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   》 附錄      瀟水 Xiao Shui

  (一)本書大事年表
  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21年,戰國時代的下半期
  307趙武靈王實行“鬍服騎射”。趙攻中山到房子。秦開始設置將軍,以魏冉為將軍。
  306趙攻中山到寧薛,攻略鬍到榆中。楚滅越,設郡江東。
  305趙攻中山,攻取丹邱、華陽、鴟之塞、鄗、石邑、封竜、東垣,中山獻四邑請和。
  304秦、楚在黃棘會盟,秦歸還楚上庸。
  303秦攻取韓的武遂。秦攻取魏的蒲阪、晉陽、封陵。齊、魏、韓攻楚,楚派太子入秦,秦救楚。
  302趙攻取河宗氏、休溷諸貉之地,設九原雲中二郡。趙遷吏大夫媽於九原。魏襄王、韓太子嬰入秦朝見。
  301秦攻取韓的穰。齊派匡章,魏派公孫喜,韓派暴鳶,共攻楚方城,殺楚將唐昧,韓、魏取得宛、葉以北地。
  300秦攻楚,拔新城殺楚將景缺。趙再攻中山。
  299楚懷王受騙入秦,被秦王扣留。趙武靈王傳君位給王子何(即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孟嘗君田文入秦為相。
  298秦攻取楚析等十多城。趙派樓緩入秦為相,派仇郝入宋為相。孟嘗君由秦回齊。齊、韓、魏聯軍攻秦到函𠔌關。
  297趙武靈王出代,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其兵。齊、韓、魏聯軍繼續攻秦。
  296楚懷王死。齊、韓、魏聯軍攻入秦的函𠔌關,秦求和,歸還韓河外及武遂,歸還魏河外及封陵。齊伐燕,“覆三軍,獲二將”。趙滅中山,遷中山王於膚施。
  295趙公子章爭奪君位,失敗後逃入主父宮;公子成、李兌包圍主父宮,主父餓死。秦樓緩免相,魏冉為相。燕昭王使蘇秦入齊,助齊攻宋。
  294齊用秦五大夫呂禮為相。齊田甲劫王,孟嘗君出走。
  293秦左更白起大勝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將公孫喜。
  292秦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
  291秦白起攻韓取宛。秦左更司馬錯攻魏取軹,攻韓取鄧。秦封公子市於宛,公子悝於鄧。
  290魏獻給秦河東地方四百裏。韓獻給秦武遂地方二百裏。
  289秦攻取魏六十一城。
  288魏昭王入趙朝見,並獻陰成、葛孽(地這年或稍前)。魏昭王把河陽、姑密封給趙李兌的兒子。十月,秦魏冉約齊並稱帝,齊為東帝,秦為西帝。十二月,齊用蘇秦計,自動取消帝號,合縱擯秦。
  287蘇秦約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臯。秦歸還部分趙、魏地求和。秦攻取魏的親垣、麯陽。
  286秦攻魏的河內,魏獻安邑給秦。趙將韓徐為攻齊。秦敗韓於夏山。齊滅宋,宋王偃死於魏的溫。
  285秦昭王和楚頃襄王在宛相會,和趙惠文王在中陽相會。秦主謀合縱攻齊。秦將蒙驁攻齊,奪得九城。
  284秦昭王和魏昭王在宜陽相會,和韓孷王在新城相會,燕昭王入趙見趙惠文王。五國合縱攻齊,燕將樂毅攻入齊都臨淄。魏攻取舊宋地,楚收復淮北地。
  283趙惠文王和燕昭王相會。趙攻取齊陽晉。秦昭王和楚頃襄王先後在鄢、穰相會。秦攻魏伯陽。
  282秦昭王和韓孷王在新城相會,和魏昭王在新明邑相會。秦攻趙,取藺、祁二城。趙攻魏伯陽。
  281秦把攻齊所得的陶(定陶)封給魏冉。趙决河水,伐魏。
  280秦派白起攻趙,取光狼。秦派司馬錯由蜀攻取楚黔中,楚獻漢北及上庸地給秦。趙攻取齊的麥邱。
  279燕昭王死,燕惠王改用騎劫代樂毅。齊田單反攻,一舉收復齊的失地七十多城。秦昭王和趙惠文王在澠池相會修好。秦派白起大舉攻楚,攻取鄢、鄧、西陵。黔中郡楚將莊
  278秦白起攻下楚都鄢郢,焚燒夷陵,攻到竟陵、安陸,建立南郡,嚮南又攻取洞庭五渚、江南。楚遷都到陳。
  277秦派蜀守張若再度攻取巫郡、黔中郡。
  276楚收復黔中十五邑,重新建郡抗秦。趙派廉頗攻取魏的畿。秦攻取魏二城。
  275趙派廉頗攻取魏的防陵、安陽。秦攻魏到大梁,韓派暴鳶往救,被秦在敗,退走啓封。魏獻給秦求和。
  274趙派燕周攻取齊的昌城、高唐。秦攻取魏蔡、中陽等四城。
  273趙、魏聯合攻韓到華陽,秦派白起、鬍陽救韓,大勝於華陽,打跑魏將孟仰,攻取捲、蔡陽等城,又虎敗趙將賈偃。秦又圍攻魏的大梁,趙、燕來救,魏獻南陽給秦求和。
  272燕相公孫操殺了燕惠王,擁立武成王。秦滅義渠。秦、楚助韓、魏攻燕。
  271趙派藺相中攻齊到平邑。
  270秦派客卿竈(或作造)攻取齊的剛、壽。
  269秦派鬍陽通過韓的上黨攻趙的瘀民,趙將趙奢往救,大破秦軍。
  268秦派五大夫綰政攻取魏的懷。
  267
  266秦攻取魏的邢丘。秦起用范雎為相。
