抹漆,眼光入帘珠的皪。
  故将白练作仙衣,不许红膏污天质。
  吴音娇软带儿痴,无限闲愁总未知。
  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
  诗中再次提起,这位美貌绝伦的佳人身着白衣,像仙子一般飘逸;她身为吴人,娇音软语,却没有涂脂抹粉,眼睛里闪烁着珠泪,这种凄楚和伤悲,又与前面所说的周韶极为接近。不过,无论这位歌妓是谁,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苏轼对她充满怜悯,同时又非常无奈。
  “自古红颜多命薄”一语,道尽数千年来歌儿舞妓的悲惨命运。在苏轼之前,唐人也曾有过类似的歌诗:
  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
  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
  ——白居易《陵园妾》
  每怜容貌宛如神,如何薄命不胜人?
  ——刘元淑《妾薄命》
  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玼。
  薄命不生子,古制有分离。
  ——张籍《离妇》
  白居易借宫女幽居、不得宠幸而抒发自己命运不济的哀怨;刘元淑写女子嫁给征夫,终日孤守空房;张籍则写女人因不能生育、从而被丈夫遗弃,三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那个时代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悲剧。专写妓女的诗,则以韦庄的《伤灼灼》最为突出:
  尝闻灼灼丽于花,云髻盘时未破瓜。
  桃脸曼长横绿水,玉肌香腻透红纱
  多情不住神仙界,薄命曾嫌富贵家。
  流落锦江无人问,断魂飞作碧天涯。
  韦庄在《伤灼灼》诗题下曾注道:“灼灼,蜀之丽人也。”这位谢却富家子弟之邀,宁愿流落锦江红尘的歌妓,最后命运就是天涯“断魂飞”。深谙前贤诗文和蜀川掌故的苏轼,在《薄命佳人》诗里吸取了以上诸诗的意蕴,却用“闭门春尽杨花落”一语,暗示这一佳人最后的出路:遁入空门,成了尼姑。南宋人周煇后来记载道:
  煇在建康,于老尼处得东坡元祐间绫帕子,上所书《薄命佳人》诗,末两句全用草圣,笔势尤超逸。尼时年八十余矣。又于吕公经甫家见所书《伤春词》。
  ——《清波杂志》卷二《东坡八赋》
  在《苏轼诗集》里,这首《薄命佳人》诗列于陪陈襄去吉祥寺看花诗之前,应是熙宁六年(1073)春天作。显然,这位“佳人”当时已经出家为尼。难能可贵的是,苏轼在元祐四年(1089)重来杭州当太守时,居然为那“老尼”重题旧诗,可见他们之间的交往非同一般,甚至可以说,二人深有情谊。
  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他所见到的另一首《伤春词》,是苏轼为友人吕文甫的亡妻安氏写的,也很值得一提。吕文甫丧妻后,终日“念之不忘,思有以为不朽之托”,才请东坡先生题词。《伤春词》是楚辞体,苏轼在其中写下这样语句:
  佳人与岁皆逝兮,岁既复而不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百家讲坛
毋庸回避:少年苏轼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苏轼曾逃婚(2)流连山寺:古庙蛇洞存遣踪
逼娶对象:邻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对象:邻郡太守之好女(2)苏洵明智:妙语婉转除婚约(1)
苏洵明智:妙语婉转除婚约(2)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1)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2)
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3)爱妻王弗:自主相恋结姻缘(1)爱妻王弗:自主相恋结姻缘(2)
定情之时:窃窃私语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难忘短松冈(1)定情之地:永生难忘短松冈(2)
正月二十:终生梦寻难遗忘(1)正月二十:终生梦寻难遗忘(2)绿眉未开:好风闲处任人猜
关系平等:自主恋爱作根基亡妻之痛:为君哀毁因君衰(1)亡妻之痛:为君哀毁因君衰(2)
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1)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2)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