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太平御覽   》 捲五十三 ◎地部十八      李昉 Li Fang

  ○丘
  《說文》曰:丘,土之高,非人所為。丘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從北,中邦之居在昆侖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象形也。
  《詩》曰: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又曰:子之蕩兮,宛丘之上兮。
  又《詩序》曰:崇丘,萬物得極其高大也。
  又《詩》曰:楊園之道,猗於畝丘。
  又曰:綿蠻黃鳥,止於丘隅。
  又曰: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禮》曰: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君子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正丘首,正首丘也。仁,恩也。)
  又曰:公叔文子升於瑕丘,蘧伯玉從。(二子,衛大夫。)文子曰:"樂哉,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蘧伯玉曰:"吾子欲之,則瑗請前。"(利其欲,害人良田也。瑗,伯玉名也。)
  又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周禮》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核物,其民專而長。
  《傳》曰:車脫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於崇丘。
  《春秋元命苞》曰:堯為天子,季秋下旬夢白帝遺吾烏喙子,其母為扶始昇高丘,睹白帝,上有雲虎之狀感己生臯陶。
  《春秋說題辭》曰:丘者,墓也。
  又曰:丘𠔌輔氣,元士扶化。
  《爾雅》曰:丘一成為敦丘,(成猶重。《周禮》曰:為壇三成。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為敦。舊音頓。)再成銳上為融丘,三成為昆侖丘。(昆侖山三重,形如纍三孟。)如乘者,乘丘;(形似乘車。)如渚者,渚丘。(水中小洲為渚。)水潦所止,泥丘。(頂上洿下。)丘方,鬍丘。(形四方。)絶高為之京。(人力所作。)非人力為之曰丘。(地自然生。)水潦所還曰將丘。(將者謂丘邊有界,埒水環繞之。)上正,章丘。(頂平。)澤中有丘,都丘。(在水澤內。)當塗,梧丘。(塗,道。)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言為道所規畫。)途出其前,戴丘;(道出丘南。)塗出其後,昌丘。(道出丘北。)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後,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營丘。(今齊之營丘,淄水過其南及東。)如覆敦者,敦丘。邐迤,沙丘。左高,鹹丘;右高,臨丘;前高,旄丘;後高,陵丘;偏高,阿丘。丘背有丘為負丘。(中央隆峻,如負一丘於背上。)右澤,定丘;右陵,泰丘;(宋有泰丘,見《史記》。)如畝,畝丘;(丘有壟界如田。)如陵,陵丘。丘上有丘為宛丘。(今在陳郡陳縣。)陳有宛丘,晉有潛丘,(今在太原晉陽縣。)淮南有州黎丘。(今在壽春。)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二在河北。(說者多以州黎宛營為河南者,潛敦為河北者。案北方稱天下之名丘,恐此諸丘碌碌,未足用當之。殆別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詳其名號所在耳。)
