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生活實錄:亂世浮生   》 第53節:鄭振鐸:"為愚公移山之業"(1)      帥彥 Shuai Yan

  鄭振鐸:"為愚公移山之業"
  在衆多的花木中,父親似乎尤其偏愛那兩株盆栽的石榴樹,每當果實尚未長大紅透時,他便挑選一些較大的,在上面用小刀逐個刻上自傢的、親友的、鄰居的,幾乎所有熟識的孩子們的名字。而當這些石榴長得像一個個小紅燈籠時,上面刻的名字也嵌得深深的,像是天然生就似的。每當這時,大約總是挑個星期天吧,父親便把所有的孩子都叫來,園子裏的小桌上擺滿了各色糖果和一個個咧嘴在笑的紅石榴。接着,他便和孩子們一起唱啊,跳啊,做各種好玩的遊戲,或是大傢圍坐在他四周,聽他講迷人的童話,最後他把糖果和石榴按照上面所刻的名字分發給大傢。我們都異常喜愛這一時刻,後來便把這一天稱做"石榴節"。
  上面這段文字是鄭振鐸之子鄭爾康對其父生活往事的追憶。且不論其人如何,單衹這一幅畫面便足以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鄭振鐸為人豪爽、單純,襟懷坦蕩,他的學生廖靜文回憶他說:"他笑的那樣單純、樸實而又富於感染力,使人覺得他從來不掩飾內心真實的感情,流露出一顆胸懷坦白、是非分明的赤子之心。"而唐?
  對他的印象是:"他熱情、正直,從來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令人一眼就可以望到心底。我們幾個年輕人,在背後常常戲呼他為'老天真',赤子之心未泯,他的確顯得很單純,很天真,在熟人中間,像他那樣襟懷坦率,精力充沛的,我還沒有見到第二個。"
  一、"唯有一腔正氣"
  ……上海淪為孤島,所謂"大道市政府"成立,當時他在暨南大學教書,風傳教育界有些人將出任"新貴",他碰到他們,總是直言不諱,以民族大義相責,這些人也嚮他矢口否認,說了一套"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之類的話。他很快就相信了。過了幾天,就是那些他所認為"好的很"、"好的不得了"的人,一個個袍笏登場。我去看他,他正瞪着金魚眼,坐在破沙發上,默默的在生氣。……
  從以上這段唐?
  對鄭振鐸回憶的文字中,我們可以對鄭振鐸在那一時期的心理狀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抗戰爆發之後,尤其在滬戰爆發之後,鄭振擇積極參加上海文化界的救亡活動,熱情地為抗戰吶喊。對於中日之間的這一場戰爭,鄭振鐸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他認為儘管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場被迫的戰爭,戰爭也是殘酷的,但這場戰爭卻能夠起到淨化民族靈魂的作用,促使中華民族走嚮新生。他在文章中寫道:"這火原是魔鬼放起的充滿硫磺氣味的地獄火,但對於罪孽深重的舊中國,卻將發生以毒攻毒的效驗,而盡着神聖淨火的功用了。在這淨火裏,舊中國還未洗盡的許多污垢,都將一掃而光的被澄清。"在人們的印象中,至少在抗戰以前,鄭振鐸並不是一個感情外露的人,也不是一個詩情四溢、充滿激情的詩人,在更多的意義上他更是一個持重周正的學者。但戰爭在改變着鄭振鐸,戰爭喚醒了鄭振鐸生命深處的激情。自抗戰開始以後,並不擅長詩歌的鄭振鐸開始迸發出詩歌的激情,他盡情地用詩歌來表達着他難以抑製的情緒和他對戰爭的理解。對於自己為什麽會在抗戰爆發後大量創作並不擅長的詩歌,鄭振鐸曾在他出版的詩集《戰號》中表白說:"我不是一個詩人……盧溝橋戰役的發生,給我的刺激太大……我連續寫着一些'詩',不顧任何的形式,衹是覺得這樣的寫,最能夠表現我的悲憤,我的熱情,我的希望,乃至我的信仰,我的幻想而已。……"詩是最能夠表達情緒的,抗戰爆發之後的7、8兩個月間,鄭振鐸寫了不下四五十篇詩歌,而這些詩歌的題材衹有一個--抗戰。對於個人在民族危急時刻如何選擇自己生命的方式,鄭振鐸也通過詩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人生莫不有一次的死,但能夠有選擇自己的死所的機會,卻衹有一個:殺敵而死,死在戰場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序言(1)第2節:序言(2)
第3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1)第4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2)
第5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3)第6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4)
第7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1)第8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2)
第9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3)第10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4)
第11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5)第12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6)
第13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1)第14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2)
第15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3)第16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4)
第17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5)第18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6)
第19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1)第20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2)
第21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3)第22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4)
第23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5)第24節: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