  265秦攻取趙三城。秦攻取韓的少麯、高平。
  264秦派白起攻取韓汾水旁的陘城。
  263秦攻取韓太行山南的南陽。
  262秦攻取韓的野王,切斷上黨通韓都新鄭的道路。韓上黨郡守歸趙。
  261秦左庶長王齙攻取上黨。趙將廉頗拒秦於長平。秦攻取韓的緱氏、綸。楚攻取魯的徐州。
  260趙用趙拓代廉頗為將,秦將白起大敗於長平,活埋戰俘四十多萬人。
  259秦派王齙攻取趙的武安,司馬梗攻取趙的太原。秦派五大夫王陵進攻趙都邯鄲。
  258秦派王齙代王陵繼續攻邯鄲。秦相范雎起用王稽為河東守,鄭安平為將軍。
  257魏信陵君魏無忌、楚春申君黃歇救趙。秦將鄭安平降趙。秦又在河東大敗。
  256楚滅魯,遷封魯君於顴,秦滅西周,周赧王卒,秦攻取韓陽城,負黍。
  255秦河東郡守王稽因罪被殺,秦相范雎死。
  254秦嚮魏河東反攻,攻取吳,魏嚮東攻取秦孤立在東方的陶郡,滅衛國。
  253楚臨時徙都到巨陽。
  252
  251燕派慄腹,慶秦帶六十萬人攻趙,為趙將廉頗,樂乘年敗,趙進圍燕都
  250趙再度進圍燕都。
  249趙又圍攻燕都,秦用呂不韋為相國,秦滅東周,攻韓取成?,滎陽,建立三川都。
  248
  247秦攻取勝魏的高都、波。秦攻取趙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魏人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打敗蒙驁於河外。
  246秦又全部攻占韓的上黨郡。秦派蒙驁平定晉陽,重建太原郡。
  245趙派廉頗攻取魏的繁陽。秦再度攻取魏的捲。
  244秦派蒙驁攻取韓十三城。秦攻取魏的?、有詭。
  243趙派李牧攻取燕的武遂、主城。
  242燕派劇辛攻趙,趙派龐緩反攻,殺死劇辛,秦派蒙驁攻取酸棗、燕、虛、桃人等二十城,建立東郡。
  241楚遷都壽春。秦拔取魏的朝歌。秦把衛君角遷到野王,作為秦的附庸。趙龐緩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至蕞。
  240秦攻取趙的竜、孤、慶都。秦攻取魏的汲。
  239
  238秦派楊端和攻取魏的首垣、蒲、衍氏,秦長信侯僇毒叛亂,為秦王所平定。
  237秦免除呂不韋相職。
  236趙派龐緩攻燕,攻取狸、陽城。秦派王翦、桓、楊端和攻趙,攻取閼與、僚陽、鄴、安陽等九。
  235秦徵發四郡的兵,助魏攻楚。
  234秦將桓攻趙的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
  233桓繼續攻趙赤麗、宣安,被趙將李牧大敗於肥,桓出奔。韓派韓非入使秦國,勸秦先伐趙,旋即被迫自殺。
  232秦大舉攻趙,一軍攻到鄴;一軍由太原攻到番吾,為趙將李牧所敗。
  231韓南陽假守騰投獻於秦,秦升以為內史。
  230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韓王安,把韓國滅亡,建立潁川郡。
  229秦派王翦率上黨兵,直下井陘;派楊端和率河間兵,進攻邯鄲,另羌鬼帶兵助戰。趙起用趙蔥、顔聚代李牧。
  228秦大破趙軍,在東陽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出奔代,自立為代王。
  (二)燕昭王與蘇秦
  燕昭王派蘇秦以間諜身份打入齊國,最終卻遺忘了蘇秦,使得蘇秦在勝利前夕橫死肢解於齊,死後沒有得到燕昭王的追認河褒奬。
  燕昭王與蘇秦的隔閡,在於價值觀方面,這早在蘇秦被扣留邯鄲前後就開始顯現了。蘇秦被扣留邯鄲時,燕昭王遲遲不去營救,蘇秦被扣留半年之後,終於脫身,燕昭王又要用別人換蘇秦下崗。蘇秦於是寫了兩封信去辨白。其中第二封信情緒顯得比較激亢,在信中他和燕昭王進行了一番虛擬的理論大戰,辨析“忠信孝義仁廉”的概念,以求自清——因為燕國朝廷裏有人在毀謗蘇秦。
  蘇秦在辯論中寫道:“今日願跟大王您作一番假想的對談。假如我說:我蘇秦孝如曾參,信如尾生,廉如伯夷,以次侍奉大王,是否足矣?大王說;足矣。我說:您覺得足矣,我卻不肯侍奉您了。我孝如曾參,曾參這個人,天天守着父母,一宿也不肯外出,為此不惜拒絶做官,從而獲得了孝的美名。這樣的人,怎麽可能步行於千裏之外,為弱齊強燕而奔走謀劃呢。尾生這傢夥,跟女朋友相約於木橋下,女朋友不來,發了大水,他守信不走,抱柱而死(活該)。這樣的人,不肯誑誕,何能為燕國謀利呢?而伯夷那個老傢夥,義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不肯為武王臣子。他不肯為武王臣子,又何益於您的國傢。所以,孝廉仁義之人,做不來事。大王必說:難道仁義不好嗎?我說:仁義當然好,仁義沒有錯!但仁義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仁義乃自復之術,非進取之道也1