  《廣雅》曰:小陵曰丘。
  又曰:丘上有木為秘丘。
  《傢語》曰:丘陵為牡,溪𠔌為牝。
  《方言》曰:塚大者謂之丘。
  《穆天子傳》曰:天子昇於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郭璞註曰:黃帝巡狩四海,登昆侖山,起宮室於其上。)
  又曰:為盛姬謚,曰哀淑卜之丘,天子名之,(為丘作名。)是曰淑人之丘。乙醜,天子東徵,捨乎五鹿,叔(七和切。)且哭,是曰女之丘,(因以五鹿名。)丁卯。
  《山海經》曰:昆侖之丘,實惟帝之下都。
  《莊子》曰:衛靈公死,卜葬於故墓,不吉,卜葬於沙丘而吉。掘之數仞,得石槨焉,洗而視之,有銘曰:"不憑其子靈公奪而埋之。"夫靈公之為靈,久矣。
  《淮南子》曰:堯時有大風為民害,乃繳大風於青丘之野。(許慎註曰:大風,大鷙鳥也。)
  《文子》曰:川竭而𠔌虛,丘夷而泉塞。
  《越絶書》曰:闔閭塚在吳縣昌門外,名曰虎丘。下廣平六十步,水深丈五,銅槨三重,玉鳧之流,扁諸之劍在焉。卒十萬人治之,取土臨湖。葬三日,白虎居上,故號曰虎丘。
  東方朔《十洲記》曰:長洲一名青丘,在南辰巳地,地五千裏,去岸二十五萬裏,上饒山川,又多大樹,樹有二千圍者,一洲之上,專是林木,故一名青丘,仙草、靈藥、甘液、玉英,靡所不有。
  《齊地記》曰:營丘,在臨淄小城內,古以為齊室也。丘下周三百餘步,高九丈,北廂下隆丈五,造井水深七丈餘,井與地平。
  伏韜《北徵記》曰:博望城內有成湯、伊尹、箕子塚,今皆為丘。
  《述異記》曰:南海中有軒轅丘,鸞自歌,鳳自舞,古雲天之樂也。
  《郡國志》曰:濮陽縣本顓頊之城,今謂之帝丘,夏後之代昆吾居之,春秋衛遷於帝丘,夢人登昆吾之墟是也。
  又曰:濮州初徙陶於乘丘,故縣掘得漆杯二,底內有朱書曰"乘丘",既見風日,靡然爛碎矣。
  《外國圖》曰:員丘之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有赤泉,飲之不老。蕭丘多大風,無人民,群犬居之。青丘之民食穀,衣野絲,去琅琊萬三千裏。神丘有火穴,其光照千裏,去琅琊三萬裏。
  《陳留風俗傳》曰:雍丘縣有五陵之丘,以故名縣。
  酈善長註《水經》曰:沮水西逕楚昭王墓,東對江陵城,故王仲宣之賦《登樓》雲,"西接昭丘"是也。
  又曰:隋縣有斷蛇丘,隋侯出見大蛇中中斷,因舉而藥之,故謂之斷蛇丘。
  又曰:鞏縣北有山臨河,謂之岑原丘,下有穴,謂之鞏穴,言山潛通淮濟,北達於河,直穴有渚,謂之鮪渚。
  《十道志》雲:岑原丘,在縣西北三十三裏。
  ○陵
  《釋名》曰:陵,隆也,體隆高也。
  《易》曰:天險不可升,地險山川丘陵。
  又曰:躋於高陵,三歲不覿。
  《詩》曰:窵彼飛隼,率彼中陵。
  又曰:高岸為𠔌,深𠔌為陵。
  《禮》曰:五月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處臺榭。
  《傳》曰:蹇叔送其子曰:"殽有二陵,其南陵,夏後臯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
  《春秋說題辭》曰:陵之為言棱也,輔山成其廣,層棱扶推,益厥長也。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山川丘陵則景雲出。(宋均註曰:景雲應間繹不遍也。)
  《爾雅》曰:大阜曰陵。
  又曰:東陵,(所陳切。)南陵息慎,西陵威夷,中陵朱滕,北陵西隃。陵莫大於加陵,梁莫大於溴梁,墳莫大於河墳。謂之八陵。
  《穆天子傳》曰:天子東遊,次於崔梁,曝蠹書於羽陵。
