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子杂家 》 你最該知道的中國之文化藝術 》
第53節:繪畫中的瑰寶《天王送子圖》
何躍青 He Yueqing
繪畫中的瑰寶《天王送子圖》
吳道子(680~759),玄宗賜名道,河南陽翟(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畫傢。童年的吳道子極為不幸,雙親早故,生活孤苦,迫於生計,自幼便學書習畫。清苦的生活,辛勤的學習,使他過早地成纔,20歲左右時已是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傢了。
唐宣宗時吳道子被推崇為“畫聖”,民間畫塑匠人稱他為“祖師”,道教中人更呼之為“吳道真君”、“吳真人”。蘇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後》一文中說:“詩至於杜子美(杜甫),文之於韓退之(韓愈),書至於顔魯公(顔真卿),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一代宗師,千古流傳。
吳道子有幾幅佳作都是根據裴旻舞劍得來的,東都洛陽畫壁有七處,其中天宮寺的壁畫就是吳道子看裴旻舞劍之後所畫的。張彥遠記:“天宮寺三門吳畫《除災患變》”壁畫的名字就是《除災患變》。其中的故事還被引為佳話。
吳道子是一位全能畫傢,人物、鬼神、山水、樓閣、花木、鳥獸無所不能,無所不精。開元、天寶年間正是吳道子繪畫創作的極盛時期。這時他僅在洛陽,長安兩京寺廟就留下壁畫300多壁,此外還來有大量捲軸畫。據宋徽宗趙佶親自主持編纂的《宣和畫譜》記載,時間過了幾百年,到宋代宣和年間,宮廷中還收藏有吳道子的捲軸畫93件。目前所存的畫跡、碑刻、畫目以及關乎吳道子的畫詩畫跋、口傳畫跡、海外存跡等還有391件。公認的吳畫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圖》、《八七神仙捲》、《孔子行教像》、《菩薩》、《鬼伯》等。
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又名《釋迦降生圖》,為紙本手捲,縱35.5釐米,橫338.1釐米,傳為宋人摹本。乃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繪畫的。作為一幅佛誕名畫,可以從中看到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經漢末而至盛唐,漸漸與中國文化融合。畫中的人物已經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臉色黝黑,如達摩樣,而完全是漢人模樣。作為一幅中國畫,又昭示着綫描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由“鐵綫”衍生出“蘭葉綫”,從此中國畫的綫描技法大備,無怪乎蘇東坡語:“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天王送子圖中》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視奔來的神獸,一個衛士拼命牽住獸的繮索,另一衛土拔劍相嚮,共同將其製服。天王背後,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筆,記載這一大事。這是一部分內容。淨飯王抱持聖嬰,穩步前行。王後拱手相隨,侍者肩扇在後,這是又一部分內容。就這兩部分來看,激烈與平和,怪異與常態,天上與人間,高貴與卑微,疏與密,動與靜,喜與怒,愛與恨,構成比照映襯又處處交融相合。天女捧爐、鬼怪玩蛇、神獸伏拜的另一部分內容,則將故事的發展表現出了層次,通過外物的映襯將主要人物的內在心態很好地表現出來。畫捲中人物神情動作、鬼怪、神竜、獅象等都描繪得極富神韻,略具誇張意味的造型更顯出作者“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藝術追求和藝術趣味。此圖技法首重綫條和用筆,筆勢夭矯,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故綫條流轉隨心,輕重頓挫合於節奏,以動勢表現生氣,具有“疏體”畫的特性,是典型的“吳傢樣”。《天王送子圖》構思獨到,氣勢磅礴,功力深厚,物象紛繁,給日後的宗教題材繪畫尤其是佛道壁畫帶來深刻的影響。吳道子壁畫原作已不可見,現存紙本是後人的摹本,形神俱佳,亦頗可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地震出版社 |
|
|
第1節:前言 | 第2節:老子與《道德經》 | 第3節:千古儒聖孔子 | 第4節: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 第5節:中國法之源《韓非子》 | 第6節:新詩體楚辭 | 第7節:司馬遷與《史記》 | 第8節:斷代史巨著《漢書》 | 第9節:唐詩泰鬥李白 | 第10節:史詩寫安史——詩聖杜甫 | 第11節:白居易與《琵琶行》《長恨歌》 | 第12節:山水遊記巨著《永州八記》 | 第13節: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 第14節:女詞人李清照 | 第15節:理學大師朱熹 | 第16節:愛國詩人陸遊 | 第17節:施耐庵與《水滸傳》 | 第18節:羅貫中與《三國演義》 | 第19節:吳承恩與《西遊記》 | 第20節:蒲鬆齡與《聊齋志異》 | 第21節:諷刺文學的典範《儒林外史》 | 第22節:文學奇葩《紅樓夢》 | 第23節:紀昀與《四庫全書》 | 第24節:魏源與《海國圖志》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