  蘇秦的意思是:“忠信孝義仁廉”衹是一種個人道德的修養,能夠自為,卻不能進齲“孝”貫徹到極至,作用止於“養其親”;“信”充其量是“不欺人耳”。這兩者都不是進齲“廉”,也不過是“不偷別人東西”,但也不能貢獻什麽,絶不可能“使之步行千裏之外而行進取於齊”,去完成富國強兵、兼併稱霸的大業。
  作為縱橫傢的最高代表,蘇秦尖銳地指出“信、義、仁、孝、忠、廉”等等儒傢信條,衹是“自完之道”、“自復之術”(追求個人完美),無助於“功業的進缺,無助於完成大事。曾參、尾生、伯夷,這些儒傢道德典型,雖然也並不壞,但衹是行“自復之術”。縱橫傢看重的不是“為己”的“自復之術”,而是“為人”的“進取之道”。富於進取精神,就是縱橫傢的風格;立功,是他們追求的目標。
  蘇秦的意思並不是要否定忠信孝義仁廉這些道德領域的東西,蘇秦衹是認為:忠信孝義仁廉這些自復之術,衹能追取個人的完美,卻不是進取之路。所以,他反對把這種“自復之術”作為評價人的社會行為的第一標準,而應該着重看這個人的社會業績和功勞(“進取之術”)。
  以“進取之術”(業績)而不是“自復之術”(專務忠信孝義仁廉)作為評價人物的第一標準,這是蘇秦的創舉,也是中國整部幾千年的歷史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次。看人主要看社會功績,而不是專以道德。可惜,在中國未來兩千年的歷史中,這個標準正好掉過來了。“忠信孝義仁廉”、“道德挂帥”,成為評價臣子的第一要務。於是國人務虛,行“自復之術”,即所謂道德作秀(作出親民的樣子,問寒問暖的樣子,“工作作風紮實”什麽的),而不在意於進取和作為,不在意有所作為。伯夷、曾子,都是典型的例子,衹顧“自復之術”的修煉,而無補於世絲毫,可是他們卻被世代傳誦稱贊,蘇秦看不慣的就是這一點。
  蘇秦在信中末尾寫道:“臣進取之臣也,不事無為之主。如果您最看重的就是這些忠信孝義仁廉的自復之術,而不是進取功業的話,那我就算了*—臣請辭歸而回到老傢洛陽,回去挑着筐種地,不要辱於大王之廷了1
  大約經過蘇秦的一番理論攻辨,燕昭王暫時放棄了拿“忠信孝義仁廉”這些自復之術(追取個人完美)的東西評價蘇秦了(這並不是說,蘇秦在這方面就絶對不行),而着重看人的“進缺功業。於是他留蘇秦繼續在齊國去工作,去“進缺。
  那麽,蘇秦到底在“忠信孝義仁廉”方面有沒有問題呢?——雖然這些東西在蘇秦看來並不是人生所專門務取和接受評價的重點。
  關於蘇秦是如何不孝、不義、不仁、不廉,那些在燕昭王身邊、吃飽了沒事兒、攻擊蘇秦的人,並沒有給出證據。他們衹有一句話,就是說蘇秦是“賣國反覆之臣也,將作亂”,意思是說蘇秦不忠、不信,將出賣燕國。其實,這是他們不懂。蘇秦出去搞的是間諜活動,免不掉要暫時犧牲或偶爾犧牲一下燕國利益,以退為進,比如派請燕將張魁帶着兩萬人幫助仇傢齊國去打宋國。就連燕昭王最初也曾經對蘇秦說過:“為了成就大事,你哪怕和齊國暫時合謀攻打燕國,必要地話,也都可以!寡人不會計較。”(見蘇秦的信)。可是,說是這麽說,時間久了,空間隔的遠了,燕昭王還是聽信了大傢嚷嚷蘇秦是賣國、反覆的話,懷疑蘇秦的“忠信”,乃至“忠信孝義仁廉”都要懷疑,以至於一度要撤換蘇秦回來。
  其實,蘇秦對於燕國事業是矢志不渝、終身不二的。他的一切間諜外交活動,都是圍繞燕國利益。在“忠信”方面,他絶對沒有問題。而“孝義仁廉”等方面,史料中也找不出任何對他不利的證據。他把金子散給自己的親族朋友,這也夠“義”的了吧。
  在列強紛爭的戰國時代,評價一個人,不論是蘇秦,還是從前的張儀、吳起、孟嘗君、趙武靈王,是應該着重看他們的“忠信孝義仁廉”呢,還是着重看其“進取功業”呢?恐怕答案不言而喻。如果趙武靈王仁,那他就不可能討伐並滅掉中山,使得自己的國土擴大。如果趙無恤信,就不會誑殺姐夫代王,奪得代地。如果趙魏韓三傢忠,就不會三傢分晉。如果秦人廉,就不會對外擴張,搶別人的土地。如果按“忠信孝義仁廉”辦,那就什麽事都做不成了,衹能等着地盤越來越小,等着挨揍。“忠信孝義仁廉”不但不能幫人,反倒衹能害人。如果蘇秦謹守“忠信孝義仁廉”,那最終就不會幫助燕昭王實現“弱齊強燕”的大戰略目標,令燕國人翻身得解放。
  蘇秦為燕國人立下大功,得到的回報,卻是燕國群臣駡他“不忠不信不孝不義不仁不廉”,這其實早就註定了。早在蘇秦臨行入齊之前,就對自己未來受誣陷的命運有預料。他臨行時,對燕昭王說:“臣恐以忠信之故,見罪於左右。願足下之無製於群臣也。”意思是你的左右和群臣,一定會誹謗我的忠信的,希望你不要聽。但燕昭王最終還是對蘇秦充滿了偏見,以至於蘇秦最後犧牲以後,也沒有對蘇秦的工作給予其應得的榮譽和封賞,以至於司馬遷在為蘇秦作傳的時候,都不知道蘇秦為燕國作了這麽大貢獻。
  雖然沒有得到主子稱贊,但蘇秦的歷史成就,最終還是被個別人記錄在案:山東銀雀山出土《孫子兵法》竹簡,內中有一句“燕之興也,蘇秦在齊”,就是對蘇秦間諜工作成就的巨大肯定!這句話和前面一句“周之興也,呂牙在殷”並提,等於把蘇秦和姜子牙輔創大周朝的功勳相媲美。《呂氏春秋》也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