  《莊子》曰:盜蹠死於東陵之上。
  又曰: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隱其軀,而孽狐為之祥。
  《穆天子傳》曰:天子東徵,釣於隰水,祭淑人。是日祭,丘為之降。
  《呂氏春秋》曰: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濕,此則善矣。
  《楊子法言》曰: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而不至山,是故惡夫住者。
  《魏子》曰:堯入百仞之溪,則不照三裏,非朦暗,位卑勢下故也。桀、紂昇百丈之陵,能見四海,非照明,位高勢尊故也。
  《十洲記》曰:昆侖陵,即昆侖山也。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中國十萬裏,有弱水周匝繞山。
  《吳錄》曰:張紘言於孫權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為金陵,秦始皇時望氣,故掘斷連崗,改名秣陵。
  《物理論》曰:地者,鎮之以五嶽,積之以丘陵。
  ○阪
  《詩》曰:阪有漆,隰有慄。
  《爾雅》曰:坡者曰阪。(郭璞註曰:阪,地不平也。)
  《史記》曰:漢文帝常從霸陵西馳下峻坂,袁盎攬轡。上曰:"將軍怯也?"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今聖主乘危馳不測之淵,如馬驚車敗,奈高廟何?"上乃止。
  《漢書地理志》曰:河東蒲坂縣,故曰蒲,秦更名。(應劭曰:秦始皇東巡,見有長阪。孟康曰:本屬晉,文公以賂秦,秦人還蒲,魏人喜曰,蒲反矣。)
  《漢書》曰:王陽為益州,至邛僰,(蒲北切。)坂九折,嘆曰:"奈何以先人之遺體乘此險乎?"遂以病去。及王遵為刺史,至此坂,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耶?"叱其馭驅之曰:"王陽為孝子,王遵為忠臣。"(應劭註曰:阪在嚴道縣界。)
  《漢書西域傳》曰:西域有赤土身熱之坂,上即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
  《續漢書地理志》曰:河東大陽縣有顛軨坂。
  《蜀志》曰:先主至當之陽長坂,為曹公所追敗。
  王隱《晉書》曰:孫登,楊駿逼迎之,與語不答,賜布袍,登藉刀截斷棄門中,大呼曰:"刺斫!刺斫!"卒病死,後人見在貴馬坂。
  《穆天子傳》曰:天子南還,昇於長鬆之坂。(郭璞註曰:坂有長鬆。)
  酈善長註《水經》曰:洛水東經九麯,其地千裏,有九坂之麯,《穆天子傳》所謂"天子西徵,升九阿"是也。
  又曰:河水東經施門坂北,今成臯西大坂是也。昇陟此坂而東趣成臯城。
  《列女後傳》曰:呂榮者,吳郡許昇之妻也。昇為賊所害,榮貞固自守,黃巾賊陳寶欲幹穢之,榮執節不聽,寶遂殺榮。是日疾風暴雨,雷電晦冥,寶恐懼叩頭謝,葬之而去。糜府君聞榮高行,遣主簿祭之,又出錢助縣為塚於嘉興郭裏墟北,名曰義婦坂。
  《華陽國志》曰:有牛叩頭坂,馬搏頰坂,其險如此。
  《晉太康地記》曰:常山麯陽縣有恆山坂,號飛狐口,上壺關縣有羊腸坂。
  《地理志》曰:函𠔌東坂,謂之八特坂。
  《述徵記》曰:黃捲坂者,傍絶澗以昇潼關,長坂十餘裏,九坂皆迤邐長坂。《東京賦》所謂"西阻九阿"者也。
  戴延之《西徵記》曰:黃坂去終南六十裏,少華山西。
  任豫《益州記》曰:汶江水,源出玉輪坂下,今屬汶江郡,在郡東北三十裏。
  《古今地名》曰:冥軨坂,在????池東,吳城之北,今之吳板。
  《新序》曰:趙簡子上羊腸之坂,群臣皆推車,宗會獨當戟行歌。簡子曰:"人臣而侮其主,其罪若何?"宗會曰:"其罪死。君亦聞人君而侮其臣乎?則智者不為謀,辯者不為鬥,則其國危乎!"簡子曰:"善!"以宗會為上客。
