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实录:乱世浮生   》 第53节:郑振铎:"为愚公移山之业"(1)      帅彦 Shuai Yan

  郑振铎:"为愚公移山之业"
  在众多的花木中,父亲似乎尤其偏爱那两株盆栽的石榴树,每当果实尚未长大红透时,他便挑选一些较大的,在上面用小刀逐个刻上自家的、亲友的、邻居的,几乎所有熟识的孩子们的名字。而当这些石榴长得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时,上面刻的名字也嵌得深深的,像是天然生就似的。每当这时,大约总是挑个星期天吧,父亲便把所有的孩子都叫来,园子里的小桌上摆满了各色糖果和一个个咧嘴在笑的红石榴。接着,他便和孩子们一起唱啊,跳啊,做各种好玩的游戏,或是大家围坐在他四周,听他讲迷人的童话,最后他把糖果和石榴按照上面所刻的名字分发给大家。我们都异常喜爱这一时刻,后来便把这一天称做"石榴节"。
  上面这段文字是郑振铎之子郑尔康对其父生活往事的追忆。且不论其人如何,单只这一幅画面便足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郑振铎为人豪爽、单纯,襟怀坦荡,他的学生廖静文回忆他说:"他笑的那样单纯、朴实而又富于感染力,使人觉得他从来不掩饰内心真实的感情,流露出一颗胸怀坦白、是非分明的赤子之心。"而唐?
  对他的印象是:"他热情、正直,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令人一眼就可以望到心底。我们几个年轻人,在背后常常戏呼他为'老天真',赤子之心未泯,他的确显得很单纯,很天真,在熟人中间,像他那样襟怀坦率,精力充沛的,我还没有见到第二个。"
  一、"唯有一腔正气"
  ……上海沦为孤岛,所谓"大道市政府"成立,当时他在暨南大学教书,风传教育界有些人将出任"新贵",他碰到他们,总是直言不讳,以民族大义相责,这些人也向他矢口否认,说了一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之类的话。他很快就相信了。过了几天,就是那些他所认为"好的很"、"好的不得了"的人,一个个袍笏登场。我去看他,他正瞪着金鱼眼,坐在破沙发上,默默的在生气。……
  从以上这段唐?
  对郑振铎回忆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对郑振铎在那一时期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抗战爆发之后,尤其在沪战爆发之后,郑振择积极参加上海文化界的救亡活动,热情地为抗战呐喊。对于中日之间的这一场战争,郑振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尽管对中国来说这是一场被迫的战争,战争也是残酷的,但这场战争却能够起到净化民族灵魂的作用,促使中华民族走向新生。他在文章中写道:"这火原是魔鬼放起的充满硫磺气味的地狱火,但对于罪孽深重的旧中国,却将发生以毒攻毒的效验,而尽着神圣净火的功用了。在这净火里,旧中国还未洗尽的许多污垢,都将一扫而光的被澄清。"在人们的印象中,至少在抗战以前,郑振铎并不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也不是一个诗情四溢、充满激情的诗人,在更多的意义上他更是一个持重周正的学者。但战争在改变着郑振铎,战争唤醒了郑振铎生命深处的激情。自抗战开始以后,并不擅长诗歌的郑振铎开始迸发出诗歌的激情,他尽情地用诗歌来表达着他难以抑制的情绪和他对战争的理解。对于自己为什么会在抗战爆发后大量创作并不擅长的诗歌,郑振铎曾在他出版的诗集《战号》中表白说:"我不是一个诗人……卢沟桥战役的发生,给我的刺激太大……我连续写着一些'诗',不顾任何的形式,只是觉得这样的写,最能够表现我的悲愤,我的热情,我的希望,乃至我的信仰,我的幻想而已。……"诗是最能够表达情绪的,抗战爆发之后的7、8两个月间,郑振铎写了不下四五十篇诗歌,而这些诗歌的题材只有一个--抗战。对于个人在民族危急时刻如何选择自己生命的方式,郑振铎也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人生莫不有一次的死,但能够有选择自己的死所的机会,却只有一个:杀敌而死,死在战场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序言(1)第2节:序言(2)
第3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1)第4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2)
第5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3)第6节:胡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4)
第7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1)第8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2)
第9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3)第10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4)
第11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5)第12节:郭沫若:"又当投笔请缨时"(6)
第13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1)第14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2)
第15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3)第16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4)
第17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5)第18节:冰心:"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6)
第19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第20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2)
第21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3)第22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4)
第23节: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5)第24节:老舍:"提只提箱赴国难"(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