  正是蘇秦的一係列促齊攻宋,疲耗齊國,促五國攻齊等等間諜行動,最終使得燕國最終有機會戰敗了齊國。蘇秦可謂扭轉燕國國運的救星,衹可惜燕昭王終於囿於小人的讒言和傳統的價值觀念,以及長期時空分隔帶來的猜忌,而摒棄蘇秦。如果燕昭王在燕軍攻齊行動發起之前,能提前調蘇秦離開齊國,或者哪怕打起來的時候能積極掩護蘇秦離開齊國,蘇秦也不必被輕易抓死於臨淄。
  燕昭王可能是故意棄掉了蘇秦。蘇子亦可悲也。
  其實,蘇秦的縱橫外交與張儀的欺詐外交,性質不同,不可相提並論。張儀說楚懷王,靠的是撒謊蒙騙,耍流氓伎倆,縱然得逞,終非光明正大,不足為訓。蘇秦運用的則是公開的外交手腕,雖從事間諜活動,但並不嚮齊湣王隱藏他是代表燕國利益的,他全是靠精湛有力的分析,以理服人,剖辯折人,促使對方順我意志,為我所用,並且也往往對對方眼前有利。蘇秦未嘗以無中生有的詐謀取勝,保持了縱橫傢本色。正如他後來對燕昭王所說的“且臣之說齊王,曾非欺之也”。並且蘇秦始終忠於燕國利益,不負燕昭王的囑托,正所謂“以百誕而成一誠”。
  以理取勝和以詐欺人,不衹是外交手腕的區別,實質上是人品的反映。就這一點來說,蘇秦遠在張儀之上。
  蘇秦死後,還開啓了一門特殊的學科——縱橫學。蘇秦運動諸侯、縱橫捭闔,主要靠寫信,他寫給燕昭王、齊湣王、秦昭王的那些密信,都是寫在木板上的(這是當時寫信的習慣),都是絶密資料。
  蘇秦死後,他的追隨者們沒有閑着。大傢把這些密信收集起來,輾轉傳錄,匯編成策,供未來的縱橫傢們學習,就是所謂《蘇子》31篇,約占古代縱橫傢們著作總數的三分之一,可惜現在全丟了,散失不傳。
  《蘇子》31篇,作為書,是抄在竹簡上。竹簡不同於木板。竹簡一條條的,在每一條竹簡上,譬如可以抄《孫子兵法》的一些句子,然後把這些竹簡用絲繩串成一册,捲起來,裝在皮套裏保存,就是書籍了——當時叫做簡策。
  總之,書和信當時是分開處理的,書寫在簡策上,信則寫在木板上。《漢武大帝》裏邊的往來信件都是寫在捲起來的簡策上,這是錯誤的。插一句的說,政府發佈的公告,也是寫在木板上的,譬如要捉拿逃犯或者徵召賢人,把木板挂在街市路口。
  木板上的信,被抄錄在簡策上,成為《蘇子》一書,簡策上的《蘇子》一書,後來又被別人(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那個粗心的傢夥)轉抄在絲帛上,埋進墳墓裏,今天被我們挖出來看到。
  在絲帛上寫書,比“簡策”好。簡策用手拿着沉,搬傢時候也沉重。簡策一旦脫散了絲繩,就亂了,哪句在哪句前邊就不知道了。帛書不會。戰國時代的帛書,現在早腐爛,衹有一件出土:半米見方,上有九百多個毛筆寫的墨字,非常難得,但是你看不到它,因為已經被盜賣到美國去了。
  如今在湖南馬王堆出土一些帛書,就是蘇秦的密信轉抄於帛上的,所謂《戰國縱橫傢書》,憑藉這些支離破碎的文字,我們曉得了當年的驚心動魄。
  蘇秦推動的縱橫學,後來絶種了。但那種縱橫捭闔、東擋西殺的意氣,卻成為一種文學流派的風格。司馬相如、李白、陳子昂這些後來的豪逸文人,都自號縱橫傢,行文筆意雄奇,馳騁自由,鋪排壯闊,汪洋而下,大有縱橫傢馳騁列國,舌戰百萬兵的意氣。蘇軾行文“翻空易奇,層出不窮,皆能自圓其說”,也有縱橫傢意氣。
  (三)義士還是革命者
  為了更好的理解荊軻,我們說說荊軻的身世。
  《史記》說,荊珂是衛國人。衛國原本是春秋時代的大國,後來日漸銷侵,多數土地被鄰居趙魏奪去了,到了最後,衛國衹剩濮陽一個城了,淪落為魏的附庸。可是魏國人還是沒有放過它,把它的衛懷君囚殺了。衛國也就亡國了。魏國之所以對衛君這麽不給面子,要直接滅殺他,原因就是衛國人親秦,和秦國眉來眼去,想跟秦國連橫。所以,衛國人對魏國的仇視應當由來已久,而對秦國人則一度想連橫。
  不久,呂不韋給衛國復了國,把河南沁陽撥給衛君角掌握。這大約就是《呂氏春秋》中倡導的存亡續絶吧。同時也體現了秦與衛的同盟關係。秦對衛是有恩的,一直是把衛當小弟來保的。一直到了秦二世,衛君纔被廢為庶人,衛國方纔亡國。所以,作為衛國人,荊珂對於秦人,應當沒有切齒仇恨,衛國最痛恨的敵人,是百多年一直奴役他們的魏國人。所以,荊珂作為衛國人,刺秦的原始動機應該不強。
  那麽,荊珂——這個衛國人,又與燕國人有何幹?他在燕國完全是個外來打工三無人員,當不至於自發地為拯救燕國而玩命。事實上,在燕太子丹找到他之前,他主要作的事情就是喝酒、吃狗肉、大哭、跟人論劍、下棋、與豪傑交遊,總之,沒有積極反秦的行動和言論。他所交遊的人,就是像田光這樣的一些大佬。但是,當這些大佬找到他去刺秦的時候,他又推托。田光也就是因為估計到了他不會特主動,所以纔以死相逼的吧——田光自殺了,以“激”荊軻。
  所以,在刺秦以前,荊軻的背景身份,一直是個江湖人物,而非地下反秦的志士。這一點明矣。