  《郡國志》曰:雍州鹹陽縣北十五裏長平坂,漢武帝幸甘泉,馳道有蟲覆地,赤如生肝。問東方朔,朔曰:"秦獄地冤氣也。臣聞酒能消愁。"以酒澆之,果銷矣。
  ○陘
  《爾雅》曰:山絶曰陘。(郭璞註曰:連山中斷者也。)
  《漢書》曰: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
  《穆天子傳》曰:天子北徵,乃絶漳水至於鈃山之下。(郭璞註曰:即井鈃山。今在常山石邑鄉。)
  《述徵記》曰:燕趙間,凡厥山路,名之曰陘,井陘在常山。
  ○峽
  《水經註》曰: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陽,高唐之岨,旦為雲,暮為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雲焉。其間首尾一百六十裏,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盛弘之《荊州記》曰:舊雲自二峽取蜀數千裏中,恆是一山,此蓋好大之言也。惟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絶,或王命急宣,有時雲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為疾也。春鼕之時,則素湍淥潭,回清到影,絶巘多生檉,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雅趣。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岫傳響,哀轉久絶。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又曰:"南崖有重嶺疊起,最大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此崖既大,加以江湍縈紆回途,經宿猶望見之。行者歌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日三夜,黃牛如故。"
  庾仲雍《荊州記》曰:巴陵,巴陵楚之世有三峽,明月峽、廣德峽、東突峽,即今之巫峽、秭歸峽、歸鄉峽。
  袁山鬆《宜都記》曰:楚之世有三峽,高山重鄣,非日中半夜,不見日月,猿鳴至清,諸山𠔌傳其響。泠泠不絶也。
  王韶之《始興記》曰:宿縣有觀峽,橫巒交枕,絶崖岞崿。護水口有貞女峽,峽西岸水際有石如人形,高可七尺,狀似女子,是曰貞女。父老相傳,秦世有女數人,取蠃於此,遇風雨晝昏,而一女化為此石。
  鄧德明《南康記》曰:雩都峽,其水常自激,通奔如轉輪。
  《郡國志》曰:南鄉峽,峽西八十裏有巴鄉村,善釀酒,故俗稱巴鄉酒也。村旁有溪,溪中多靈壽木焉。
  《水經註》曰:湞陽觀峽下有廟,世人以為河伯。晉時縣人有使至洛者,使訖將還,忽有一人寄其書云:"吾傢在觀前石間,石間懸藤即其處也,但扣藤,自當有人取之。"使者依其言,果有二人出外取書,並延入水府,衣不沾濡。
  又曰:《續漢書》雲:虞詡為武都太守,下辯東三十餘裏有峽,峽中白水生大石,鄣塞水流,春夏輒嘳溢,敗壞城郭,詡使人燒石,以醋灌之,石皆淬裂,因鎸去焉,遂無泠溺之害。
  又曰:涇水東南逕都盧山,山路之中常有如彈箏之聲,行者鼓舞樂而後去,即弦歌之山也。故謂此山峽為彈箏峽。
  《隴西記》曰:襄武有錦鏡峽,即黑水所經,其峽四望,花木明媚,照影於其中,因以稱之也。
  《峽程記》曰:瀘、合、遂、蜀四郡,皆峽之郡,自蠻江、梧柏、沱導等江至此,二百八十江會於峽前,次荊門都四百五十灘,即有清水、重峰、鬍灘、漢灘、忽雷、閃電、咤灘、瀨灘、狼尾、使君、主簿,皆使君、主簿沉舟之所,遂為名,其他不悉記之。三峽者,即明月峽、仙山峽、廣澤峽,其有瞿塘、灧澦、燕子、屏風之類,皆不預三峽之數。