  這個江湖人物接觸太子丹以後,太子丹對他進行了美女、奇珍異物、每日造訪、高級食品、高級間等等六種籠絡,其中《史記》說的“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意思是——車騎美女,荊軻要什麽就給什麽,這裏邊帶着一種互動,似乎含有一點荊軻索取的成分在。荊珂又要車,又要美女,又要奇珍異物,似乎不是大俠所為,而近乎商人。
  當然,我們不相信荊軻是貪圖物質利益的小人,他也不會圖希美色和寶馬(人都要死了,這些東西有什麽用呢),但他圖希的是榮譽。
  太子丹的殷勤,就是一種“殊榮”。荊珂被振動的,就是這種“殊榮”。
  據《史記》的古代註者說,荊珂的祖上是齊國人,是齊國的大貴族慶封。慶封當年因為鬥不過新興傢族(齊國田氏),逃亡吳國,後來被楚靈王所殺。慶封的子孫流落衛國,就有了慶珂,“慶”、“荊”音似,於是就有了荊珂。
  荊珂作為沒落的舊日貴族後代,心情是愁悶的,嚮往上流社會圈是必然的,這就是他在農貿市場喝酒大哭的原因吧。能夠擠進貴族圈子,並且被太子誠惶誠恐地侍奉,荊珂大約就感覺像是吸食了鴉片,依稀仿佛回到了祖上貴族的榮耀,乃至得到一種馬斯洛麯綫上的所謂“被社會、他人尊重感”了吧。
  於是荊珂對刺秦的使命,最終在心裏,接受和紮根下來了。
  這就是荊珂走上“革命”道路的全過程。(他雖然不是被物質“收買”的,但至少是被情義“收買”的——田光的江湖情義,和太子丹的主客情義。)
  總之,我們幾乎可以相信,如果不是前面的田光以死相激迫,以及後面太子丹像狗皮膏藥一樣猛纏着荊軻,荊軻是不會接受太子丹的刺秦要求的——事實上,他確實也提出過拒絶。
  田光以死相托的江湖情義激迫着他,燕太子丹又不斷給了他以榮耀(雖然給的有點強賣強買的感覺,硬拿錢砸他),但他畢竟爬上了馬斯洛麯綫的高端,有了仿佛祖上貴族的榮耀。所以他最終願意進入秦國行刺。
  他的行動,終於屬於士為知己者死,屬於為燕王室效命,以謀求燕王族在燕國的權位不倒。主要是為了報燕王族的一小撮勢力的知遇之恩以及田光的江湖情義罷了。
  所以,說荊軻是個“義士”,可以!但不能稱為“革命志士”。
  雖然我們不可否認他本身也帶有一部分對秦的壞感乃至“仇恨”,但這個比例,和田光和太子丹兩個重大因素相比,屬於小的成分。光靠這個小比例部分,是不足以讓他去刺秦的。
  即便荊軻刺秦的動因中有90%是出於對秦的仇恨,是他主動願意刺秦的,不需田光、太子丹想方設法來勸誘,就我們仍然不能稱之為“革命志士”!因為,“革命”一定得是你所代表的東西比你的革命對象更進步、更革命、更符合歷史潮流。荊軻所代表的燕國王族,比秦王族更進步更革命嗎?
  不可否認,六國王族為了維護自己的既有統治權和生存利益,對秦王族進行抵抗,這是順理成章的本分之事。但未必防守一方就必定是革命的一方。
  總之,把荊軻稱為保護燕王族既得統治地位的“義士”,比“革命志士”更準確貼切一些。
  下面我們說說什麽是“義”。
  “忠”這個字,好理解,就是聽老大的話。
  但是,老大沒發話的地方,該聽誰的話呢。
  一般中國人,就聽“義”的話。
  所謂“義”,就是一般的道理和正義。比如說,震關西欺負賣唱父女,這是不合一般道理的,是違反一般做人做事的情理的,魯達出於“義”氣,就暴打不平了。魯達就是“義士”。朋友和弟兄受了難,有本事有才幹的人受難了,你都要去幫助,這是一般情理,所以關羽就去搭救被縛住的張遼,這就是“義”。所謂見義勇為,捨生取義,都是這個意思。
  中國人,是講忠和義的。
  同樣,燕國的土地和民衆,一草一木,都是燕王族一直屬有的。而秦國人跑來搶,搶人間燕王族既有的東西,就是不合一般道理,可以歸為不義之舉,搶的是不義之財。於是荊軻看不慣了,自告奮勇幫着燕王族,去維護它即將失去的東西。
  所以我們說,荊軻是個“義士”。是個按照一般道理去做事,去幫燕王族的義士。易水之濱的荊軻山,有荊軻的紀念古塔,上邊也寫的是“古義士荊軻裏”,這個定義是非常恰當的。
  但是,不義的事(譬如秦國搶燕王族的東西)未必是不革命的事。義士也未必是革命者。
  我們可以認定荊軻是義士,但他到底是不是革命者呢?
  荊軻刺秦王一事,從根本上說,到底是不是“革命”呢,這個問題恐怕談起來費很多口舌,而且涉及如何看待和評價秦人的歷史角色和地位。
  秦王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確實殺了不少人,在軍事上是殘暴的。但中國的改朝換代,又有哪些是兵不血刃地實現了的呢?刨出這個手段的殘酷性不講的話,秦對列國的“入侵”,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對主權國傢的“入侵”,而是秦王族對於六國地區的既有統治王族的打擊和取代的過程,是對不同王族勢力的私有財産(土地城邑)的侵奪,是權力階級們的重新洗牌。後來,秦末的人民起義和復國運動,更主要的也不是恢復那個“國傢”,而是恢復那個“王族”的權益。
  其實,這種其它王族對某一王族的取代,在春秋戰國時代,司空見慣。春秋時代有無數的小國,一個個衹有一個縣城大。齊桓公就滅了幾十個。這個被滅的小國的人,如果起來去刺殺齊桓公,這種行為應該算是什麽呢?是不是該叫“革命”呢?
  同樣就像在西方,當一個舊的王族或者統治形式,被新的王族傢族或者政體所取代,都會有一些遺留者,出於報仇雪恨和對舊傢族的忠誠,與新的統治者戰鬥。
  我認為,應該把這些人以及荊軻這種為了忠於舊王族舊傢族,而拼命對抗新的王族統治者的人,叫做“義士”,而不是“革命者”!
  “義士”,是出於一種對某勢力或傢族的忠誠,而行動的,它有它的美和歷史文化價值。荊軻由於長期接受田光、太子丹的“順適其意”的籠絡(從物質上到精神上),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客觀上荊軻都對太子丹不可避免地負有了盡忠誠的義務。他最後出於這種忠誠義務,為了太子丹的傢族利益,拼命西行,冒死入秦,不問成敗,這是一個典型的“義士”,是有他可貴的人格的。
  而“革命者”的定義,應該是新的一種革命進步的政治力量中的推進者,纔是革命者。比如秋瑾女士是革命者,她當時是代表着進步的東西,她要推翻腐朽的滿情王朝。
  秦王國,代表着進步的政治力量,秦在政治體係上的進步,前面已經有目共睹了。所以,呂不韋、李斯、范雎,他們所致力於的事情,是相對更進步和革命的,他們取代腐朽六國貴族的努力,可以成為一定意義上的革命者。
  如果你硬說秦國不夠革命和進步,秦國的骨幹人物不能算是革命者,那麽,腐朽的六國統治者及其官僚門客、附庸者(含荊軻)就更不夠稱作革命者的了。荊軻也就因此稱不上“革命者”了。如果你說他是革命者,那他和他所代表的勢力,比起他的“革命”的對象秦國,有哪些革命性和進步性的地方呢?我們可以在秋瑾身上找到她比她革命的對象進步的東西,但是不能在荊軻身上找到。
  總之,荊軻不是以“代表着志士仁人奮起反抗暴秦的革命者”為其屬性,而是以“報效和維護燕太子丹傢族的義士”為最大特徵。
  還有一種革命者,是出現在反抗異族的入侵的過程中出現的。比如劉鬍蘭,我們說她是革命者。
  但是,秦國對於列國的入侵,並不是異族入侵。秦國的人種,和六國都一樣。秦國這個地區,甚至還是大周王朝最初幾百年所定都和活動的地區。秦對六國的攻擊,不是異族入侵,即便放在當時的背景下看也不是。它是秦王族對六國王族的打擊和奪取其土地權力乃至最終替代的過程。它和六國各自歷史上都曾經不斷吞滅幾十上百個小諸侯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對各個小諸侯王族的兼併取代過程。就像呂布搶袁紹的地盤,或者劉表搶孫權的地盤,它升不到一種“入侵”的水平,而是一種土地、人口、統治權的再分配。
  我們有理由把戰國七雄這種周天子下的割據局面,和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對比。魏國、蜀國、吳國之間的混戰,很難說出誰打誰,算是革命的,誰打誰,算是不革命的。他們是三姓集團的戰爭。同樣,戰國七雄的殺伐,也是七個王族之間權力爭奪和再分配的過程,其中難說誰對誰算是革命,還是不革命。相比之下,由於親王族代表的政治力量和結構體係,更加進步和領先,它對六國王族的進攻,是相對最具有“革命性”的。
  我們說,燕王族有權力對意圖進攻和取代它的秦王族進行抵抗,我們不能要求它們都像劉禪一樣主動開城出降,去“順應歷史潮流”去。荊軻作為一個義士參與進這個抵抗過程中來,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乃至也是慷慨可歌可泣的。但是,就像我們不能認為燕國劉禪的投降,是如何如何的賣國求榮與反動行為,我們也不能就說燕王族(含荊軻)的抵抗是多麽多麽的革命而秦的進攻又是多麽多麽的反革命。
  現在,一般人都不再視曹操集團為反動集團了,但對秦國的態度和評價,還沒有進入理性和客觀心態。一句話,三國魏蜀吳之間,無所謂誰是反動的誰是革命的,戰國七雄之間,秦王族則是略為相對進步革命的。
  秦帝國在建立以後,從秦二世暴政開始,它是走嚮了反動,人民推翻它,那是革命的行為。但是,秦帝國後期的表現不應該影響到對它前期的評價。秦帝國在締造過程中,秦王族對六國王族的戰勝和取代,是以進步的政治取代腐朽的貴族政治,它並不是反動的,它是極具進步和推動歷史正面前進性質的。而且,退一萬步講,它也是推進了中國歷史的統一進程的。
  (四)瀟水自傳—代後序
  我從前不是學歷史的,雖然幾次聽過中國古代的課,但那是因為走錯了教室。我想,研究歷史是頂不落好的事情,就像孔乙己先生研究回的四種寫法,沒有人理他的。我的經歷裏似乎也一直和歷史無緣。
  我是七二年出生的,時逢四月,正是春天,外面有山坡樹林河水,但我傢裏卻沒有春天,我爸爸是個沒落的“士”,陰沉沉的,想讓我守住春天,於是我就叫守春了。這個名字有點俗,好在很快就過去了,因為有比我更俗的出生了,那就是守鼕(咳咳,我的二弟啊)。
  我四歲的時候,我們那個地方鬧了著名的地震,暴雨如註,當時我爸——作為一個沒落的士,用竹竿挑起床單四角和雨搏鬥,閤家避雨於床單下,四面雨綫滂沱,大有諾亞方舟之感,幾乎就是堯末期那個樣子吧:大雨滂沱,洪水汪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後來,朝裏傳來消息,“四兇”被革命老幹部拿着手槍,抓起來了,天下纔恢復五日一風,十日一雨的節奏,文革也纔結束了。也改革開放了。
  我爸似乎也不那麽枯燥了,但似乎仍沒撈到什麽好處,反倒職務更沒落了,工資還是很低。不管這些,隨着發育,我的腦子清醒了許多,開始上小學了。
  我的小學是個小地方,裏邊都是當地庶人的孩子。我們老師是一個紮着“羊犄角辮”、輓着褲腳、腳腕上邊帶着泥(因為我們那裏是山村)的農村女生。她在小黑屋裏走來走去,擰壞孩子的耳朵,發出歇斯底裏的尖叫——因為她被壞孩子氣到了。屋子裏的氣氛比較符合沉悶的七十年代尾巴,還有墻上的大字,這麽多年來,一直默默地註視和蹂躪着我。
  還有一個女老師,嚴厲得象個女巫,念幾句咒就能偷着把小孩子變成桌子腿兒或賴蛤螅她叫我們一起背誦名詞解釋“山頂洞人”“貞觀之治”,一個虛詞也不能錯,她就站在背誦者的身旁,好像狼外婆或者滅絶師太一樣。當時課堂上背得最流暢的人,長大以後都再也不看歷史書了——因為興趣早都被滅絶師太滅絶了。想到歷史,就是和童年受虐待相聯繫罷了。而且覺得中國歷史上沒有好人,除了一兩個商鞅、王安石之類的改革者,其餘就都是萬惡的統治階級了。其實,一個國傢不管多麽進步,都會有統治階級。統治階級不管多麽進步,也都要收稅。奈何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收稅就成了剝削了呢,而我們就要那麽仇視他呢?