  李膺《益州記》曰:廣陽州東七裏,水南有遮要二塠石,石東二裏至明月峽,峽前南岸壁高四十丈,其壁有圓孔,形如滿月,因以為名。
  ○岡
  《釋名》曰:岡,亢也,在上言之。
  《詩》曰: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又曰:如山如阜,如岡如陵。
  又曰:謂山蓋高,為岡為陵。
  又曰:陟彼岡矣,瞻望兄矣。
  《尚書》曰:火炎昆岡,玉石俱焚。
  《爾雅》曰:山脊曰岡。
  山謙之《丹陽記》曰:句容縣東三十五裏有竜岡,岡頂有沸潭,周回十三丈,聞人聲水便沸動,不聞不涌也。
  王韶之《始興記》曰:郡西南有芙蓉岡,高若玉山,鄰枕郊郭,周回連亙四十餘裏。
  又曰:含洭縣白鹿城南有白鹿岡,晉鹹和中,郡民張鮑作令著惠,有白鹿遊此岡,因以為名。
  雷次宗《豫章記》曰:洪井西有鸞岡,舊說洪崖先生乘鸞所憩處也。
  顧微《廣州記》曰:四會有金岡,行人往往見金於岡側。
  斐淵《廣州記》曰:城西北五裏,連續大岡,直上百尋,名為粵王塚。吳朝掘覓尉他墓,竟無所見。於天井岡得六玉璽。一小車。州城北有馬鞍岡,秦時瞻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始皇發民鑿破此岡,地中出血,今鑿處猶在。增城縣有雲母岡,日出照之晃曜。
  《武昌記》曰:城北有岡高數丈,名曰鳳闕,其處顯敞,昇闕以望川澤,多所遠瞻。吳黃竜元年,有鳳皇集此岡,故謂之鳳闕。鳳闕南十裏有金牛岡,古老相傳,雲有金牛出此岡,岡今半崩,坑深數丈,金牛躍出踐岡邊遺跡猶存。
  王妥《安成記》曰:萍鄉西津南五裏,山名女岡,天氣將雨,水輒先涌出石門,而有五色玄黃,百姓謂之玉女披衣。
  鄧德明《南康記》曰:陳蕃墓在青竜岡,土人傳云,昔有一物竜形,而通身絶青,數出岡頂及山邊,故言名青竜也。
  又曰:贛縣馬脊岡在縣西,形如馬脊,故以為名也。
  任端休《江陵記》曰:州城北五十四裏,有楚平王塚枝江有班竹岡。又云:平王塚周回數百步。未知孰是。
  《荊州記》曰:零陵郡東南有黃溪,黃溪西有礬石岡。
  《衡山記》曰:衡山有曾青岡,出曾青,可合仙藥。有靈壽岡,有靈壽木,周回數十裏。芝草岡,有神芝靈草。
  《郡國志》曰:久留岡,昔太守衛諷罷郡還京,故老送別,久留此岡。
  又曰:顯朝岡,在鬱平縣,陸績製渾儀處。
  《隋圖經》曰:歷陵縣西十裏有石子岡,寶山也,而高大,有塚如硯子,世謂之研子塚,是趙簡子塚也。石虎令人發之,初得炭,深一丈得連木板,厚高八尺,次得流泉水,水色青冷非常。以牛皮為囊,作絞車以汲之,一月而水無極,乃止。築城繞之,氣成樓闕。
  酈元註《水經註》曰:蓼水出襄國石井岡,岡上有井大如輪。
  《隋區宇圖志》雲:此井光武營軍所鑿,傍有叢荊棘生,皆蟠縈如人手結,雲是光武係馬處。
  又曰:石勒時天旱,沙門佛圖澄於此岡,掘得一死竜,長丈餘,濟之以水,良久乃蘇。尋祭之,竜騰空而上天,雨即降,因名竜岡。
  《鄱陽記》曰:大雷岡在縣東北,後漢雷義,字仲公所居。又有小雷岡,雷煥所居之處。
  《太平御覽》 宋·李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一捲二 ◎天部二捲三 ◎天部三
捲四 ◎天部四捲五 ◎天部五捲六 ◎天部六
捲七 ◎天部七捲八 ◎天部八捲九 ◎天部九
捲十 ◎天部十捲十一 ◎天部十一捲十二 ◎天部十二
捲十三 ◎天部十三捲十四 ◎天部十四捲十五 ◎天部十五
捲十六 ◎時序部一捲十七 ◎時序部二捲十八 ◎時序部三
捲十九 ◎時序部四捲二十 ◎時序部五捲二十一 ◎時序部六
捲二十二 ◎時序部七捲二十三 ◎時序部八捲二十四 ◎時序部九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