  總之,中國的老祖宗和文化遺産,經過我們的歷史課學習,終於全被否定了。我們都赤貧光着腚了——當然是指精神上。
  期間我們也做實驗,使用砝碼還有大老介(就是蛤蟆),給它開膛。同時測出了我的血型是B,此外就沒有什麽心得,衹是死背書罷了。
  我到了大學,入清華大學電機係,卻不甚好讀書,人變得憤世嫉俗,甚至留了披頭長發,爹來學校時被迫剪短。由於考試成績不高,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我鋌而走險,跑到北京大學去散心。北京大學有一個女孩是我老鄉的同室,是江南人,就是一說話就笑的那種,一米六五,正好合我的鼻尖平齊(根據目測)。
  我跟她們一起去假裝聽課,當然我主要是看她。這個老師很壞,總是讓她翻譯最難的部分,而且講的都是我們出生以前的事情,譬如鄭國的城門叫什麽之類的,講書的名字叫《左傳》。學生們鬼鬼祟祟,這老師也蔫得不行,估計是為分房子的事憂心忡忡。總之沒有什麽心得,倒是窗外他們文史樓屋檐一帶的雨燕,常在陰天裏翻翻地結隊飛翔,好像很有一點意思。
  後來,我就不再去北大聽《左傳》了,因為那個女生,跟我在湖邊說了好些言不由衷的話,把我氣得,惹出了士的兒子的憤怒了。我就假裝吃醋,再不去北大了。她也並不來找我。一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怎樣了。而那個老師,到底分到了房子沒有,也不知道。
  後來我就畢業出國了,經常在新澤西州立大學的池沼高阜散步,看見外國夜空裏的星光爛漫秀遠,而北大那個女生,也漸行漸遠漸不能思想了。
  有時候,在國外我也會翻翻手邊的《左傳》,這是從北大跟她聽課的班上帶來的。書上這些古文字,就像中藥一樣,對於留學異國的人,大有鎮定止痛、益腎養顔之功效的。我特別反省了自己的人生歷史,我認識到,如果當初不意氣用事的話,現在也應該跟她比翼雙飛,實現小康了吧。
  一邊回憶着她,一邊翻看着破舊的《左傳》。我把她沒有翻譯通暢的部分,反復誦讀,琢磨理順,全部搞定,並且帶着對她的迷茫的懷念,假裝寫起了小說,就是《青銅時代的恐竜戰爭》,正是敘述《左傳》所描述的春秋時代。我希望藉着寫它,和已逝的青春景象遙相張望,和已失的她的青青衣衫,仿佛重看。
  《左傳》的那個時代,中國人還比較笨,西方人已經進入鐵器時代,而這時的中國人還掄着青銅武器,用很講禮數的奧運精神在打仗呢,所以我把春秋時期冠以“青銅時代”的名詞。插一句的說,所謂中國五千年文明,其實大有水份,如果以青銅器、文字作為文明肇始的標志,那麽中國最多是商朝中葉進入了青銅時代,充其量衹有3500年文明迄今罷了。
  春秋時代的五位霸主,因為脾氣好,打仗講禮數,所以被我形容成頗有古風的恐竜。當然晉文公是個例外,他的貴族氣不濃,因為流浪的時間長,心理變態也較多,所以有劉邦的風格,小資情調少一些,市井機巧多一些。於打仗沒有不耍姦的。孫武子後來把他的著名戰役“城濮之戰”的打法,總結提煉出“以正合、以奇勝”的新軍事理論——所謂“兵者,詭道也”,至今在商海裏還被人津津樂道。
  後來我又寫了《青銅時代的蜥蜴戰爭》,這些大蜥蜴們沒有春秋霸主的古風了,主要擅長在泥塘裏打滾,其中尤其夫差、勾踐的故事最為令人目瞪口呆。
  由於忙着寫東西,耽誤了申請緑卡的正經事。到了臨近2000年的時候,我拒絶掉了資本傢的低薪聘請,回到了國內,在北京一傢枯燥的技術公司裏假裝當了一個人事經理。
  伴隨着自己的遷走流離,手稿烙下不同時期我的心緒,時而文辭清揚,時而牢騷吹貫。回到北京不久,我就聽說她(那個北大女生),嫁給了一個31歲的老外。參加宴會的人嚮我轉述,倆人正是中西合璧、郎纔女貌的一對兒,Yeah!而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正在空氣污染嚴重,治安問題多多的北京五環外遠郊地區、傢徒四壁的(當然四壁之間有一臺電腦)我的住處,假裝看古書呢!身邊並無佳人斯守,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長此以往,我想這對我的身心健康無疑將非常不利。而卡拉OK的高嗓,“愛情兩個字好心苦”的情歌,又時時在晚間唱起,打擾着假裝寫作的我。
  我於是以受了宮刑的司馬遷作學習榜樣,目不斜視,眼不窺園,一定要把與她相處時分所讀過的《左傳》,重新寫出來,就像失去了一條腿的人,還珍藏着記憶深處的一隻鞋子。
  夜晚大面積的寂靜淤積於小屋,門外偶爾有野狗噓噓地放兩聲預警,正是坐臥不寧的春前季節。
  如何把春秋的故事寫的有趣,對於一個生活原本無趣的我,實在是個挑戰了。雞小攔之類的戲說,對於我想寫的嚴謹內容的歷史,顯然是不適合的。寫歷史,非要“信、達、侃”不可,信就是準確,達就是順暢,侃就是調侃。有了一定的調侃,寫的又全是準確的史實,庶幾可免乎難吧。對於想瞭解中國歷史又無暇鑽故紙堆的朋友,不妨可以讀我寫的東西。
  古代有所謂一種謀士,比如三國裏的陳琳,他教袁紹不要邀請西涼的董卓進京來剿滅宦官,袁紹不聽。果然引狼入室,董卓奪了袁紹的權柄。這些謀士,他們的真知灼見並不源於天生能掐會算,而是後天讀了很多古書,參照古事,很多時勢就可以預測和分析了。因為早在周幽王時代,周幽王的長子被廢,為了奪回繼承權,遂藉用犬戎兵來幫忙。結果呢,犬戎趁機入侵鎬京,逼得周長子失去半壁江山,也是引狼入室的教訓。所以,讀古可以鑒當今,知未來。總之讀讀歷史,對今天的人,不論上班辦事,部門管理,周旋人際,乃至泡妞,都是頗有裨益的。至少朋友一群圍桌小坐,酒菜間引一些古代小事以調笑同座的今人今事,也是頗有一種雅趣的。以小資為己任的朋友,不可不察也。
  還有一樁。看看古人對政治籌謀、人際鬥爭、國際形勢、權力較逐、敵軍壓境,是怎麽思索和决策的,結果又好壞如何,無疑可以提高人的理解力和分析力,總得說是提升了人的智力。看史書,仿佛打一場場遊戲,是可以提高你的智力和聰明度的。
  後來,寫完《青銅時代的恐竜戰爭》,我趕緊準備出門幹正經事去。不料得到閱讀者的鼓勵,又迫我拿起狗筆,續上一段狗尾,就是《蜥蜴戰爭》、《鰐魚戰爭》什麽的。看看多不滿意,就使勁改,終於越改越壞,直至瀟狼技窮,從無柳暗花明。最後我又寫了《蕨類戰爭》,把中國虛無飄渺的史前時代,以及夏商西周的浮光掠影,在紙面上魚貫而過了。
  接下來,是《青銅時代的終結戰爭》,在這一本書的末尾,秦始皇已經統一中國了,分封製的青銅光澤,也在專製時代的門坎上開始暗淡下去了,而我自傢身邊的夜色,亦已深矣。
  寫完最後一頁,燈光正照在更深的我的井底一樣凝滯的樓上房間,萬籟啞寂,我的心情竟不知所措起來,引發得這五環郊外的野狗,也嘔嘔地叫起來。一種難言的情懷,躊躇於人生邊緣,繚繞不散。
  我放下紙筆,拉開窗簾,看見星群的寧靜和顫抖。
  從古代世界裏鑽出來,走上小區平臺。星星幽弱的燭光,照耀着兩千年後電子時代的年輕小區。小區裏隨處可見的是青春的片段,這個太平時代沒有刀槍,幾個溜滑板的傢夥叫喚着風馳電掣。青春啊,總是這樣亂雲飛渡地突如其來,又突如其去。我不禁假裝很老成地輕輕嘆息:人生啊,當行路者漸漸稀少,當她在北大校園裏的青青衣衫漸漸模糊,索性把舊有的青春年少交付給一片絶望而又歡快的雪中,雪花一直飄到她的江南去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青銅時代的蕨類戰爭 引子:人之初第一章 三皇神跡(46億——約5000年前)
第二章 黃帝蚩尤(約5000年前)第三章 堯風舜雨(5000-4000年前)
第四章 虛無之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第五章 商祖烈烈(公元前1600—前1046年,青銅時代)
第六章 大周天子(公元前1046—前771年)附錄
青銅時代的恐竜戰爭 引子 (關於上一本書)第一章 笑傲諸侯(770 B.C. --700 B.C.)
第二章 傾國二姬(700 B.C.—685 B.C.)第三章 大哉強齊(685 B.C.—645 B.C.)
第四章 江漢新貴(B.C.770—B.C.645的楚國)第五章 獻公之恨(B.C.768—B.C.650的晉國)
第六章 秦晉之好(B.C.650—B.C.645)第七章 晉文踐土(B.C.645—B.C.628)
第八章 獨霸西戎(628 B.C.—620B.C.)第九章 趙氏孤兒(B.C.620—B.C.607)
第十章 問鼎中原(B.C.607—B.C.590)附錄
青銅時代的蜥蜴戰爭 第一章 強哉驕,大晉風流(600B.C.-580B.C.)第二章 鄢陵舞蜥(580B.C.-575B.C.)
第三章 悼公再霸(575B.C.-555B.C.)第四章 禍起蕭墻(555B.C.-545B.C.)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